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何以称“诗圣”
——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杜甫的长诗,并且是“歌行体”的诗歌,学生对这一体裁较为陌生,要介入“文体知识”,辅助学生认识。这首诗特点明显,句子以七言为主,间有二言和九言,句式灵活;用韵自由,随着韵脚的变化,所写内容或表达的意思就有所改变。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歌行体诗歌的节奏韵律,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感受到“歌行体”诗歌的魅力,为以后学习歌行体诗歌引路。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容并不难,但学生无法体会诗歌最后一段中的呐喊,无法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甚至会怀疑这是诗人虚情假意的做作之举,学生对“诗圣”杜甫的认识,一直都是落在会背诵几个概念化的词语如“沉郁顿挫”“现实主义”等,而没有真正去理解这一位用生命在书写的作家。学习《茅》时调动学生以前学过的杜甫诗歌的知识,补充相关的名句,让学生对杜甫其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对《茅》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时代背景及课外拓展资料,让学生对“诗圣”这一称号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字正腔圆、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了解“歌形体”诗词的特点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理解和赏析。
3.通过辅助材料、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杜甫的形象,深入认识“诗圣”之担当。
三、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任务单
导入:同学们,猜一猜这个是什么字:
明确:聖—圣
聖,甲骨文像长着大耳的人,表示耳聪大慧者。中国远古祖先认识到,善听是内心宁静敏感者的超凡能力,能在自然环境中辨音识相者,是大觉悟的成道者。
“何谓圣人?”
材料1:《说文解字注》释“聖”:“聖从耳者,谓其耳顺”。《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以知情。”圣人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且用自己的口与笔将这些声音中包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材料2:《抱朴子·内篇》:“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
(某些学问或者技巧方面的极大成者,如“书圣”“药圣”“画圣”“棋圣”“茶圣”等。)
“杜甫何以谓’诗圣’”?仅仅因为他的诗歌成就吗?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初读辨体,读出一点歌行体的味道
要求:
1.进行自由诵读,思考一下,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律诗和绝句有什么不同?
ppt显示: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明确:我们以前学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篇幅比较短,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24句。
在句式上,以七字句为主,偶见二字句、九字句。
在韵律上,不是一韵到底,由头到尾押ao、i、ie、e、an、u韵,基本每段一韵,换韵即换段,换韵即换义。
明确:这是一篇“歌”。
材料3:“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但用韵自由,随着韵脚的变化,所写内容或表达的意思就有所改变。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2.回顾我们所学过的古诗,思考一下这首诗该怎么划分节奏读起来比较有味道。二字句、七字句、九字句分别怎么读?
(1)七言句断句是“四三式”
(2)九言句断句是“四二三式”,但根据意思,“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二四三式”
(3)“呜呼!”相当于“唉”,表示强烈的叹息。
(4)连续用三个感叹号,表示强烈的表达,迫切的呼唤。
自有诵读,读出歌行体的参差错落的味道。
(二)再读明意,读出风雨飘摇的波折感
1.默读每一段诗歌,用每一段诗歌中的字组成四字短语概括诗词内容。
明确: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屋漏无眠、得厦庇士
2.试着给诗歌分层,理出诗歌的脉络。
明确:
引导第一组学生读“秋风卷茅”,第一二组读“群童抱茅”,第一二三组读“屋漏无眠”,全班一起读“得厦庇士”,随着人数的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
读叙事的一二三段,引导学生读出一波三折,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层层递进的紧迫感,读出风雨飘摇的无奈与沉重。
读抒情的第四段,引导学生读出人生落魄处的杜甫的人生选择,读出这种士大夫之心的坚定和慷慨。
(三)细读悟情,读出忧国忧民的“诗圣”心
1.读“诗题”获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眼睛看到了什么信息?)
一个事件定缘由:茅屋为秋风所破
一种环境定基调:秋风
一个句式表情感:“为……所……”被动
一个动词定状况:破
因为一个茅屋被风吹破而写一首“歌行体”诗歌,足见这个茅屋为作者所珍惜。阅读课前预习单,我们会知道,这个茅屋对杜甫来说,真的来之不易。
出示:
材料4:
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杜甫年轻时“自比稷与契”。杜甫以参加科举考试和交游名人作为获得官职、实现理想的主要途径,但屡屡失败,直到44岁时才被任命为“胄曹参军”。
公元755年,杜甫45岁,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国家陷入动荡之中。
杜甫48岁时辞官。弃官后的杜甫带着全家四处投亲靠友。一年之内,三次迁徒,最终到达四川成都。迁徙途中,杜甫贫病交加,全家饥寒交迫。
公元761年的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长期饱经饥饿、贫病、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迎来了后半生中一段难得的安定宁静的生活,此时的他已白发苍苍,须拄杖而行。不料,苍天并不善待诗人。公元761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材料5:
草堂已不仅仅是一座茅屋,它是诗人生命的象征。所以,如王富仁先生所说,这个“人生之窝”具有自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的性质。诗人捍卫它,如同捍卫自己摇摇欲坠的生命。
2.读“诗景”定基调
(诗景是背景,亦暗推故事的发展,饱含作者的情感)
问题:那几段写景?
