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年摸底联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年摸底联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9 15:16:23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年摸底联考试卷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嫦娥”未动,“鹊桥”先行。
我国的嫦娥四号计划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一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陨石坑中,并释放玉兔二号月球车进行探测。这是人类首次尝试着陆月球背面。但由于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这是月球被地球的引力逐渐锁定的自然结果,太阳系中众多大卫星都处于这样的状态,甚至系外行星中有很多已被母恒星锁定),地球上的人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地面基站自然也只能收到来自月球正面的信号。所以嫦娥四号要靠中继卫星保持和地球基站的通信。
中继卫星要被送到哪里去?鹊桥号将会被送入一个叫作环地月拉格朗日 L2点的轨道。拉格朗日点又叫作平动点,两个天体周边一共有5个这样的点。
在这些点上,两个天体的引力综合影响达到平衡,其中L2点就是地月连线上远离地球的那个点。处于拉格朗日点附近的探测器,可以始终保持相对于两个天体几乎静止的位置,这也就意味着,可以保持稳定的通信。
除此之外,L2点也好处多多,在这附近的探测器,不仅可以获得更多光照(也就是太阳能),而且维持轨道所需的能量还更少。
其实,在环地月L2轨道上放一颗通信卫星,来为月球背面的任务提供通信中继,这个想法早在1972年就已由NASA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轨道设计专家提出,但直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才将首次由鹊桥号实现。转眼四十年,一种穿越时空的回响。
(摘编自《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材料二:
2024年3月20 日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是探月四期工程的“总开关”,不仅嫦娥六号完成月背地貌探测、月壤采样等各项任务需要它随时在线,后续探月四期任务也少不了它的“一臂之力”。
鹊桥二号中继星在顺利进入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后,马不停蹄地开始各项测试工作。首先,同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完成对通测试,证明如果鹊桥中继星一旦退役,自己可以立刻接棒为嫦娥四号服务。随后,与嫦娥六号探测器(地面状态)开展对通测试——所谓“地面状态”,是指与嫦娥六号技术状态一致的一套初样设备,与它调通后,便可证明鹊桥二号中继星能够与嫦娥六号正常开展通信。
完成这些工作后,鹊桥二号中继星终于可以暂时松口气:“我已就位,状态良好,嫦娥六号可以按计划出发!”
此次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首次使用了环月大椭圆冻结轨道。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设计团队经过周密分析,巧妙地让鹊桥二号中继星在复杂的引力作用条件下,始终在轨道上稳定运行,不需要维持控制轨道,就仿佛“冻结”在轨道上一样。能够让运行轨道免维护可不一般。要知道,卫星发射时携带上天的推进剂非常宝贵,轨道免维护可以大大节省推进剂的消耗,让鹊桥二号中继星具备“长寿”的条件。
在远月点,鹊桥二号中继星距离月面的最远距离约为1.6万千米,而鹊桥中继星的距离最远则达到9万千米。在天线口径不变的情况下,通信距离的缩短,让鹊桥二号中继星提高通信速率具有先天优势。本次任务中,鹊桥二号中继星大幅提升了通信速率,前向链路(从中继星到月面探测器)和返向链路(从月面探测器到中继星)的最高码速率均比鹊桥中继星提高近10倍,鹊桥二号中继星对地数据传输链路的最高码速率提高了近百倍,从而实现通信速率快到“飞起”。
具有超强的中继通信能力,只是鹊桥二号中继星基本的看家本领。后续,探月四期任务有“空窗期”,这时鹊桥二号中继星可以“放假”吗?当然不会。它携带了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和极紫外相机等科学载荷,用于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力争取得一些开创性的科学成果。
(摘编自《“奔月先行者”鹊桥二号中继星有何超强本领?》)
材料三:
我国正致力于利用月球中继星来构建深空通信网络,鹊桥二号与一同发射的天都一号和天都二号技术试验卫星,将为这一宏伟蓝图奠定基础,它们都将进入绕月轨道,开展高精度月球轨道测定轨技术验证,为后续我国“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这也意味着,从“鹊桥”开始的月球中继星通信方式,将会升级成为太阳系内的通信服务网络,在不远的将来,“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将会服务探月工程和载人月球探测,未来还会覆盖火星和金星区域,为我国的行星探测计划提供通信服务。
随着鹊桥二号的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再次书写了辉煌的篇章。这颗卫星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浪漫情怀与巨大勇气的象征。它不仅为嫦娥探月工程提供坚实的通信支持,更是我国深空探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基石。在未来的岁月里,鹊桥二号将见证更多中国航天的壮举。
以天为盘,以星做子;日月星辰,皆为情话。“鹊桥”连同“嫦娥”“天问”……让人们读懂了中华文明的诗意情怀和深邃智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探索者,向着星辰大海,勇往直前。
(摘编自《中继星通信,月球只是起点》)
1.下面是鹊桥中继星信号传递示意图,结合材料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地球上的人不能看到月球背面,来自地球的信号不能直接传给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B.地球若发送信号给玉兔二号,需要先发送给“鹊桥”;同样玉兔二号的信号也需要“鹊桥”转达到地球。
C.鹊桥中继星在环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轨道上,可以保持相对于太阳、地球两个天体几乎静止的位置,通信稳定。
D.在环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轨道,鹊桥中继星能够获得更多的阳光,且维持轨道所需的能量更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四号的着陆点设定于月球背面南极一艾特肯盆地内,这一区域以前从未有人类的着陆器进入过。
B.同月球被地球的引力逐渐锁定一样,太阳系中的大卫星和系外行星都被母恒星锁定了。
C.鹊桥二号入轨后,同时完成了同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和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对通测试。
D.在不远的将来,太阳系内的通信服务网络将会取代“鹊桥”中继星,用以服务我国的行星探测计划。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直到四十多年后”“首次由鹊桥号实现”“穿越时空的回响”等语句,突出了鹊桥中继星发射成功的伟大。
B.材料二中“终于可以暂时松口气”“我已就位,状态良好”等语句,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C.材料二中“仿佛‘冻结’在轨道上一样”,形象地写出了鹊桥二号中继星在轨道上运行的稳定状态。
D.材料三第二段连续运用“不仅……更……”的句式,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深入评价了鹊桥二号发射的意义。
4.相比鹊桥号中继星,鹊桥二号中继星有哪些新的特点和功能?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5.为什么说鹊桥二号中继星“是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浪漫情怀与巨大勇气的象征”?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C
2.A
3.D
4.①具有轨道免维护特点,更“长寿”。
②距离月面的最远距离更近,通信速率快到“飞起”。
③携带多个科学载荷,用于完成科学探测任务。
④能够开展高精度月球轨道测定轨技术验证。
5.①鹊桥二号中继星协助嫦娥六号完成月背地貌探测、月壤采样等各项任务,还将支持后续探月四期任务,相关探索体现了人类对未知宇宙探测的勇气。②鹊桥二号中继星将为构建深空通信网络奠定基础,为后续“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将对更深入的行星探测提供支持,表现了中国航天人向着星辰大海,勇往直前的精神。③“鹊桥”与“嫦娥”“天问”一样,蕴含着中华文明的诗意情怀和深邃智慧。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把握。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而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时,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5)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②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④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1.C.“可以保持相对于太阳、地球两个天体几乎静止的位置”分析错误。材料一“在这些点上,两个天体的引力综合影响达到平衡,其中L2点就是地月连线上远离地球的那个点。处于拉格朗日点附近的探测器,可以始终保持相对于两个天体几乎静止的位置,这也就意味着,可以保持稳定的通信”可知,是相对于地球和月球两个天体几乎静止,而不是相对于太阳、地球两个天体。
