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0 19:2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柳宗元
导 入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咱们成都浣花溪时,也不忘在他的草堂中栽种些桃树,“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而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柳宗元,学习他的一篇奇文。
亮 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之理。
2.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作手法。
3.领悟文中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
柳宗元的诗文俱佳,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论文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
传记 《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
寓言 《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诗歌《江雪》《渔翁》《溪居》等;
骚赋《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
作者简介
思想主张
在唐代儒、佛、道三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未找到正确的途径。对此,柳宗元明确提出了“统合儒释”的主张,反对韩愈盲目排佛、反佛的观点,认为儒、佛二教“皆有以佐世”,对佛教不应该一概排斥,但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选择吸收其有用的思想精华,用来丰富儒家学说。
宦海一生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写作背景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儿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赋税之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百姓的盘剥,以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对官府扰民、百姓惶恐的情况作了生动的描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而本文的构思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解 题


郭橐驼传
传:一种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所记对象的职业
记述的对象。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
文体知识
传记: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为两类:
一是 。作者一般是以 和 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 ”。
二是 。它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 的成分也很多。
历史传记
历史事实
文献资料
史传文学
文学传记
加工虚构
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文体知识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橐驼 病偻 实以蕃
窥伺 寿且孳 其莳也
长人者 勖尔植 缫而绪
织而缕 鸡豚 辍飧饔
病且怠 伛偻 佝偻
tuó

fán


shì
zhǎng

sāo

tún
sūnyōng
dài
yǔ lǚ
gōu lóu
理清结构
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人物姓名、外貌、住所、技能。
第二部分:3段:写郭橐驼种树和他人种树的不同之处。
第三部分:4-5段:把话题从种树转移到政事上来。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疏通文意
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起而弯着腰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郭橐驼听到这个称呼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舍弃他的原名,也自称起“橐驼”来。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第1段:简介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由来
读悟第一段
1.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甚善,名我固当”: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及其残疾,此老竟坦然纳受“驼”名,还自谓“橐驼”,正视自己的身体缺憾,懂得自我解嘲,可见其豁达(身残而自信),不因病偻而自卑,其言行中亦隐约可见“顺天致性”之意。
2.根据文章内容,为郭橐驼建立一个人才档案,并简要概括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基本信息
姓名
籍贯
职业
形象
特长
性格
姓郭、驼、郭橐驼
隆然伏行、类橐驼
种果树
善良、豁达
长安丰乐乡
种树
读悟第一段
小 结
本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从郭橐驼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要有一技之长自己瞧得起自己,不能妄自菲薄。
②正视他人讥讽和嘲笑,坚持走自己的路。
③要懂得自我解嘲,不为外界所烦扰。
④性情谐趣、坦荡明达,学会与世界和解。
疏通文意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和雇佣(他)。看郭橐驼种的树,即便是移植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人能比得上。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第2段:介绍郭橐驼的籍贯及高超的种树技艺
1.橐驼豁达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是什么?
橐驼以种树为业且为种树行家。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争迎取养
读悟第二段
2.第二段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其种树本领高超全面?
内容 描写方法
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对比反衬
人气旺
品质优
专利权
读悟第二段
3.种树为橐驼带来了什么“际遇”?
争迎取养。
——豁达个性背后的深层原因
4.“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为什么对橐驼“争迎取养”?
技艺高超
技术全面
树挪能活
树品质优
独门本领
精神需求
物质需要
种树奇绝
(观赏游玩)
(种树卖果)
反差:相貌丑陋,技艺高超
读悟第二段
疏通文意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译文: 有人问他(种树的秘诀),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不再去照看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不再管它,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疏通文意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更换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却又养护的太过用心,担心的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土捣得实不实,这样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地背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第3段: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
1.哪句话可以概括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并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总括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
含义:“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这句话暗含了全文的寓意,一语破的,简单明了地揭示了万物的生长规律。
读悟第三段
2.郭橐驼的“种树妙招”是什么?为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讨论并在原文中勾画、批注)
郭橐驼 他植者
种树方法
种后态度
结果
原因分析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根拳、土易、培土或过或不及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害其长,不耗其实,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木之性日以离、害之仇之、不我若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违反木之天性,勤虑害树


读悟第三段
3.第三段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并简要分析。
郭橐驼 其他种植者
方法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态度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结果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木之性日以离矣
读悟第三段
结构示意图
木之性(理论说明)
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顺其自然(议论)
他植者违反(反面申述)
种树之术,并不高深
(自谦明理)







,以





对比
映衬
将郭橐驼和“他植者”完全不同的方式和结果对比,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简明地突出了“顺木之天”的道理。
疏通文意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郭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敲鼓聚拢百姓,(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倦。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那么和我从事的这个职业大概也有些相似吧?”
段意:在问答中将种树之理“移植”到做官治民之理上来
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这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悟第四段
①先简要概括“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②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
2.第四段郭橐驼是怎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读悟第四段
结构示意图
根拳而土易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爪其肤以验
摇其本以观
勖尔植
督尔获
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
遂而鸡豚
促尔耕
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
其实仇之。
种 树
勤虑害树
治 民
繁政扰民

