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9 15:0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理解评价作者的隐逸之风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感受桃花源的美。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品味语言的生动性和浓浓的抒彩。
思维能力: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特点。
审美创造: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疏通文意并熟读成诵,品析本文语言,帮助学生欣赏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以及寄托其中的思想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一句话:“且喜已到松风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世外桃源吗?你心中的世外桃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去那里看看他心中的桃花源的样子吧!
一、熟读文章,疏通文意。
1.认识“记”这种文体。
2.教师先示范朗读,解决文中字音字形存在的问题。
3.疏通文意,解决重点字词句。
4.观看获国际金奖的《桃花源记》动画片(b站有资源),再次感受这个故事。
二、析读课文,整体感知。
情境:让我们梦回桃花源,沿着路人的路线重走桃源路。
1.请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表明渔人行踪的词句,帮忙绘制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线图。
缘溪行——复前行——从口入——复行数十步——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2.请在老师预设的括号处填写一个动词,梳理本文的完整情节。
(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三、品读文段,走进桃源。
1.说桃源世界之“美”,美在哪里?
请以渔人的视角,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桃源之美。
例:桃花源美在______,我从_______看出 。
桃花源美在环境优美,我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笔下桃花盛开、花繁叶茂、一派生机的景象。还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子一类。土地肥沃,池塘粼粼、桑树高大、竹子青翠,环境十分优美。
小结: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桃花盛开,漫天飘飞,生机盎然。
这里的资源丰富充足:土地、良田、水池、桑树、竹林、鸡犬,应有尽有。
这里的生活安详和乐: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老少皆乐。
这里的民风淳朴美好:人们热情好客、真诚慷慨。
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桃花源都是每一个人的心之所向!
四、了解背景,回归现实
桃花是美好的象征,桃花源也是美好的存在,因此渔人世界对桃源世界开始了一遍遍地寻觅,其结果却是遂迷,不复得路。那桃花源外又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从文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行猜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请发挥联想和想象,补充渔人可能说了些什么让桃源中人叹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渔人报官的出发点是什么?渔人的这个行为你从人性的角度读到了什么?
呈现时代背景
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政治极度腐败,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
其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3.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陶渊明,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他生活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官场黑暗,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与官场决裂,隐居田园,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像陶渊明这样一个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五、品析写法,体悟匠心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中写道“《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寓意之文,还是一篇纪实之文。”韩愈却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1.读完这个故事,你感觉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作者虚构的?
纪实派:①朝代、地点真实。②桃源人的衣着、生活真实。③刘子骥,人名真实
虚构派:①渔人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暗示根本不存在。②刘子骥欣然规往,却离奇死亡,暗示桃源神秘玄幻。
小结:虚实结合,富有真实性,同时增添神秘色彩。正如蒋勋认为的那样,《桃花源记》是最早最好的短篇小说。
2.你知道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吗?
桃源内外,两重天地。桃花源被描绘的有多美好,就说明现实世界有多么黑暗。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桃源之内的理想世界中,环境优美、社会安定、生活富足、民风淳朴;桃源之外的现实世界里,战乱频发、生活困苦、人心险恶。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寄托了作者反对战乱,追求幸福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静心思考,追寻桃源
其实陶渊明之后,世人并未停下追逐桃花源的脚步。李白诗中云“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王维写道“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刘禹锡感慨“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
3.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桃花源,我们如何才能找到?
我们先看看陶公笔下的人物是如何寻找的:
太守和刘子骥——寻向所志,闻之归往,
渔人——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渔人或可谐音愚人,一开始与桃源的相遇是他的无心之误入。当时他还尚未生出功利之心,一旦从桃源出来以后,他的想法就多了起来,开始了毁约告密,所以桃源对他来说就越来越远,就像一场梦境了。所以,人心的好坏决定了是否能找到桃源。
结束语:
也许桃源并不是不存在,只是功利心越重,就会与桃源越远,若你能忘却功利,平和内心,也许生活中处处是桃源!
作业: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的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请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探问津之路 辨桃源之真 品桃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