故答案为:C。
2.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太阳系中的大卫星和系外行星都被母恒星镇定了”错误。材料一原文“这是月球被地球的引力逐渐镇定的自然结果,太阳系中众多大卫星都处于这样的状态,甚至系外行星中有很多已被母恒星锁定”可知,是“众多大卫星”和“很多系外行星”,不是“太阳系中的大卫星和系外行星都被母恒星锁定了”。
C.“同时完成了同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和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对通测试”错误。材料二原文是“首先……随后,与嫦娥六号探测器(地面状态)开展对通测试”可知,不是同时完成,而是先后完成。
D.“在不远的将来,太阳系内的通信服务网络将会取代‘鹊桥’中继星,用以服务我国的行星探测计划”错误。根据材料三“从‘鹊桥’开始的月球中继星通信方式,将会升级成为太阳系内的通信服务网络,在不远的将来,‘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将会服务探月工程和载人月球探测,未来还会覆盖火星和金星区域,为我国的行星探测计划提供通信服务”可知,是“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服务我国的行星探测计划,而不是“太阳系内的通信服务网络将会取代‘鹊桥’中继星”。
故答案为:A。
3.D.“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分析错误。材料三第二段“随着鹊桥二号的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再次书写了辉煌的篇章。这颗卫星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浪漫情怀与巨大勇气的象征。它不仅为嫦娥探月工程提供坚实的通信支持,更是我国深空探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基石”,可知是从技术与精神、当下任务与长远规划的角度评价了鹊桥二号发射的意义;并非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故答案为:D。
4.本题要求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需要回归文本筛选整合作答:
①首次使用环月大椭圆冻结轨道,在复杂引力作用下能始终稳定运行,轨道免维护,节省推进剂,具备“长寿”条件。
②距离月面的最远距离更近,通信距离缩短,前向链路和返向链路的最高码速率均比鹊桥中继星提高近10倍,对地数据传输链路的最高码速率提高了近百倍,通信速率快到“飞起”。
③除具备超强的中继通信能力外,还携带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和极紫外相机等科学载荷,可在探月四期任务“空窗期”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力争取得开创性科学成果。
④与天都一号和天都二号技术试验卫星一同进入绕月轨道,能够开展高精度月球轨道测定轨技术验证,为构建“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提供关键参考,助力我国深空通信网络发展。
故答案为:
①具有轨道免维护特点,更“长寿”。
②距离月面的最远距离更近,通信速率快到“飞起”。
③携带多个科学载荷,用于完成科学探测任务。
④能够开展高精度月球轨道测定轨技术验证。
5.①鹊桥二号中继星为嫦娥六号提供通信支持,协助嫦娥六号完成月背地貌探测、月壤采样等各项任务,获取宝贵的月球背面信息;还将支持后续探月四期任务,这意味着它在推动人类持续探索月球及宇宙未知领域中发挥关键作用,充分展现了人类对未知宇宙探测的勇气。
②构建深空通信网络是人类拓展宇宙探索范围的重要举措,鹊桥二号中继星将为构建深空通信网络奠定基础,它开展高精度月球轨道测定轨技术验证,为后续“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这一星座系统未来将服务探月工程、载人月球探测,还会覆盖火星和金星区域,为行星探测提供通信服务;这表明中国航天人通过鹊桥二号中继星,不断向着更遥远的星辰大海迈进,体现了勇往直前、不断探索的精神。
③“鹊桥”与“嫦娥”“天问”一样,这一名字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紧密相连,寓意着连接与沟通。航天领域的“鹊桥”中继星同样起着连接地球与月球探测器,实现通信的关键作用,将古老的文化与现代航天科技相结合,蕴含着中华文明的诗意情怀和深邃智慧,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展现出用现代科技探索宇宙未知的创新。
故答案为:
①鹊桥二号中继星协助嫦娥六号完成月背地貌探测、月壤采样等各项任务,还将支持后续探月四期任务,相关探索体现了人类对未知宇宙探测的勇气。
②鹊桥二号中继星将为构建深空通信网络奠定基础,为后续“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将对更深入的行星探测提供支持,表现了中国航天人向着星辰大海,勇往直前的精神。
③“鹊桥”与“嫦娥”“天问”一样,蕴含着中华文明的诗意情怀和深邃智慧。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水很暖(节选)
林那北
一大早,陈德接到一个电话就匆匆出去了,走时交代她抓紧把昨天磨好的画推光揩清,最好明天就能交给买家。果然是急,不急他也不会为缩短工期而想用腰果漆。
丹梅注视着打磨过六遍的《春江图》。酞青绿和海洋绿渐变的芦苇,群青和天蓝渐变的天空,以及熟褐色漆粉撒出的树干和几只用鸭蛋壳贴出纹理的展翅白鹭,都泛着明净而自然的光。只有天然的大漆才能再现出这种自然之美,才有这种通透且厚重的力量啊。虽然在她的坚持下,依然选用了大漆,但她总觉得这次交易不同寻常。
她开始往画上倒花生油和推光粉,按下掌,用鱼际那块肥厚的肉用力推着,然后用细棉纸擦干,重复再来——正常她会反复推光五六次,把画上所有肉眼根本见不到的小毛孔密闭起来,让漆面又平又光又亮,呈现珠宝的质感,可是现在只两次,她就懒得往下做了。够了。真的够了吗?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间竟也在敷衍。
一阵心悸,气仿佛喘不过来。她停下手,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把沾满油和白色推光粉的右手搁在膝盖愣愣地出神。过了一会儿,她站起,洗过手,然后背起包出门。
半个多小时后,她和珊珊又面对面坐在上次来过的那家茶楼里了。
这次珊珊没化妆,不戴眼镜,与上次比,又像个陌生人了。“小梅姐,你想知道什么?”
丹梅嘴张了张,又闭拢。她想知道什么?她什么都不知道啊。
珊珊问:“画完成了吗?”
丹梅摇头。
珊珊说:“不是明天交画吗?”
丹梅又摇头。
珊珊抿起嘴,半晌才缓缓开口:“春江的发源地是海拔一千多米的春山,离这里五百三十多公里——我是那里人,山上生山上长,好不容易才考上大学,水一样弯弯曲曲流到这座城,终于有家有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小梅姐,你们不会明白我是多么珍惜现在的生活。”
丹梅微微皱起眉。她没听懂珊珊的意思。
珊珊端起杯子喝一口,说:“我女儿才一岁,我希望能陪着她长大,这辈子即使没有成就让她为我骄傲,也不能给她抹黑,让她瞧不起,是不是?”
丹梅心里一沉。“怎么啦?”她问得急促。
珊珊脸转向窗外。微黄的杧果花已过了花期,细看会发现比米粒还小的细果正一串串挤到树梢上,如果中途没有风吹雨打,也不被虫子咬噬,它们会渐渐茁壮,渐渐饱满成熟。
丹梅想到儿子。她没上过大学,从没给儿子抹过黑,在儿子眼里不是骄傲,却也不是祸害。而陈德呢?她吸一口气,身子往上拔了拔。“什么事?你直接说吧。”
珊珊又喝一口茶,抿抿嘴。“小梅姐,你知道陈老师这些画是谁买吗?”
丹梅摇头,心跳猛地加快了。果然是画。
珊珊掏出手机,拨弄几下,递过来,食指仍伸长了往上滑动。“我出面跟那个建筑商接触……其实他们早定好了,我只是走个过场。”
丹梅心里一颤。
珊珊手臂横在桌上,身子前探过来,小声说:“一开始我真没想到这么复杂。听话惯了,一吩咐就往上冲……”说到这里她闭上眼,又猛地睁开,看着丹梅,“这几天我下班回家,一看到女儿心就缩紧了。”
丹梅问:“陈德让你去的?”
珊珊摇头:“是庄明,庄主任。一直以来我都是他手下最本分最老实听话的一个。”
丹梅没明白过来:“画又不是庄明的。”
珊珊说:“但买画的人是冲着他的。您妹妹去世后,庄主任娶了一名医生,生了一个儿子,得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预后不太好,他现在还在上海陪着。过两个月他要退休了,儿子却还小。他老来得子,太宠了,担心以后没钱儿子过不好日子,我也是猜的。以前庄主任不是这样的人,以前他干干净净。”
丹梅打断她:“现在不干净?”
珊珊从背包里掏出一沓纸推过来。“合同。”她用指节叩叩。
“每平尺九万,预付十万,余款在交画当天全额付清。”丹梅不敢相信,反复盯住这行字。
“陈德说他一平尺只卖了一万。”丹梅仿佛站到高空的钢丝上,声音有点颤。
珊珊点点头:“嗯,到时候卖家转给陈老师,陈老师留下十二万,余下的转我,我也可以赚十万,然后陆续转庄主任老婆,你懂了吗?”
丹梅惊愕地看着珊珊,一时不知说什么。
珊珊抓住丹梅的手,接着说:“小梅姐,您帮忙把合同带回去吧。钱不要转我,那十万,我肯定不要!”
丹梅低下头,把合同推还珊珊,双手撑桌慢慢站起,说:“陈德也不能要。”
走两步她停住,扭过头,加重了语气:“不要!”
