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石壕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 石壕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9 15:0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反常之中品人物 细微之处见圣心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明确诗歌特色,感知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三幅对联,都是在写杜甫,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
草堂传后世,
诗圣著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哲圣。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学生思考)
我们能从字里行间能读到一个心忧天下、心念苍生的杜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代表作之一《石壕吏》,由诗入情,深入品读杜甫的对天下苍生的深沉情感。
初读:辨音明意,走近石壕村
听范读,明音意
请大家先自读一遍诗歌,标注不会读的字音。
请大家听范读,并把你不认识的字标注读音,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逾(yú) 邺(yè) 戍(shù) 妪(yù) 咽(yè)
有几句诗中有一些不常见或者古今异义的字,你能根据以往所学或者诗歌具体情境猜测含义吗?
老翁逾墙走:逾: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吏呼一何怒: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3)妇啼一何苦:苦:凄苦
(4)老妪力虽衰:衰:弱
(5)如闻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我们可以大致用一句话归纳诗歌内容:诗人在战争时,途经石壕村,遇夜里差役抓人当兵。把这首诗划分成五个画面:差吏突袭、老翁逾墙、老妇哭诉、夜闻幽咽、天明独别。
再读:发现矛盾,情景再现
发现矛盾
1、梳理了大致的情节,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诗中有一些反常的地方?请思考。
明确:
反常一:一般的旅行者往往是未晚先投宿,而诗人却是“暮投”。
反常二:诗人投宿之所不是旅店,而是“石壕村”的一户“农家”。
反常三:诗人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征兵,而是突袭“捉人”。
反常四:突袭“捉人”不是在白天,而是在“黑夜。
反常五:老翁的表现——“逾墙走”与他的年龄不符。
反常六:在古代,无论白天还是夜间,一般都是男子应门见客,文中却是“老妇”出门看
从上述的反常中,你读出哪些信息?
明确:诗人旅途凄凉、官吏心狠手辣、乡村鸡犬不宁、百姓夜不能寐。
3、引入背景资料:
资料一:安史之乱: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资料二:古代兵役制度:
《新唐书·兵志》的话:“开元旧例凡民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旧唐书·食货志上》的记载:“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明确:战乱背景下,四处征兵,尽管已经年老体衰,还是敌不过被征兵的命运。
(二)感受形象
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老妇人和她一家人的遭遇,你会用诗中的哪一个字?
明确:苦。
2、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来试着表达:我的生活真是苦!你看……(引述诗句,表达感受)
预设: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生离死别,家破人亡)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辅助学生理解古代 ,以男人为壮劳力,是家庭的顶梁柱。)
(3)“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丧子、贫寒、年老、应征,痛苦无奈)(她本来可以不去,为何要去?)
明确:丧子之痛、贫寒之苦、用心良苦
3、再次朗读课文第二段,体验老妇人的苦情。
要求:理解体验老妇人的三苦——丧子之痛、贫寒之苦、用心良苦。读出苦的感受。
4、这首诗主要通过老妪的啼哭诉说表现这家人的苦,但是诗题为什么不叫做《石壕妪》呢?
明确:老妪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明写老妪,却将差役的凶残暗藏在老妪的哭诉中,这正是作者的构思巧妙之处。
5、面对这样一个悲苦之人、困顿之家,文中的吏怎么样?
明确:怒!——吏呼一何怒!呼,吆喝,大声喊。怒,粗暴,凶横。
6、这个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发挥想象,进入情境)
预设:A.把你们的儿子叫出来,赶快上前线服兵役!
B.你们家还有什么人?都说出来!
C.好吧,快跟我走!
……
这三句话刚好和老妇的“苦”一一对应
7、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完成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8、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确: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这是使诗歌语言简洁的一种表现手法,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三读:走近诗人,体会伟大襟怀
1、思考: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我没有任何反应。有人说,杜甫既然是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的,为什么在石壕村投宿的那个夜晚、分别时的天明始终一言不发呢?
资料三:杜甫官职
杜甫在前一年(公元758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注解:司功参军,官名。唐朝时掌管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等事。(权力很大的一个官)
明确: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是一次追求安定的正义之战。诗人作为唐朝官吏,支持朝廷平叛,希望取胜。但面对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却又不能相助。他就在这样的矛盾与纠结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一言不发,也许是兼有了无声的控诉、安慰与祝福吧。
2、带着刚才的阅读感受,再次跟随范读,轻声朗读古诗。
3、课后延伸: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中的其他诗歌,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