10.1《兰亭集序》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0 19:2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王羲之
导 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亮 标
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整合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4.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领右将军,世称“王右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名门望族。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也有称“王谢桓庾”),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
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
作者简介
书法展示
师父:卫夫人(簪花小楷开创者)
师爷:钟繇(楷书之祖)
书法展示
作者轶事
巧补春联: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入木三分: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晋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作者轶事
东床快婿:太尉郗(xī)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尚未婚配,太尉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并且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府。王府子弟听说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结果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择为快婿。
作者轶事
解题
《兰亭集序》
①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②集:诗集
③序:一种文体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同“跋”(bá)是一类。“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作者本人写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导 入
明确字音
癸(ɡuǐ)丑 会稽(kuài jī) 修禊(xì)
流觞(shāng) 趣(qū)舍万殊 嗟(jiē)悼
骋(chěnɡ)怀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②暮春之初,③会于④会稽山阴之兰亭,⑤修禊事也。群贤⑥毕至,⑦少长⑧咸集。
①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sì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②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③会:集会。
④会稽:郡名,今浙江绍兴。
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农历三月初(的某一天),(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⑤修禊事也:(为了)做禊事。禊:一种祭礼。
⑥毕至:全到。毕,全、都。
⑦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⑧咸:全,都。
此地有①崇山峻岭,茂林②修竹,又有清流③激湍,④映带左右,引以为⑤流觞曲水,⑥列坐其次。
①崇山峻岭:高大险峻的山岭。
②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③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译: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我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④映带左右: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⑤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后形容春日宴会。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⑥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
文本研读
虽无①丝竹管弦之盛,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③幽情。
①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②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③幽情:幽深高雅的情思。
译: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的感情了。
文本研读
修禊诗会
所谓“禊”是一种风俗祭祀,古人在三月三日这一天,到水边嬉游,举行祭祀、沐浴等活动,以祛除疾病和不详,之后文人会有饮酒赋诗的集会。
所谓“修”可以理解为“举行”,所谓“修禊”即指举行祛除不祥的礼俗之事。
流觞曲水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执笔),作出诗来。
是日也,①天朗气清,②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③品类之盛,④所以游目⑤骋怀,足以⑥极视听之娱,⑦信可乐也。
①是日也:这一天。
②惠风:和风。和畅:缓和。
③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④所以:用来。
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⑤骋:开畅,舒展。
⑥极:穷尽。
⑦信:实在。
文本研读
问题探究
1.第一段文字有什么写作特点?
言简意赅,如开头第一句话总叙,仅用25个字就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交代清楚,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此外,写景部分的文字简练优美,清新素雅。
“修禊”之乐
良辰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佳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乐事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赏心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视听之娱
2.第儿段末尾作者说“信可乐也。”“乐”在何处?
问题探究
小 结
时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目的
修禊事也
环境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人物
信 可 乐 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活动
天气
感受
仰观 、俯察、游目骋怀
时节难得
聚地清雅
欢欣之事
名士相聚
环境优美
活动有趣
气候宜人
悦目赏心
良辰
美景
友贤
乐事
赏心
叙宴会盛况(实写)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②取诸怀抱,③悟言一室之内;或④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①夫……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译: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
②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③悟言:晤谈,对谈。悟:通“晤”,面对。
④因寄……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人的躯体。
文本研读
虽①趣舍万殊,②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③暂得于己,④快然自足,⑤不知老之将至。
①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
趣舍:即取舍,爱好。
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②静躁:安静与躁动。
③暂:短暂,一时。
④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译: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⑤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文本研读
及其①所之既倦,②情随事迁,③感慨系之矣。
①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求得。
②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③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连接。
译: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文本研读
①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②陈迹,犹不能不③以之兴怀。
①向:过去、以前。
②陈迹:旧迹。
③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
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译: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
文本研读
况①修短随化,终②期于尽。古人云:③“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①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②期:至,及。
③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译: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文本研读
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1.第三段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
问题探究
2.第三段末尾作者说“岂不痛哉!”请思考作者因何而“痛”?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
死生亦大矣
岂不

问题探究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
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魏晋风流:
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
——《晋书 刘伶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魏)阮籍《咏怀》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汉魏)徐干《室思》
王羲之的生死观
所以“死生亦大矣”是王羲之对生死两件事的感悟。
儒家重生轻死(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
道家忘生死(一死生,齐彭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对两家的批判吸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死生亦大矣”,生死不同,彭殇有别。
小 结

人生苦短
古人
今人
后人
千古同悲
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景所产生的情感,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悲叹,这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①契,未尝不②临文嗟悼,不能③喻之于怀。
①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②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③喻:明白。
译: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文本研读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①固知……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固:乃。
一:把……看作一样;
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
虚诞:虚妄荒诞的话。
殇:未成年死去的人。
妄作:虚妄之谈。
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译: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
文本研读
悲夫!故①列叙时人,②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③其致一也。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⑤斯文。
①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②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③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致:意态,情趣。
④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⑤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译: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文本研读
1.“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认为生和死是不一样的,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着在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虚度光阴。
问题探究
原因:“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古人、今人、后人无不悲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生死难测
生死问题亘古存在,一直困扰着世人,不但作者“不能喻之于怀”,后人想必也是如此,因而发出这种千古同悲的感叹。
2.研读第四节,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悲夫”的强烈感叹?
问题探究
兰亭集会本是一件极其风雅的事情,可为什么作者却会产“乐”“痛”“悲”这三味杂陈的复杂情感呢?
情感 缘由 文中表现
乐 有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赏心: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乐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贤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痛 无 年老无觉: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情趣无定: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事物无常: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生死无避: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 同 哀叹同惑: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生命同误: 一死生,齐彭殇命运同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总结
本文的行文脉络:
聚会之乐  
死生之痛  
千古同悲  
课堂小结
情感
变化

1-2段兰亭盛会
良辰、美景、贤人、雅事

3段写人生感慨
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

4段交代作序目的
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 体会一致 千古不变
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
第四部分
知识拓展
“死生亦大矣”的现实意义:人生的有生之乐是短暂易逝的,而生死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改变的。正因为如此,如何生得有意义?如何死而无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应该向死而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意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珍惜生命,把握生命的每一天,尽享生命的美好,活出价值。看透生死之后,不至于陷入消极虚无,才是真正应该有的人生姿态。“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思考:你如何看待生死?
生死观
1.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
2.村上春树:“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3.海德格尔:向死而生。
古代书法名家
二王:指东晋王羲之(书圣)、王献之父子。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苏黄米蔡: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颜柳:唐颜真卿、柳公权,有“颜筋柳骨”之称
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草书的杰出代表“颠张醉素: 张旭和怀素
赵董:指元之赵孟睿?髦??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