半个多小时后她回到家,进了门就直接拿起钨钢斜头刀,一刀下去,再两刀三刀四刀下去。春夏秋冬的春江,晨光暮色的春江,风过鹭起的春江,十二张画十二个春江的美丽瞬间,很快就在刀下出现一道道横七竖八的刮痕和凹陷。大漆坚硬得抵挡得住几千年岁月侵蚀,却也脆弱得经不起一瞬的故意伤害。
丹梅把它们逐一拍了照,先发给珊珊,再发给陈德。
接下来,她把银行卡单笔支付限额调高,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钱转给庄明,并附了留言:给孩子用。
做完这些,她长吁一口气,立即关掉手机,然后转身出门。她走到江边,坐在码头的台阶上,脱了鞋,又脱了袜,把脚慢慢往下伸,并拢,绷直脚尖,脚弓高高拱起,像两座跨在水面的小桥。
被太阳晒了大半天,春江水是暖的。这一刻,她对江水和自己的脚都很满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就懒得往下做了”说明丹梅因工序烦琐,开始对做漆画感到厌倦,在潜意识里有了敷衍态度。
B.小说对漆画工艺的介绍,让人感受到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和美好,增添了小说的文化韵味。
C.珊珊在喝茶时两次抿嘴的动作,表现出她鼓足勇气说出真相的心理状态。
D.庄明的形象告诉我们即使处于困境也要坚守底线,如果“爱心”错位就可能让自己身陷囹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杧果”这一意象并不是闲来之笔,它们经历了风吹雨打,又被虫子咬噬而无人过问,体现了人类的冷漠。
B.小说采用女性视角叙事,情感真挚感人,描写细腻而生动,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
C.丹梅“把合同推还珊珊”,“停住”“扭过头”等动作描写,体现了她拒绝不正当钱财的坚决。
D.庄明为儿子不惜以权谋私与珊珊、丹梅不想为儿女抹黑形成对比,凸显了人性的自私与正直。
8.“春江”是文中重要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春江”的丰富意蕴。
9.这篇小说发表于2024年8月的《人民文学》。小说发表后,读者对丹梅用刀砍坏漆画这一情节展开了讨论,有读者认为逻辑合理,设计精妙;也有读者认为缺乏逻辑的合理性。你怎么看?请阐明你的理由。
【答案】6.A
7.A
8.①春江代表着大自然的纯净,寄寓对人与自然相融的美好希望。
②春江发源地代表着初心,告诉我们不要忘本。
③春江水暖代表着爱、善良、坚守等能给人温暖的美好人性。
9.答案示例一:逻辑合理。
理由:①小说开头有丹梅的心理感受作伏笔,然后她去见珊珊,后来了解了真相,进而砍画,所以逻辑合理。丹梅砍坏漆画从根源上阻止了这次交易,使每个人都守住了底线,这是处理这件事的最好的做法。
②丹梅性格果断坚定。从她没有听陈德的话,坚持用大漆,以及她听到珊珊的一番话后坚决拒绝不正当钱财,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做事果断的人。
③在艺术效果上,这一情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答案示例二:逻辑不合理。
理由:①丹梅对这组漆画非常满意,亲自毁坏掉倾注心血的艺术,却没看出她有任何纠结与不舍,这不合常理。
②制止权钱交易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办法,并不一定非要销毁画作。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解答这种题一般从四个角度思考:①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④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4)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6.A.“开始对微漆画感到厌倦”理解错误。丹梅由于对陈德的行为产生怀疑,意识到这次交易可能存在问题,内心产生了纠结和不安,导致这次为漆画推光有些心不在焉,不能集中精力。
故答案为:A。
7.A.“体现了人类的冷漠”赏析错误。小说中的“果”具有象征意义,“如果中途没有风吹雨打,也不被虫子咬噬,它们会渐渐茁壮,渐渐饱满成熟”,通过杧果的生长过程,暗示事物成长的不易,寄寓了只有不被邪念侵袭,才能茁壮成长的人生道理。
故答案为:A。
8.①春江是小说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如“春夏秋冬的春江,晨光暮色的春江,风过鹭起的春江”,它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代表着大自然的纯净,寄寓对人与自然相融的美好希望,是画家创作的灵感源泉,陈德和丹梅所画的 “春江图”就是对这一自然之景的艺术呈现。
②珊珊提到自己像水一样从春江发源地流到这座城,在这里拥有了稳定生活,她有自己的坚守,不愿为了钱财进行不正当交易;春江发源地代表着人们的初心,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坚守,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不要忘本。
③春江见证了人性的善恶,庄明为了儿子以权谋私,利用买画来获取钱财,而丹梅和珊珊坚守底线,拒绝不正当行为。春江成为了人性的映照,最后丹梅对“太阳晒了大半天,春江水是暖的”很满意,她的选择和感受折射出春江水暖包含的爱、善良、坚守等能给人温暖的美好人性。
故答案为:
①春江代表着大自然的纯净,寄寓对人与自然相融的美好希望。
②春江发源地代表着初心,告诉我们不要忘本。
③春江水暖代表着爱、善良、坚守等能给人温暖的美好人性。
9.本题要求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逻辑合理。
理由:①符合情节发展和照应:小说开头“她总觉得这次交易不同寻常”,已经有丹梅的心理感受作伏笔;然后她去见珊珊了解了真相,“仿佛站到高空的钢丝上”,因此回去砍画,表达对不正当行为的批判、反对,逻辑合理。丹梅砍画是对物欲侵蚀的反抗,从根源上阻止了这次交易,使每个人都守住了底线,这是处理这件事的最好的做法。
②符合人物性格:丹梅是一个果断坚定、正直且对艺术有执着追求的人。她不听陈德的话,坚持用大漆作画,追求自然之美和工艺的完美;她听到珊珊的一番话后坚决拒绝不正当钱财,且当时她的内心是愤怒和失望的;因此砍坏漆画符合她果断、执着的性格特点。
③符合小说艺术效果:丹梅不愿心血被玷污,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原则和艺术的纯粹性,这一情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了普通人对艺术的坚守和良知,让读者体会到女性的力量与勇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逻辑不合理。
理由:①丹梅对这组漆画非常满意,这十二幅漆画制作过程复杂,费了陈德和丹梅两个多月的心血,凝聚着他们的艺术创作和努力;仅仅因为交易存在问题就亲自毁坏掉倾注心血的艺术,却没看出她有任何纠结与不舍,这不合常理。
②砍坏漆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庄明以权谋私的问题,他们还可以再找其他人画其他画,因此制止权钱交易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办法,可以更理智一些,如举报庄明或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可能会更符合正常的行为逻辑。
故答案为:
示例一:逻辑合理。
理由:①小说开头有丹梅的心理感受作伏笔,然后她去见珊珊,后来了解了真相,进而砍画,所以逻辑合理。丹梅砍坏漆画从根源上阻止了这次交易,使每个人都守住了底线,这是处理这件事的最好的做法。
②丹梅性格果断坚定。从她没有听陈德的话,坚持用大漆,以及她听到珊珊的一番话后坚决拒绝不正当钱财,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做事果断的人。
③在艺术效果上,这一情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示例二:逻辑不合理。
理由:①丹梅对这组漆画非常满意,亲自毁坏掉倾注心血的艺术,却没看出她有任何纠结与不舍,这不合常理。
②制止权钱交易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办法,并不一定非要销毁画作。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榅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皆赐死。
(节选自《史记·始皇本纪》)
材料二: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节选自《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
或曰:“李斯佐始皇定天下,不可谓不智。扶苏亲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陈胜假其名犹足以乱天下,而蒙恬持重兵在外,使二人不即受诛而复请之,则斯、高无遗类矣。以斯之智而不虑此,何哉?”
苏子曰: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及其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夫岂独鞅悔之,秦亦悔之矣。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李斯之立胡亥,不复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复请也。二人之不敢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岂料其伪也哉?
(节选自苏轼《始皇扶苏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棺载辒凉车中A故幸B宦者参C乘D所至上E食E百官G奏H事如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文中指帝王的死,与《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的“崩”意思相同。
B.舍,动词,住宿,与《促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中的“舍”意思不同。
C.“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与“其‘恕’乎”(《〈论语〉十二章》)中的“其”意思相同。
D.胁息,敛气屏息,与《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的“胁息”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李斯想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所以与赵高等密谋暂不发丧。
B.只有胡亥、赵高和几个宦官知道皇帝死了。胡亥私下里很喜欢赵高。
C.商鞅逃亡到边境关口,旅店的主人因为商鞅没有经过身份核验,怕被牵连治罪,不敢收留他,商鞅感到了酷法的弊端。
D.商鞅再次回到秦国,在商邑和他的部属发动邑中的士兵,攻击郑国谋求生路,但被秦国军队打败、杀死,秦惠王将他车裂示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二人不即受诛而复请之,则斯、高无遗类矣。
②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
14.苏轼认为,李斯不会担心扶苏与蒙恬复请,苏轼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答案】10.ADF
11.C
12.A
13.①假使他们二人不立即接受诛杀而再次请命,那么李斯和赵高就没有幸存的了。
②手持兵器的卫士都眼睁睁地看着秦始皇绕着殿柱跑,没有人营救他,是秦法太苛重的缘故。
14.①秦朝法律严苛,诛死是轻微的法令,诛灭三族为平常的法规,臣子常以求死为万幸的事,二人无暇再次请命。
②秦始皇性情强悍,政令威严,一经施行不可挽回。③二人没有料到诏书是伪造的。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本题同时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去世。丞相李斯认为皇帝在外地去世,恐怕皇子们和各地乘机制造变故,就对此事严守秘密,不发布丧事消息。棺材放置在既密闭又能通风的貙(wēn)凉车中,让过去受始皇宠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献上饭食,百官像平常一样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辒凉车中降诏批签。只有胡亥、赵高和五六个曾受宠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赵高过去曾经教胡亥写字和狱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里很喜欢他。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开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那封已封好的信。谎称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遗诏,立皇子胡亥为太子。又写了一封信给公子扶苏、蒙恬,列举他们的罪状,把他们都赐死。
材料二:
五个月之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班人告发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商君逃跑到边境的关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商君长长地叹息说:“唉呀!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离开秦国潜逃到魏。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昂而打败魏军,拒绝收留他。商君打算到别的国家。魏国人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逃犯跑到魏国来,不送还,不行。”于是把商君送回秦国。商君再回到秦国后,就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属发动邑中的士兵,向北攻击郑国谋求生路,秦国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杀死在郑国黾池。秦惠王把商君五马分尸示众,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于是就诛灭了商君全家。
材料三:
有人说:“李斯辅佐秦始皇平定天下,不能说他没有智慧。扶苏是秦始皇的亲生子,秦人拥戴他很久了,陈胜也是假借他的名义就足以扰乱天下,而蒙恬手持重兵在外,假使他们二人不立即接受诛杀而再次请命,那么李斯和赵高就没有幸存的了。以李斯的智慧竟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苏子说:唉!秦朝失去管治的方法,已经由来已久了,岂只是秦始皇的罪过?自从商鞅变法以来,把谏死视为轻微的法令,又以诛灭三族为平常的法规,臣子经常担惊受怕,敛气屏息,以求得死为万幸的事,哪里还有空闲来再次请命!当商鞅施行酷法的时候,凡是想要的都无所不获,凡是禁止的都无不停止,商鞅自以为超越了尧舜而且凌驾在商汤和周武之上。直至他逃亡的时候找不到投宿的地方,才知道酷法的弊端。岂止是商鞅感到悔恨,秦亦有所后悔。荆轲行刺秦始皇的时候,手持兵器的卫士都眼睁睁地看着秦始皇绕着殿柱跑,没有人营救他,是秦法太苛重的缘故。李斯立胡亥为帝,不再顾忌扶苏和蒙恬,正是知道秦始皇威严的政令一经施行,臣子都不敢再请命。他们两人不敢请命,也是知道秦始皇的强悍而政令不可以挽回,又岂料到这是伪造的?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
“棺载辒凉车中”句意完整,“载”谓语,“(于)辒凉车中”是“载”的后置状语,故在A处断句;
“故幸宦者”主语,“参乘”名词作动词,作谓语,故在D处断句;
“所至”状语,“上”谓语,“食”宾语,故在F处断句。
句意:棺材放置在既密闭又能通风的辒凉车中,让过去受始皇宠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献上饭食,百官像平常一样向皇上奏事。
故答案为:ADF。
11.A.正确。句意:始皇在沙丘平台去世。/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B.正确。句意:想住旅店。/走进她(巫婆)在的屋里,只看见暗室中拉着帘子。
C.“意思相同”错误。代词,他/副词,大概。句意: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那就是“恕”吧!
