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杠杆的定义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由一个固定点(支点)和一根绕该点转动的硬棒组成。
2. 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杠杆绕其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阻力臂(L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 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时,满足: F1L1=F2L2 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4. 杠杆的分类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L > L ),省力但费距离,如撬棍。
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L < L ),费力但省距离,如镊子。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L = L ),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杠杆的应用
省力杠杆:撬棍、钳子。
费力杠杆:镊子、钓鱼竿。
等臂杠杆:天平、跷跷板。
6. 杠杆原理的应用
杠杆原理广泛应用于工具和机械中,如剪刀、扳手等,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7. 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8. 注意事项
画杠杆示意图时,需标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计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练习题1:(2024武汉中考)某同学利用若干个质量为50g的钩码和弹簧测力计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______,达到平衡状态,如图所示。
(2)在杠杆左侧15cm刻度线处挂上4个钩码,在杠杆右侧挂上6个钩码,移动右侧钩码到______cm刻度线处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动力或阻力是______(填“钩码受到的重力““钩码对杠杆的拉力“或“杠杆对钩码的拉力“)。
(3)保持杠杆左侧钩码数量和位置不变,取下右侧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时,该拉力的作用点可能在杠杆______(填序号)刻度线处。
①左侧10cm ②右侧5cm ③右侧15cm
练习题2:(2023武汉中考)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选取若干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在杠杆两侧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分别记下F1、F2、l1、l2的数值。重做几次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3.0 5.0 1.5 10.0
2 2.0 15.0 2.0 15.0
3 1.0 5.0 2.5 10.0
…… …… …… …… ……
由表中数据可得,F1、F2、l1、l2之间的关系式是 ___________;
(2)①在第(1)问的某次实验中,杠杆右侧挂了4个钩码,左侧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当杠杆在如图甲所示位置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N;
②保持杠杆右侧所挂4个钩码的位置不变,取下弹簧测力计,在杠杆右侧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杠杆,当杠杆再次水平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为F=1.5 N,请在图乙中画出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F的示意图及其力臂l。___________
练习题3:(2022武汉四调)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1 1.0 10 0.5 20
2 1.0 15 0.5 ①
3 2.0 15 ② 15
(1)实验前,在杠杆不挂钩码时,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保持_____________,达到平衡状态。
(2)下表是该同学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请将表格中两个空白处的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②______。
(3)在这3次实验中,第________次实验反映的是天平的原理。
练习题4: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向 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
甲 乙 丙
(2)给杠杆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重力均为0.5N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
平衡。多次实验后,分析数据找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某次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进行实验
①在杠杆左侧挂了3个钩码,左侧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当杠杆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水平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②保持杠杆左侧所挂3个钩码的位置不变,取下弹簧测力计,在杠杆右侧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杠杆,当杠杆再次水平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为F=1.5N,请在图丙中画出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F的示意图。
练习题5: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只将杠杆左端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边旋一些。
(2)杠杆调好后,第一组同学按图乙进行实验,第二组同学按图丙进行实验。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第二组实验更合理,理由是 。
(3)按图丙实验时,测力计示数如图丁所示,拉力F1 为 N。
练习题6:在做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某同学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的左端上翘,他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_ (选填 “左“或“右“)调节,使杠杆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该同学在杠杆左端图示位置挂上3个钩码,每个钩码重 1N ,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他在图中A处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1 ,F1 的大小为_______N 。
(3)如图乙所示,撤去力 F1 ,改在杠杆右端 B 处施加一个斜向下的力F2,仍使杠杆在 水平位置平衡 。请在图乙中画出力F2的力臂。
练习题7:下图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几个实验情景。
(1)挂钩码前,杠杆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此时杠杆 (选填“达到“或“没达到“)平衡状态,接下来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保持水平开静止。
(2)如图乙所示,A点挂有2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为了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B点挂 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
(3)将杠杆的支点移到如图丙所示的位置,为了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你在杠杆上面出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
练习题8:如下图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发现杠杆左端略高于右端,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旋(选填“左“或“右“),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图甲中的A处挂2个相同的钩码,要使杠杆水平平衡,在B处应挂 个同样的钩码。
(3)在图乙中的C处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F,使杠杆水平平衡,当拉力F沿C点向右下倾斜时,仍要保持杠杆水平平衡,拉力F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练习题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小明同学发现实验装置处于如图甲所示的状态,使用时,首先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把图乙中A点的钩码取下,在A点用弹簧测力计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拉力F时,杠杆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丙,当拉力F向左倾斜时,要保持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拉力F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图丙中画出拉力F向左倾斜时,拉力F的力臂L;
(3)小红同学采用了图丁的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当杠杆水平平衡时,与其他同学得出的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可能的原因是 。