“种树”和“理民”有何相通之处?
疏通文意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译文: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记载这件事 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段意: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的目的
点明文章写作的目的,总结全文,揭示希望当官者不要苛政扰民的主旨。
1.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读悟第五段
本文不仅仅是介绍了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本文借为郭橐驼作传的方式,寓治国养民之理于种树之道中,揭露了当时统治阶层政令繁乱的弊端及其给民众带来的灾难,表现了柳宗元革除弊政、“养民”治国的思想。
本文的写作重点仅仅是介绍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吗?为什么?
问题探究
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繁政扰民如勤忧害树。
背景:
真正
意图
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
问题探究
作者说,他问“养树术 ”得 “养人术” ,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
他植者 官 吏
行为描述
结果
相似之处
结论
根拳,土易,培不当 ,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本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击木而召
木性日以离
无以蕃吾生安吾性,病且怠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由此及彼,类比手法
问题探究
总结艺术特色
1、对比与类比。
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总结和对“他植者”种树方法的批评。
从内容而言,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运用了类比的写法。这样写,把树和人的话题合二为一,互相补充使文章说理更加透彻。
2、婉约而多讽。
这篇人物传记是通过寓言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作者在朴实简单的类比中,揭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
3、简洁而生动
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总结艺术特色
回顾文章思路
橐驼
其人
得名
缘由
技艺
高超
本人
他人
争迎取养 技术全面
不怕移徙 叶茂实多
莫能如也
病偻隆然 有类橐驼
名固我当 自谓“橐驼”
善良、豁达、自信、乐观
对比
映衬
种树
经验
橐驼
顺其天,致其性
他人
爱之深,忧之勤
对比
映衬
(侧面)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借事
明理
养树
养人
顺其自然
顺民安民
类比
种树郭橐驼传
以种树喻治民
内容总结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从理论上辩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第四部分
知识拓展
理解性默写
①《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栽种或移植的树不仅没有不活的,而且“_______, _________”。
②《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对比手法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从侧面烘托郭橐驼精于种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且硕茂  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
卖果者  皆争迎取养
1. 郭橐驼说他种树种的好的原因是: 。
2.表达郭橐驼并没有使树木长高长大的秘诀,只是不妨碍生长意思的句子是: 。
3.写其他种树人早晚都要探视抚摸的句子是: 。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理解性默写
拓展阅读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我常常痛恨世人,不知道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问题,而是仰仗外物逞强。有的人倚仗权势触犯他人的利益,实施权术伎俩激怒强者。利用时机肆意猖狂。这样终致招来祸患。有位客人谈论麋、驴、鼠这三种动物,与此十分相似,因此写下了《三戒》。
柳宗元《三戒》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临江有个猎人,得到一只小鹿,就想饲养它。刚进家门,群狗就对小鹿垂涎三尺,都摇着尾巴跑过来了。猎人十分愤怒,把那些狗吓走了。从这天起,猎人每天都抱着这只小鹿去和狗亲近,让狗看习惯它,不再伤害它,并慢慢地让狗和小鹿一起嬉戏。时间长了,狗都知道主人的心意了。小鹿仔稍微长大些之后,就忘了自己是麋鹿了,以为狗真的是它的朋友,与狗一起头角相抵,在地上翻滚,与狗更加的亲近了。狗因为畏惧主人,也就很温顺地和小鹿一起嬉戏,但是有时候仍然舔着自己的舌头,馋得发慌。
三年之后,有一次麋鹿自己出门,看到路上有许多别人家的狗,就跑过去想要和它们一起玩耍。别人家的狗看到糜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了,路上一片狼藉,可是麋鹿到死也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
《临江之麋》
拓展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黔之驴》
拓展阅读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某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永州有个人,害怕犯了日忌,做事十分拘谨忌讳。认为自己出生之年正是子年,而鼠,是子年的生肖,所以就喜欢老鼠,不畜养猫和狗,也禁止仆人伤害老鼠。粮仓、厨房,都纵容老鼠肆意横行,不加管制。因此老鼠互相转告,都来到了这个人家里,既能吃得饱又不会有什么灾祸。所以这个人家里没有一件完好的器皿,衣架上也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吃的东西也差不多都是老鼠吃剩下的。白天成群的老鼠和人一起并行,夜里就会偷偷地咬东西,互相争斗打闹,什么样的声音都有,人都没法睡觉,但是这个人始终不厌恶老鼠。几年之后,这个人搬到了其他州,后来的人居住在这里,老鼠仍然像以前一样猖獗。之后住进来的人就说:“老鼠是偷偷活动的十分可憎的动物,这里的老鼠偷吃东西吵闹得尤其严重,是什么原因使它这么猖獗呢?”于是就借了几只猫,关上屋门,翻开瓦片,往老鼠洞里灌水,出钱雇用仆人捕杀。杀的老鼠都堆积成了小山,然后把它们扔在隐蔽的地方,臭了几个月才停止。
唉!那些老鼠认为既能吃饱又不会有灾祸,但岂能一直这样?
《永某氏之鼠》
拓展阅读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