D.正确。句意:臣子经常担惊受怕,敛气屏息。/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
故答案为:C。
12.A.“李斯想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所以与赵高等密谋暂不发丧”概述错误。由原文“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可知,李斯秘不发丧的原因是担心皇子们和各地乘机制造变故,且文中并未提及李斯与赵高等密谋不发丧。选项曲解文意。
故答案为:A。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使”,假使;“即”,立即;“遗类”,幸存者。②“环”,绕;“走”,跑;“莫之救”,宾语前置句,“莫救之”,没有人营救他。
故答案为:
①假使他们二人不立即接受诛杀而再次请命,那么李斯和赵高就没有幸存的了。
②手持兵器的卫士都眼睁睁地看着秦始皇绕着殿柱跑,没有人营救他,是秦法太苛重的缘故。
14.①由原文“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可知,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诛死(即处死)只是轻微的惩罚,而诛灭三族则是常见的法规。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臣子们往往只求能够免于一死,就已经是万幸了。因此,当扶苏和蒙恬接到伪造的诏书,他们很可能会因为害怕更严厉的惩罚而不敢轻易反抗或再次请命。
②由原文“二人之不敢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可知,秦始皇的性情非常强悍,他的政令也具有极高的威严。一旦政令发布并施行,就很难再被收回或更改。这意味着,扶苏和蒙恬即使对诏书的内容有所怀疑或不满,也很难通过再次请命来改变这一事实。因为秦始皇的权威和政令的威严都不允许他们这样做。
③由原文“岂料其伪也哉”等可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们很可能认为这份诏书是皇帝的真实意图表达。因此,当诏书要求他们自杀时,他们会选择遵从命令而不是反抗。因为他们没有理由怀疑这份来自皇帝的诏书的真实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斯也自然不会担心他们会再次请命来质疑诏书的真实性或合法性。
故答案为:
①秦朝法律严苛,诛死是轻微的法令,诛灭三族为平常的法规,臣子常以求死为万幸的事,二人无暇再次请命。
②秦始皇性情强悍,政令威严,一经施行不可挽回。
③二人没有料到诏书是伪造的。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长歌行(节选)
陆游
人生不作安期生①,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②,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③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螀④鸣?
【注】①安期生:传说是秦始皇时的仙人。②李西平:唐朝名将李晟,因平定叛乱有功,封为西平王。③种种:发短状。④寒螢:寒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自己虽然不能成为安期生那样的仙人,但可以想象醉饮后在大海中纵横驰骋。
B.作者引用李西平的典故,表达自己消灭贼人,收复京都,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C.第六句写“白发种种”阻挡不住,这与杜甫《春望》写白发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九、十句反问,自己本是驰骋疆场杀敌的人,难道只能无尽无休地像寒蝉悲鸣般吟诗吗?
16.清代赵翼评价陆游的诗“炼在句前”,主要指在选字、命意方面独具匠心。请结合七、八句,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15.A
16.①第七句的“卧”,写出了安闲的姿态,联系诗境,写出作者投闲置散,独居古寺僧舍的寂寞处境。
②第八句的“偏”,表面上是埋怨落日,不愿见落日,而落日非要让“窗内人”看见,实则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敏感,表现了诗人眼看岁月流逝、时不我待的焦灼心理。
③七、八句的景物描写(意境描绘),借助“秋”“晚”“落日”等词(意象),写出了诗人的落寞处境,表达了人到暮年壮志难酬的凄凉心境,含蓄蕴藉。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15.A.“诗人认为自己……,但可以想象醉饮后在大海中纵横驰骋醉”赏析错误。饮后在大海中骑鲸纵横驰骋的是安期生,不是作者想象自己醉后的情形。
故答案为:A。
16.本题作答首先注意从选字角度看,七、八句选字精准凝练:
①第七句的“卧”字生动地写出诗人卧病在古寺的状态,看似安闲自得的姿态,再联系诗境,却暗含作者投闲置散,壮志难伸的压抑,与“金印未入手”“白发无情”呼应,凸显独居古寺僧舍的寂寞、悲凉。
②第八句“偏傍”的“偏”字,意为偏偏,以拟人写落日余晖,赋予落日以人的情感,好像落日有意“偏偏”映照僧窗,令作者不得不见落日西下,实则写出了作者见夕阳而产生时间流逝的敏感,怀有岁月不再、时不我待的焦灼,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
从命意(诗文的主题)方面看,含蓄蕴藉:
③七、八句“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表面写成都古寺秋晚时分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凄凉与悲愤。诗人本应在战场上杀敌,现实却只能卧病在古寺,以景语作情语,不直言悲愤,借助“秋”“晚”“落日”等萧瑟意象,渲染了诗人的落寞处境,将个人命运与家国之恨熔铸于画面中,传达出内心的不甘与痛苦,命意深刻,含蓄蕴藉,体现了“炼在句前”的特点。
故答案为:
①第七句的“卧”,写出了安闲的姿态,联系诗境,写出作者投闲置散,独居古寺僧舍的寂寞处境。
②第八句的“偏”,表面上是埋怨落日,不愿见落日,而落日非要让“窗内人”看见,实则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敏感,表现了诗人眼看岁月流逝、时不我待的焦灼心理。
③七、八句的景物描写(意境描绘),借助“秋”“晚”“落日”等词(意象),写出了诗人的落寞处境,表达了人到暮年壮志难酬的凄凉心境,含蓄蕴藉。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7.小慧同学“十一”去旅行,傍晚在山里的民宿中,看见月亮升起,江水如一条白练,她不禁想起了黄庭坚《登快阁》中的两句:“   ,   。”
18.研讨《五代史伶官传序》“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句时,于老师让同学们从学过的课文中寻找描写统治者“逸豫”的文句,小刚同学找到了《阿房宫赋》中“   ,   ”这一写统治者把宝物视作普通事物的句子。
19.古诗文中有许多感慨人生短暂的名句,如:“   ,   ”。
【答案】17.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9.示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17.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傍晚在山里 ”“ 看见月亮升起,江水如一条白练 ”,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 澄 ”等。
18.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描写统治者‘逸豫’”“ 写统治者把宝物视作普通事物 ”,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 鼎铛 ”“ 珠砾 ”等。
19.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感慨人生短暂”,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 须臾 ”“羡”等。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雨无休无止,已经下了五六十毫米,谁又能知道,塞罕坝的暴雨源于森林的恩赐,源于森林的恩泽。森林的根部和腐殖质储存了大量水分,这些水分蒸发到天空,再迅速地成为雨水……这里,已经形成了塞罕坝的小气候。天空的雷电,因为与森林的际遇,才能产生滂沱的激情。那天翻地覆、排山倒海的威力,也是源于塞罕坝一百万亩森林的加持。地底的水,天上的雨。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终于停了,我们进入雨后的塞罕坝森林中。往前走,两边的树木更加蓊翳,仿佛置身翡翠编织的宫殿,连每个人的衣裳也泛着绿莹莹的光。满目苍翠的林子里的亮翅抖羽的虫子用悦耳的声音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一排排落叶松站得更加笔直,一眼望不到边,像一场大战的排兵布阵,这就是人工造林所产生的美感和韵律感。
20.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材料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地底的水,天上的雨”是由两个名词性短语构成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20.示例一:林子满目苍翠,林中的虫子亮翅抖羽,发出悦耳的声音,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
示例二:在满目苍翠的林子里,虫子亮翅抖羽,发出悦耳的声音,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
21.①“地底的水”与“天上的雨”结构一致,写出了二者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揭示二者的关系。②简洁、凝练地突出塞罕坝森林对雨形成的作用,以及人工造林对环境的积极作用。③不直接揭示二者关系,引发读者思考。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具体为长句变短句,首先要认清长句的特点。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一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①先抓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时间先后排列的短句。②抽出句子的主干,让并列的修饰语分别成为分句。③抽出复杂的修饰成分中的一部分,改为复句里的单句,再让其他的修饰成分分别作分句。
(2)本题综合考查词语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用词的精妙之处,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句子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20.本题首先注意提取出句子主干:虫子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
然后把修饰“虫子”的定语“满目苍翠的林子里的亮翅抖羽”改为:在满目苍翠的林子里,虫子亮翅抖羽;如果以“林子”为开头主语,可变为:林子满目苍翠,林中的虫子亮翅抖羽;
再把修饰“画”的状语“用悦耳的声音”单独成句,可变为“虫子发出悦耳的声音”;
最后,把以上句子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织在一起,注意表达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林子满目苍翠,林中的虫子亮翅抖羽,发出悦耳的声音,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
示例二:在满目苍翠的林子里,虫子亮翅抖羽,发出悦耳的声音,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
21.①“地底的水”与“天上的雨”结构一致,从“地底的水”到“天上的雨”,高度概括了塞罕坝森林形成小气候中水分循环的过程,即地底储存的水蒸发后变成天上的雨,揭示了二者的关系。