明确:1和3
问题:在1和3段的______(用原文的字词)中,我听到了(看到了、感到了)风(雨/环境)的______,我猜想杜甫的心情是______。
明确:1段作者心情:急。3段:苦。
朗读时注意重读第一段“怒号”“卷”等动词。
第三段句子最多,全部都是七言句,读起来容易快。在一鼓作气中层层递进作者的窘迫,为下文的“何由彻”三个字做铺垫。请学生依次朗读,一一确定:“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话语气平静,语速正常。从“布衾多年冷似铁”到“雨脚如麻未断绝”越读越快,越读越重,读出一种欲哭的痛苦,特别是每一句的最后三个字要重读,分别是“冷似铁”“踏里裂”“无干处”“未断绝”。接着读“何由彻”两句可以慢下来,最后三个字,一字一顿,读出漫漫长夜的孤独彷徨。
3.读“人物”晓情怀
(人物是故事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人物在故事中的表现直接影响情感的表达)
问题1:写了哪些人?(我、群童、娇儿、寒士)
问题2:这些人之间什么关系?(填写下列表格)
人物 关系 共同点 “我”的反应 (用原文) “我”的情感
“我” 群童 ? 同是战乱受害者,平民百姓 ? ?
娇儿 父子 陪我挨饿受冻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寒士 ? 同是天涯沦落人,有抱负却贫寒 ? ?
注意:学生在填表过程中可能会误解杜甫很讨厌这些南村群童,那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我”对“寒士”的态度,与我没有关系的人,我尚且想庇护,更何况与我同受战乱之苦的孩童,所以此处用词有“夸大”之意。
问题3:请同学们揣测,“我”在叹息什么?慢慢长夜“我”在想什么?你能读出一个怎么样的诗人形象?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
明确:
“自叹息”
一叹:苍老无力潦倒凄凉的自己;
二叹:“不为困穷宁有此”的群童;
三叹:“存者无消息,死者如尘泥”,倍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写到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啊!
“自叹息”这三个字下得很重,无限内涵,此处可以通过拖音和停顿表达,要读得慢一点,低一点。
“难眠彻晓”:自从战乱以来,他经常失眠,不仅仅是颠沛流离,他还觉得愧对家人、担心百姓和国家。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里读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不安和忧国忧民。
明确:
人物 关系 共同点 “我”的行为 (用原文) “我”的情感
“我” 群童 群童“欺”我, 公然“盗”茅 同是战乱受害者,平民百姓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心痛、愤懑、无奈、体谅……
娇儿 父子 陪我挨饿受冻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愧疚、焦虑、孤独、担忧……
寒士 “无” 同是天涯沦落人,有抱负却贫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同情,发愿,执着追求,感情激昂……
注意:最后一段“千万间”“大庇”“俱欢颜”“安如山”这些词语均要重读,读出作者坚定和慷慨。最后一句话师生一起讨论,确定朗读的重读和语气。注意“死亦足”,应该读出自我牺牲和慷慨就义的大无畏精神。
(四)广读思辨,杜甫何以谓“诗圣”?
凄风冷雨,屋漏难眠,诗人都无处栖身,他却发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呐喊。他喊道:学生齐读第四段。
材料6:诗人白居易也曾这样写过:
《新制布裘》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的妻子给他做了一件新的布裘,他穿上倍感舒适温暖才写下此诗,愿天下无寒人。这期间表达的情意,与杜甫有相似之处。
材料7:
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易(多)失于不思,乐天疑(宜)优。或人又谓白氏之官稍达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语在前,而《长庆》在后。达者宜急,卑者可缓也。前者唱导,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论,则老杜之心盖(差)贤矣。
——黄彻 《杜甫之仁心》
“温暖皆如我”就已经很难得了!可是杜甫却是“己未立而欲立人,己未达而欲达人”,他没有抱怨个人命运的悲苦。他心中牵挂忧虑的是天下苍生啊!只要能庇佑天下寒士,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是何等壮烈何等博大的胸襟啊!
课前我们说过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圣人”。现在我们再看杜甫,才知道,世间对他有时极为残酷,但他却仍以火热的仁者情怀关爱世间,这就是杜甫之为“诗圣”之处,非常人所能及。 不管是他的写作,还是他的情怀,他都担得起“诗圣”这一美誉。
板书:
基础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录制朗诵音频。
2.背诵并准确默写诗歌。
拓展作业:
1.课后观看《百家讲坛之杜甫》或者看《康震讲杜甫》一书,然后将自己对杜甫的认识整理成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