1. 杠杆的定义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由一个固定点(支点)和一根绕该点转动的硬棒组成。
2. 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杠杆绕其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阻力臂(L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 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时,满足: F1L1=F2L2 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4. 杠杆的分类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L > L ),省力但费距离,如撬棍。
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L < L ),费力但省距离,如镊子。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L = L ),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杠杆的应用
省力杠杆:撬棍、钳子。
费力杠杆:镊子、钓鱼竿。
等臂杠杆:天平、跷跷板。
6. 杠杆原理的应用
杠杆原理广泛应用于工具和机械中,如剪刀、扳手等,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7. 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8. 注意事项
画杠杆示意图时,需标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计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练习题1:(2024武汉中考)某同学利用若干个质量为50g的钩码和弹簧测力计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 静止 ,达到平衡状态,如图所示。
(2)在杠杆左侧15cm刻度线处挂上4个钩码,在杠杆右侧挂上6个钩码,移动右侧钩码 10 cm刻度线处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动力或阻力是 钩码对杠杆的拉力 (填“钩码受到的重力““钩码对杠杆的拉力“或“杠杆对钩码的拉力“)。
(3)保持杠杆左侧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不变,取下右侧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时,该拉力的作用点可能在杠杆 ①③
(填序号)刻度线处。
①左侧10cm ②右侧5cm ③右侧15cm
练习题2:(2023武汉中考)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选取若干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在杠杆两侧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分别记下F1、F2、l1、l2的数值。重做几次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3.0 5.0 1.5 10.0
2 2.0 15.0 2.0 15.0
3 1.0 5.0 2.5 10.0
…… …… …… …… ……
由表中数据可得,F1、F2、l1、l2之间的关系式是 F1L1=F2L2 ;
(2)①在第(1)问的某次实验中,杠杆右侧挂了4个钩码,左侧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当杠杆在如图甲所示位置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3.0 N;
②保持杠杆右侧所挂4个钩码的位置不变,取下弹簧测力计,在杠杆右侧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杠杆,当杠杆再次水平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为F=1.5 N,请在图乙中画出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F的示意图及其力臂l。
练习题3:(2022武汉四调)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1 1.0 10 0.5 20
2 1.0 15 0.5 ①
3 2.0 15 ② 15
(1)实验前,在杠杆不挂钩码时,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保持 水平静止 ,达到平衡状态。
(2)下表是该同学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请将表格中两个空白处的数据补充完整:
① 30 ② 20 。
(3)在这3次实验中,第 3 次实验反映的是天平的原理。
练习题4: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向 左 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
甲 乙 丙
(2)给杠杆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重力均为0.5N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
水平位置 平衡。多次实验后,分析数据找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某次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进行实验
①在杠杆左侧挂了3个钩码,左侧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当杠杆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水平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0.6 N;
②保持杠杆左侧所挂3个钩码的位置不变,取下弹簧测力计,在杠杆右侧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杠杆,当杠杆再次水平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为F=1.5N,请在图丙中画出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F的示意图。
练习题5: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只将杠杆左端螺母向 右 (选填“左“或“右“)边旋一些。
(2)杠杆调好后,第一组同学按图乙进行实验,第二组同学按图丙进行实验。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第二组实验更合理,理由是 拉力与杠杆垂直,便于测量力臂 。
(3)按图丙实验时,测力计示数如图丁所示,拉力F1 为 1.5 N。
练习题6:在做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某同学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的左端上翘,他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 “左“或“右“)调节,使杠杆 水平位置 。
(2)如图甲所示,该同学在杠杆左端图示位置挂上3个钩码,每个钩码重 1N ,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他在图中A处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1 ,F1 的大小为 6 N 。
(3)如图乙所示,撤去力 F1 ,改在杠杆右端 B 处施加一个斜向下的力F2,仍使杠杆在 水平位置平衡 。请在图乙中画出力F2的力臂。
练习题7:下图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几个实验情景。
(1)挂钩码前,杠杆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此时杠杆 达到 (选填“达到“或“没达到“)平衡状态,接下来应向 右 (选填“左“或“右“)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保持水平开静止。
(2)如图乙所示,A点挂有2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为了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B点挂 3 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
(3)将杠杆的支点移到如图丙所示的位置,为了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你在杠杆上面出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
练习题8:如下图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发现杠杆左端略高于右端,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左 旋(选填“左“或“右“),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图甲中的A处挂2个相同的钩码,要使杠杆水平平衡,在B处应挂 3 个同样的钩码。
(3)在图乙中的C处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F,使杠杆水平平衡,当拉力F沿C点向右下倾斜时,仍要保持杠杆水平平衡,拉力F的大小将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练习题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小明同学发现实验装置处于如图甲所示的状态,使用时,首先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把图乙中A点的钩码取下,在A点用弹簧测力计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拉力F时,杠杆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丙,当拉力F向左倾斜时,要保持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拉力F将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图丙中画出拉力F向左倾斜时,拉力F的力臂L;
(3)小红同学采用了图丁的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当杠杆水平平衡时,与其他同学得出的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可能的原因是 杠杆自身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