②两个名词性短语单独成句,节奏明快,“地底的水”承接上文“森林的根部和腐殖质储存了大量水分”,“天上的雨”承接上文“这些水分蒸发到天空,再迅速地成为雨水”,简洁、凝练地突出塞罕坝一百万亩森林对雨形成的作用,以及人工造林对环境的积极作用。
③不直接揭示二者关系,用“地底的水”与“天上的雨”对照摆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对塞罕坝森林小气候中水分循环的思考。
故答案为:
①“地底的水”与“天上的雨”结构一致,写出了二者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揭示二者的关系。②简洁、凝练地突出塞罕坝森林对雨形成的作用,以及人工造林对环境的积极作用。③不直接揭示二者关系,引发读者思考。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理性疲劳也称精神疲劳或心因性疲劳,是由现代生活中的高强度紧张感与压力迭加造成的。除了外在压力,心理性疲劳还和人的认知密切相关。很多人的心理性疲劳原自其成就动机过强、目标太高,容易让自己处于一种“任务完不成”的焦虑状态。当出现“疲劳会让我工作效率一直低下”的想法时,就要思考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影响效率,或者疲劳只是暂时的,通过适当休息,就可以得到缓解。例如,可能是工作方法不当,而不是 ① ;或者看看之前是否有过短暂休息后工作效率大副提升的情况。
此外,个体有时候会因不能承受来自外部环境和舆论压力而导致心理性疲劳,此时,② 有助于摆脱心理性疲劳。比如,学习或工作中未取得理想成绩,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做得好的方面,暗示“我已经做得很好了”。此举意义在于使自身专注于可控制的因素上,不为自身不可控的因素牵绊。
22.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4.下列句子中的“控制”与文中加点的“控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完全控制金融市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金融市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B.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就控制住了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
C.情绪好坏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所以,学会控制情绪显得特别重要。
D.经过反复争夺,志愿军战士控制了597.9高地主峰及几个要点阵地。
【答案】22.“迭”改为“叠”, “原”改为“源”, “副”改为“幅”。
23.示例:①单纯的疲劳导致效率低 ②积极的自我暗示
24.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这类题要求我们平时要多积累识记常用字的字形,准确书写,同时结合字意和词语意思记住字形,尤其是形声字,根据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来记住字形。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22.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迭加”的“迭”应为“叠”;“原自”的“原”应为“源”;“大副”的“副”应为“幅”。
故答案为:“迭”改为“叠”, “原”改为“源”, “副”改为“幅”。
23.①处,前文提到“当出现‘疲劳会让我工作效率一直低下’的想法时,就要思考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影响效率,或者疲劳只是暂时的”,接着举例“可能是工作方法不当,而不是……”。这里是在分析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而不是”表明前后是对比关系,结合前文“疲劳会让我工作效率一直低下”,可补写“单纯的疲劳导致效率低下”。
②处,前文说“个体有时候会因不能承受来自外部环境和舆论压力而导致心理性疲劳,此时”,后文举例“比如,学习或工作中未取得理想成绩,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做得好的方面,暗示‘我已经做得很好了’”。从例子可以看出,是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来调整心态,从而摆脱心理性疲劳,可补写“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故答案为: ①单纯的疲劳导致效率低 ②积极的自我暗示
24.本题要求分析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首先注意原文中“控制”指的是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对事物、局面等进行操纵或节制,侧重于对抽象事物的把控。再比对四个选项:
A.掌握住金融市场,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侧重于对其整体的掌控和管理。
B.指从地理上占据、掌握某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侧重于对具体的地理位置的把控。
C.对自身情绪这一抽象事物进行调节和管理,使其不随意发作或过度表达,对抽象事物进行的一种操纵和节制。
D.通过战斗等手段占据并守住某个具体的阵地,是对具体的军事地点的掌控。
故答案为:C。
25.(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两首咏庐山的诗,一为苏轼所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另一首出自清代诗人赵翼之笔:“一重一掩隔红尘,深入方知景色新。山外何由见真面,东坡谰语究欺人。”
同样是说识庐山的真面目,苏轼说必须出乎其外,到外面去;赵翼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只有深入里面,才能看清楚,山外是无由了解真相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引语类材料作文。材料通过苏轼和赵翼两首咏庐山的诗,展现了两种不同的认知视角:苏轼认为要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必须“出乎其外”,跳出庐山本身;而赵翼则认为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正了解庐山的真相。这两种观点反映了认知事物的两种不同方式:宏观与微观、外部与内部、整体与局部。
苏轼的“出乎其外”:苏轼认为,只有跳出庐山,从外部观察,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这种观点强调宏观视角和整体把握的重要性,适用于需要全局观的认知场景。
赵翼的“深入其中”:赵翼认为,只有深入庐山内部,才能发现其真正的景色,山外无法了解真相。这种观点强调微观视角和细节观察的重要性,适用于需要深入分析的认知场景。应该承认,他们讲得都有道理,问题在于从哪个角度去看,或者说,他们的立足点存在着差异。
材料的核心在于探讨认知事物的多维视角及其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思考: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在认知事物时,如何平衡宏观与微观的视角,既看到整体,又关注细节;外部与内部的统一——在分析问题时,如何兼顾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既了解背景,又深入本质;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协调整体目标与局部细节,既把握方向,又落实具体。
具体写作时,可以在开篇引入主题,引出观点: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对事物的全面认知。主体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苏轼的“出乎其外”,探讨宏观视角的重要性。苏轼认为,只有跳出庐山,从外部观察,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身处其中容易陷入局部视角,无法看清整体。第二部分探讨赵翼的“深入其中”,论述微观视角的重要性,获得深入方知景色新的启示。第三部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探讨认知的辩证关系。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强调要在实践中应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平衡宏观与微观的视角。结尾总结与升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对事物的全面认知。鼓励人们在认知事物时,既要有宏观视野,又要注重微观细节,展望既注重整体又关注细节的认知方式,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参考立意:
①视角(立足点)不同,结论不同。
②选择恰当的视角,观察、看待事物。
③出乎其外与深入其中:认知的双重路径。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 / 1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年摸底联考试卷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嫦娥”未动,“鹊桥”先行。
我国的嫦娥四号计划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一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陨石坑中,并释放玉兔二号月球车进行探测。这是人类首次尝试着陆月球背面。但由于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这是月球被地球的引力逐渐锁定的自然结果,太阳系中众多大卫星都处于这样的状态,甚至系外行星中有很多已被母恒星锁定),地球上的人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地面基站自然也只能收到来自月球正面的信号。所以嫦娥四号要靠中继卫星保持和地球基站的通信。
中继卫星要被送到哪里去?鹊桥号将会被送入一个叫作环地月拉格朗日 L2点的轨道。拉格朗日点又叫作平动点,两个天体周边一共有5个这样的点。
在这些点上,两个天体的引力综合影响达到平衡,其中L2点就是地月连线上远离地球的那个点。处于拉格朗日点附近的探测器,可以始终保持相对于两个天体几乎静止的位置,这也就意味着,可以保持稳定的通信。
除此之外,L2点也好处多多,在这附近的探测器,不仅可以获得更多光照(也就是太阳能),而且维持轨道所需的能量还更少。
其实,在环地月L2轨道上放一颗通信卫星,来为月球背面的任务提供通信中继,这个想法早在1972年就已由NASA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轨道设计专家提出,但直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才将首次由鹊桥号实现。转眼四十年,一种穿越时空的回响。
(摘编自《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材料二:
2024年3月20 日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是探月四期工程的“总开关”,不仅嫦娥六号完成月背地貌探测、月壤采样等各项任务需要它随时在线,后续探月四期任务也少不了它的“一臂之力”。
鹊桥二号中继星在顺利进入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后,马不停蹄地开始各项测试工作。首先,同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完成对通测试,证明如果鹊桥中继星一旦退役,自己可以立刻接棒为嫦娥四号服务。随后,与嫦娥六号探测器(地面状态)开展对通测试——所谓“地面状态”,是指与嫦娥六号技术状态一致的一套初样设备,与它调通后,便可证明鹊桥二号中继星能够与嫦娥六号正常开展通信。
完成这些工作后,鹊桥二号中继星终于可以暂时松口气:“我已就位,状态良好,嫦娥六号可以按计划出发!”
此次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首次使用了环月大椭圆冻结轨道。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设计团队经过周密分析,巧妙地让鹊桥二号中继星在复杂的引力作用条件下,始终在轨道上稳定运行,不需要维持控制轨道,就仿佛“冻结”在轨道上一样。能够让运行轨道免维护可不一般。要知道,卫星发射时携带上天的推进剂非常宝贵,轨道免维护可以大大节省推进剂的消耗,让鹊桥二号中继星具备“长寿”的条件。
在远月点,鹊桥二号中继星距离月面的最远距离约为1.6万千米,而鹊桥中继星的距离最远则达到9万千米。在天线口径不变的情况下,通信距离的缩短,让鹊桥二号中继星提高通信速率具有先天优势。本次任务中,鹊桥二号中继星大幅提升了通信速率,前向链路(从中继星到月面探测器)和返向链路(从月面探测器到中继星)的最高码速率均比鹊桥中继星提高近10倍,鹊桥二号中继星对地数据传输链路的最高码速率提高了近百倍,从而实现通信速率快到“飞起”。
具有超强的中继通信能力,只是鹊桥二号中继星基本的看家本领。后续,探月四期任务有“空窗期”,这时鹊桥二号中继星可以“放假”吗?当然不会。它携带了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和极紫外相机等科学载荷,用于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力争取得一些开创性的科学成果。
(摘编自《“奔月先行者”鹊桥二号中继星有何超强本领?》)
材料三:
我国正致力于利用月球中继星来构建深空通信网络,鹊桥二号与一同发射的天都一号和天都二号技术试验卫星,将为这一宏伟蓝图奠定基础,它们都将进入绕月轨道,开展高精度月球轨道测定轨技术验证,为后续我国“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这也意味着,从“鹊桥”开始的月球中继星通信方式,将会升级成为太阳系内的通信服务网络,在不远的将来,“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将会服务探月工程和载人月球探测,未来还会覆盖火星和金星区域,为我国的行星探测计划提供通信服务。
随着鹊桥二号的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再次书写了辉煌的篇章。这颗卫星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浪漫情怀与巨大勇气的象征。它不仅为嫦娥探月工程提供坚实的通信支持,更是我国深空探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基石。在未来的岁月里,鹊桥二号将见证更多中国航天的壮举。
以天为盘,以星做子;日月星辰,皆为情话。“鹊桥”连同“嫦娥”“天问”……让人们读懂了中华文明的诗意情怀和深邃智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探索者,向着星辰大海,勇往直前。
(摘编自《中继星通信,月球只是起点》)
1.下面是鹊桥中继星信号传递示意图,结合材料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地球上的人不能看到月球背面,来自地球的信号不能直接传给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B.地球若发送信号给玉兔二号,需要先发送给“鹊桥”;同样玉兔二号的信号也需要“鹊桥”转达到地球。
C.鹊桥中继星在环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轨道上,可以保持相对于太阳、地球两个天体几乎静止的位置,通信稳定。
D.在环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轨道,鹊桥中继星能够获得更多的阳光,且维持轨道所需的能量更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四号的着陆点设定于月球背面南极一艾特肯盆地内,这一区域以前从未有人类的着陆器进入过。
B.同月球被地球的引力逐渐锁定一样,太阳系中的大卫星和系外行星都被母恒星锁定了。
C.鹊桥二号入轨后,同时完成了同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和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对通测试。
D.在不远的将来,太阳系内的通信服务网络将会取代“鹊桥”中继星,用以服务我国的行星探测计划。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直到四十多年后”“首次由鹊桥号实现”“穿越时空的回响”等语句,突出了鹊桥中继星发射成功的伟大。
B.材料二中“终于可以暂时松口气”“我已就位,状态良好”等语句,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C.材料二中“仿佛‘冻结’在轨道上一样”,形象地写出了鹊桥二号中继星在轨道上运行的稳定状态。
D.材料三第二段连续运用“不仅……更……”的句式,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深入评价了鹊桥二号发射的意义。
4.相比鹊桥号中继星,鹊桥二号中继星有哪些新的特点和功能?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5.为什么说鹊桥二号中继星“是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浪漫情怀与巨大勇气的象征”?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水很暖(节选)
林那北
一大早,陈德接到一个电话就匆匆出去了,走时交代她抓紧把昨天磨好的画推光揩清,最好明天就能交给买家。果然是急,不急他也不会为缩短工期而想用腰果漆。
丹梅注视着打磨过六遍的《春江图》。酞青绿和海洋绿渐变的芦苇,群青和天蓝渐变的天空,以及熟褐色漆粉撒出的树干和几只用鸭蛋壳贴出纹理的展翅白鹭,都泛着明净而自然的光。只有天然的大漆才能再现出这种自然之美,才有这种通透且厚重的力量啊。虽然在她的坚持下,依然选用了大漆,但她总觉得这次交易不同寻常。
她开始往画上倒花生油和推光粉,按下掌,用鱼际那块肥厚的肉用力推着,然后用细棉纸擦干,重复再来——正常她会反复推光五六次,把画上所有肉眼根本见不到的小毛孔密闭起来,让漆面又平又光又亮,呈现珠宝的质感,可是现在只两次,她就懒得往下做了。够了。真的够了吗?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间竟也在敷衍。
一阵心悸,气仿佛喘不过来。她停下手,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把沾满油和白色推光粉的右手搁在膝盖愣愣地出神。过了一会儿,她站起,洗过手,然后背起包出门。
半个多小时后,她和珊珊又面对面坐在上次来过的那家茶楼里了。
这次珊珊没化妆,不戴眼镜,与上次比,又像个陌生人了。“小梅姐,你想知道什么?”
丹梅嘴张了张,又闭拢。她想知道什么?她什么都不知道啊。
珊珊问:“画完成了吗?”
丹梅摇头。
珊珊说:“不是明天交画吗?”
丹梅又摇头。
珊珊抿起嘴,半晌才缓缓开口:“春江的发源地是海拔一千多米的春山,离这里五百三十多公里——我是那里人,山上生山上长,好不容易才考上大学,水一样弯弯曲曲流到这座城,终于有家有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小梅姐,你们不会明白我是多么珍惜现在的生活。”
丹梅微微皱起眉。她没听懂珊珊的意思。
珊珊端起杯子喝一口,说:“我女儿才一岁,我希望能陪着她长大,这辈子即使没有成就让她为我骄傲,也不能给她抹黑,让她瞧不起,是不是?”
丹梅心里一沉。“怎么啦?”她问得急促。
珊珊脸转向窗外。微黄的杧果花已过了花期,细看会发现比米粒还小的细果正一串串挤到树梢上,如果中途没有风吹雨打,也不被虫子咬噬,它们会渐渐茁壮,渐渐饱满成熟。
丹梅想到儿子。她没上过大学,从没给儿子抹过黑,在儿子眼里不是骄傲,却也不是祸害。而陈德呢?她吸一口气,身子往上拔了拔。“什么事?你直接说吧。”
珊珊又喝一口茶,抿抿嘴。“小梅姐,你知道陈老师这些画是谁买吗?”
丹梅摇头,心跳猛地加快了。果然是画。
珊珊掏出手机,拨弄几下,递过来,食指仍伸长了往上滑动。“我出面跟那个建筑商接触……其实他们早定好了,我只是走个过场。”
丹梅心里一颤。
珊珊手臂横在桌上,身子前探过来,小声说:“一开始我真没想到这么复杂。听话惯了,一吩咐就往上冲……”说到这里她闭上眼,又猛地睁开,看着丹梅,“这几天我下班回家,一看到女儿心就缩紧了。”
丹梅问:“陈德让你去的?”
珊珊摇头:“是庄明,庄主任。一直以来我都是他手下最本分最老实听话的一个。”
丹梅没明白过来:“画又不是庄明的。”
珊珊说:“但买画的人是冲着他的。您妹妹去世后,庄主任娶了一名医生,生了一个儿子,得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预后不太好,他现在还在上海陪着。过两个月他要退休了,儿子却还小。他老来得子,太宠了,担心以后没钱儿子过不好日子,我也是猜的。以前庄主任不是这样的人,以前他干干净净。”
丹梅打断她:“现在不干净?”
珊珊从背包里掏出一沓纸推过来。“合同。”她用指节叩叩。
“每平尺九万,预付十万,余款在交画当天全额付清。”丹梅不敢相信,反复盯住这行字。
“陈德说他一平尺只卖了一万。”丹梅仿佛站到高空的钢丝上,声音有点颤。
珊珊点点头:“嗯,到时候卖家转给陈老师,陈老师留下十二万,余下的转我,我也可以赚十万,然后陆续转庄主任老婆,你懂了吗?”
丹梅惊愕地看着珊珊,一时不知说什么。
珊珊抓住丹梅的手,接着说:“小梅姐,您帮忙把合同带回去吧。钱不要转我,那十万,我肯定不要!”
丹梅低下头,把合同推还珊珊,双手撑桌慢慢站起,说:“陈德也不能要。”
走两步她停住,扭过头,加重了语气:“不要!”
半个多小时后她回到家,进了门就直接拿起钨钢斜头刀,一刀下去,再两刀三刀四刀下去。春夏秋冬的春江,晨光暮色的春江,风过鹭起的春江,十二张画十二个春江的美丽瞬间,很快就在刀下出现一道道横七竖八的刮痕和凹陷。大漆坚硬得抵挡得住几千年岁月侵蚀,却也脆弱得经不起一瞬的故意伤害。
丹梅把它们逐一拍了照,先发给珊珊,再发给陈德。
接下来,她把银行卡单笔支付限额调高,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钱转给庄明,并附了留言:给孩子用。
做完这些,她长吁一口气,立即关掉手机,然后转身出门。她走到江边,坐在码头的台阶上,脱了鞋,又脱了袜,把脚慢慢往下伸,并拢,绷直脚尖,脚弓高高拱起,像两座跨在水面的小桥。
被太阳晒了大半天,春江水是暖的。这一刻,她对江水和自己的脚都很满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就懒得往下做了”说明丹梅因工序烦琐,开始对做漆画感到厌倦,在潜意识里有了敷衍态度。
B.小说对漆画工艺的介绍,让人感受到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和美好,增添了小说的文化韵味。
C.珊珊在喝茶时两次抿嘴的动作,表现出她鼓足勇气说出真相的心理状态。
D.庄明的形象告诉我们即使处于困境也要坚守底线,如果“爱心”错位就可能让自己身陷囹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杧果”这一意象并不是闲来之笔,它们经历了风吹雨打,又被虫子咬噬而无人过问,体现了人类的冷漠。
B.小说采用女性视角叙事,情感真挚感人,描写细腻而生动,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
C.丹梅“把合同推还珊珊”,“停住”“扭过头”等动作描写,体现了她拒绝不正当钱财的坚决。
D.庄明为儿子不惜以权谋私与珊珊、丹梅不想为儿女抹黑形成对比,凸显了人性的自私与正直。
8.“春江”是文中重要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春江”的丰富意蕴。
9.这篇小说发表于2024年8月的《人民文学》。小说发表后,读者对丹梅用刀砍坏漆画这一情节展开了讨论,有读者认为逻辑合理,设计精妙;也有读者认为缺乏逻辑的合理性。你怎么看?请阐明你的理由。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榅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皆赐死。
(节选自《史记·始皇本纪》)
材料二: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节选自《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
或曰:“李斯佐始皇定天下,不可谓不智。扶苏亲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陈胜假其名犹足以乱天下,而蒙恬持重兵在外,使二人不即受诛而复请之,则斯、高无遗类矣。以斯之智而不虑此,何哉?”
苏子曰: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及其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夫岂独鞅悔之,秦亦悔之矣。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李斯之立胡亥,不复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复请也。二人之不敢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岂料其伪也哉?
(节选自苏轼《始皇扶苏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棺载辒凉车中A故幸B宦者参C乘D所至上E食E百官G奏H事如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文中指帝王的死,与《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的“崩”意思相同。
B.舍,动词,住宿,与《促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中的“舍”意思不同。
C.“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与“其‘恕’乎”(《〈论语〉十二章》)中的“其”意思相同。
D.胁息,敛气屏息,与《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的“胁息”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李斯想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所以与赵高等密谋暂不发丧。
B.只有胡亥、赵高和几个宦官知道皇帝死了。胡亥私下里很喜欢赵高。
C.商鞅逃亡到边境关口,旅店的主人因为商鞅没有经过身份核验,怕被牵连治罪,不敢收留他,商鞅感到了酷法的弊端。
D.商鞅再次回到秦国,在商邑和他的部属发动邑中的士兵,攻击郑国谋求生路,但被秦国军队打败、杀死,秦惠王将他车裂示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二人不即受诛而复请之,则斯、高无遗类矣。
②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
14.苏轼认为,李斯不会担心扶苏与蒙恬复请,苏轼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长歌行(节选)
陆游
人生不作安期生①,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②,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③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螀④鸣?
【注】①安期生:传说是秦始皇时的仙人。②李西平:唐朝名将李晟,因平定叛乱有功,封为西平王。③种种:发短状。④寒螢:寒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自己虽然不能成为安期生那样的仙人,但可以想象醉饮后在大海中纵横驰骋。
B.作者引用李西平的典故,表达自己消灭贼人,收复京都,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C.第六句写“白发种种”阻挡不住,这与杜甫《春望》写白发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九、十句反问,自己本是驰骋疆场杀敌的人,难道只能无尽无休地像寒蝉悲鸣般吟诗吗?
16.清代赵翼评价陆游的诗“炼在句前”,主要指在选字、命意方面独具匠心。请结合七、八句,分析这一特点。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7.小慧同学“十一”去旅行,傍晚在山里的民宿中,看见月亮升起,江水如一条白练,她不禁想起了黄庭坚《登快阁》中的两句:“   ,   。”
18.研讨《五代史伶官传序》“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句时,于老师让同学们从学过的课文中寻找描写统治者“逸豫”的文句,小刚同学找到了《阿房宫赋》中“   ,   ”这一写统治者把宝物视作普通事物的句子。
19.古诗文中有许多感慨人生短暂的名句,如:“   ,   ”。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雨无休无止,已经下了五六十毫米,谁又能知道,塞罕坝的暴雨源于森林的恩赐,源于森林的恩泽。森林的根部和腐殖质储存了大量水分,这些水分蒸发到天空,再迅速地成为雨水……这里,已经形成了塞罕坝的小气候。天空的雷电,因为与森林的际遇,才能产生滂沱的激情。那天翻地覆、排山倒海的威力,也是源于塞罕坝一百万亩森林的加持。地底的水,天上的雨。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终于停了,我们进入雨后的塞罕坝森林中。往前走,两边的树木更加蓊翳,仿佛置身翡翠编织的宫殿,连每个人的衣裳也泛着绿莹莹的光。满目苍翠的林子里的亮翅抖羽的虫子用悦耳的声音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一排排落叶松站得更加笔直,一眼望不到边,像一场大战的排兵布阵,这就是人工造林所产生的美感和韵律感。
20.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材料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地底的水,天上的雨”是由两个名词性短语构成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理性疲劳也称精神疲劳或心因性疲劳,是由现代生活中的高强度紧张感与压力迭加造成的。除了外在压力,心理性疲劳还和人的认知密切相关。很多人的心理性疲劳原自其成就动机过强、目标太高,容易让自己处于一种“任务完不成”的焦虑状态。当出现“疲劳会让我工作效率一直低下”的想法时,就要思考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影响效率,或者疲劳只是暂时的,通过适当休息,就可以得到缓解。例如,可能是工作方法不当,而不是 ① ;或者看看之前是否有过短暂休息后工作效率大副提升的情况。
此外,个体有时候会因不能承受来自外部环境和舆论压力而导致心理性疲劳,此时,② 有助于摆脱心理性疲劳。比如,学习或工作中未取得理想成绩,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做得好的方面,暗示“我已经做得很好了”。此举意义在于使自身专注于可控制的因素上,不为自身不可控的因素牵绊。
22.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4.下列句子中的“控制”与文中加点的“控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完全控制金融市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金融市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B.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就控制住了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
C.情绪好坏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所以,学会控制情绪显得特别重要。
D.经过反复争夺,志愿军战士控制了597.9高地主峰及几个要点阵地。
25.(2025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两首咏庐山的诗,一为苏轼所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另一首出自清代诗人赵翼之笔:“一重一掩隔红尘,深入方知景色新。山外何由见真面,东坡谰语究欺人。”
同样是说识庐山的真面目,苏轼说必须出乎其外,到外面去;赵翼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只有深入里面,才能看清楚,山外是无由了解真相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3.D
4.①具有轨道免维护特点,更“长寿”。
②距离月面的最远距离更近,通信速率快到“飞起”。
③携带多个科学载荷,用于完成科学探测任务。
④能够开展高精度月球轨道测定轨技术验证。
5.①鹊桥二号中继星协助嫦娥六号完成月背地貌探测、月壤采样等各项任务,还将支持后续探月四期任务,相关探索体现了人类对未知宇宙探测的勇气。②鹊桥二号中继星将为构建深空通信网络奠定基础,为后续“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将对更深入的行星探测提供支持,表现了中国航天人向着星辰大海,勇往直前的精神。③“鹊桥”与“嫦娥”“天问”一样,蕴含着中华文明的诗意情怀和深邃智慧。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把握。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而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时,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5)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②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④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1.C.“可以保持相对于太阳、地球两个天体几乎静止的位置”分析错误。材料一“在这些点上,两个天体的引力综合影响达到平衡,其中L2点就是地月连线上远离地球的那个点。处于拉格朗日点附近的探测器,可以始终保持相对于两个天体几乎静止的位置,这也就意味着,可以保持稳定的通信”可知,是相对于地球和月球两个天体几乎静止,而不是相对于太阳、地球两个天体。
故答案为:C。
2.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太阳系中的大卫星和系外行星都被母恒星镇定了”错误。材料一原文“这是月球被地球的引力逐渐镇定的自然结果,太阳系中众多大卫星都处于这样的状态,甚至系外行星中有很多已被母恒星锁定”可知,是“众多大卫星”和“很多系外行星”,不是“太阳系中的大卫星和系外行星都被母恒星锁定了”。
C.“同时完成了同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和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对通测试”错误。材料二原文是“首先……随后,与嫦娥六号探测器(地面状态)开展对通测试”可知,不是同时完成,而是先后完成。
D.“在不远的将来,太阳系内的通信服务网络将会取代‘鹊桥’中继星,用以服务我国的行星探测计划”错误。根据材料三“从‘鹊桥’开始的月球中继星通信方式,将会升级成为太阳系内的通信服务网络,在不远的将来,‘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将会服务探月工程和载人月球探测,未来还会覆盖火星和金星区域,为我国的行星探测计划提供通信服务”可知,是“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服务我国的行星探测计划,而不是“太阳系内的通信服务网络将会取代‘鹊桥’中继星”。
故答案为:A。
3.D.“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分析错误。材料三第二段“随着鹊桥二号的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再次书写了辉煌的篇章。这颗卫星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浪漫情怀与巨大勇气的象征。它不仅为嫦娥探月工程提供坚实的通信支持,更是我国深空探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基石”,可知是从技术与精神、当下任务与长远规划的角度评价了鹊桥二号发射的意义;并非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故答案为:D。
4.本题要求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需要回归文本筛选整合作答:
①首次使用环月大椭圆冻结轨道,在复杂引力作用下能始终稳定运行,轨道免维护,节省推进剂,具备“长寿”条件。
②距离月面的最远距离更近,通信距离缩短,前向链路和返向链路的最高码速率均比鹊桥中继星提高近10倍,对地数据传输链路的最高码速率提高了近百倍,通信速率快到“飞起”。
③除具备超强的中继通信能力外,还携带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和极紫外相机等科学载荷,可在探月四期任务“空窗期”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力争取得开创性科学成果。
④与天都一号和天都二号技术试验卫星一同进入绕月轨道,能够开展高精度月球轨道测定轨技术验证,为构建“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提供关键参考,助力我国深空通信网络发展。
故答案为:
①具有轨道免维护特点,更“长寿”。
②距离月面的最远距离更近,通信速率快到“飞起”。
③携带多个科学载荷,用于完成科学探测任务。
④能够开展高精度月球轨道测定轨技术验证。
5.①鹊桥二号中继星为嫦娥六号提供通信支持,协助嫦娥六号完成月背地貌探测、月壤采样等各项任务,获取宝贵的月球背面信息;还将支持后续探月四期任务,这意味着它在推动人类持续探索月球及宇宙未知领域中发挥关键作用,充分展现了人类对未知宇宙探测的勇气。
②构建深空通信网络是人类拓展宇宙探索范围的重要举措,鹊桥二号中继星将为构建深空通信网络奠定基础,它开展高精度月球轨道测定轨技术验证,为后续“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这一星座系统未来将服务探月工程、载人月球探测,还会覆盖火星和金星区域,为行星探测提供通信服务;这表明中国航天人通过鹊桥二号中继星,不断向着更遥远的星辰大海迈进,体现了勇往直前、不断探索的精神。
③“鹊桥”与“嫦娥”“天问”一样,这一名字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紧密相连,寓意着连接与沟通。航天领域的“鹊桥”中继星同样起着连接地球与月球探测器,实现通信的关键作用,将古老的文化与现代航天科技相结合,蕴含着中华文明的诗意情怀和深邃智慧,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展现出用现代科技探索宇宙未知的创新。
故答案为:
①鹊桥二号中继星协助嫦娥六号完成月背地貌探测、月壤采样等各项任务,还将支持后续探月四期任务,相关探索体现了人类对未知宇宙探测的勇气。
②鹊桥二号中继星将为构建深空通信网络奠定基础,为后续“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将对更深入的行星探测提供支持,表现了中国航天人向着星辰大海,勇往直前的精神。
③“鹊桥”与“嫦娥”“天问”一样,蕴含着中华文明的诗意情怀和深邃智慧。
【答案】6.A
7.A
8.①春江代表着大自然的纯净,寄寓对人与自然相融的美好希望。
②春江发源地代表着初心,告诉我们不要忘本。
③春江水暖代表着爱、善良、坚守等能给人温暖的美好人性。
9.答案示例一:逻辑合理。
理由:①小说开头有丹梅的心理感受作伏笔,然后她去见珊珊,后来了解了真相,进而砍画,所以逻辑合理。丹梅砍坏漆画从根源上阻止了这次交易,使每个人都守住了底线,这是处理这件事的最好的做法。
②丹梅性格果断坚定。从她没有听陈德的话,坚持用大漆,以及她听到珊珊的一番话后坚决拒绝不正当钱财,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做事果断的人。
③在艺术效果上,这一情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答案示例二:逻辑不合理。
理由:①丹梅对这组漆画非常满意,亲自毁坏掉倾注心血的艺术,却没看出她有任何纠结与不舍,这不合常理。
②制止权钱交易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办法,并不一定非要销毁画作。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解答这种题一般从四个角度思考:①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④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4)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6.A.“开始对微漆画感到厌倦”理解错误。丹梅由于对陈德的行为产生怀疑,意识到这次交易可能存在问题,内心产生了纠结和不安,导致这次为漆画推光有些心不在焉,不能集中精力。
故答案为:A。
7.A.“体现了人类的冷漠”赏析错误。小说中的“果”具有象征意义,“如果中途没有风吹雨打,也不被虫子咬噬,它们会渐渐茁壮,渐渐饱满成熟”,通过杧果的生长过程,暗示事物成长的不易,寄寓了只有不被邪念侵袭,才能茁壮成长的人生道理。
故答案为:A。
8.①春江是小说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如“春夏秋冬的春江,晨光暮色的春江,风过鹭起的春江”,它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代表着大自然的纯净,寄寓对人与自然相融的美好希望,是画家创作的灵感源泉,陈德和丹梅所画的 “春江图”就是对这一自然之景的艺术呈现。
②珊珊提到自己像水一样从春江发源地流到这座城,在这里拥有了稳定生活,她有自己的坚守,不愿为了钱财进行不正当交易;春江发源地代表着人们的初心,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坚守,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不要忘本。
③春江见证了人性的善恶,庄明为了儿子以权谋私,利用买画来获取钱财,而丹梅和珊珊坚守底线,拒绝不正当行为。春江成为了人性的映照,最后丹梅对“太阳晒了大半天,春江水是暖的”很满意,她的选择和感受折射出春江水暖包含的爱、善良、坚守等能给人温暖的美好人性。
故答案为:
①春江代表着大自然的纯净,寄寓对人与自然相融的美好希望。
②春江发源地代表着初心,告诉我们不要忘本。
③春江水暖代表着爱、善良、坚守等能给人温暖的美好人性。
9.本题要求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逻辑合理。
理由:①符合情节发展和照应:小说开头“她总觉得这次交易不同寻常”,已经有丹梅的心理感受作伏笔;然后她去见珊珊了解了真相,“仿佛站到高空的钢丝上”,因此回去砍画,表达对不正当行为的批判、反对,逻辑合理。丹梅砍画是对物欲侵蚀的反抗,从根源上阻止了这次交易,使每个人都守住了底线,这是处理这件事的最好的做法。
②符合人物性格:丹梅是一个果断坚定、正直且对艺术有执着追求的人。她不听陈德的话,坚持用大漆作画,追求自然之美和工艺的完美;她听到珊珊的一番话后坚决拒绝不正当钱财,且当时她的内心是愤怒和失望的;因此砍坏漆画符合她果断、执着的性格特点。
③符合小说艺术效果:丹梅不愿心血被玷污,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原则和艺术的纯粹性,这一情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了普通人对艺术的坚守和良知,让读者体会到女性的力量与勇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逻辑不合理。
理由:①丹梅对这组漆画非常满意,这十二幅漆画制作过程复杂,费了陈德和丹梅两个多月的心血,凝聚着他们的艺术创作和努力;仅仅因为交易存在问题就亲自毁坏掉倾注心血的艺术,却没看出她有任何纠结与不舍,这不合常理。
②砍坏漆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庄明以权谋私的问题,他们还可以再找其他人画其他画,因此制止权钱交易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办法,可以更理智一些,如举报庄明或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可能会更符合正常的行为逻辑。
故答案为:
示例一:逻辑合理。
理由:①小说开头有丹梅的心理感受作伏笔,然后她去见珊珊,后来了解了真相,进而砍画,所以逻辑合理。丹梅砍坏漆画从根源上阻止了这次交易,使每个人都守住了底线,这是处理这件事的最好的做法。
②丹梅性格果断坚定。从她没有听陈德的话,坚持用大漆,以及她听到珊珊的一番话后坚决拒绝不正当钱财,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做事果断的人。
③在艺术效果上,这一情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示例二:逻辑不合理。
理由:①丹梅对这组漆画非常满意,亲自毁坏掉倾注心血的艺术,却没看出她有任何纠结与不舍,这不合常理。
②制止权钱交易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办法,并不一定非要销毁画作。
【答案】10.ADF
11.C
12.A
13.①假使他们二人不立即接受诛杀而再次请命,那么李斯和赵高就没有幸存的了。
②手持兵器的卫士都眼睁睁地看着秦始皇绕着殿柱跑,没有人营救他,是秦法太苛重的缘故。
14.①秦朝法律严苛,诛死是轻微的法令,诛灭三族为平常的法规,臣子常以求死为万幸的事,二人无暇再次请命。
②秦始皇性情强悍,政令威严,一经施行不可挽回。③二人没有料到诏书是伪造的。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本题同时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去世。丞相李斯认为皇帝在外地去世,恐怕皇子们和各地乘机制造变故,就对此事严守秘密,不发布丧事消息。棺材放置在既密闭又能通风的貙(wēn)凉车中,让过去受始皇宠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献上饭食,百官像平常一样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辒凉车中降诏批签。只有胡亥、赵高和五六个曾受宠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赵高过去曾经教胡亥写字和狱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里很喜欢他。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开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那封已封好的信。谎称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遗诏,立皇子胡亥为太子。又写了一封信给公子扶苏、蒙恬,列举他们的罪状,把他们都赐死。
材料二:
五个月之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班人告发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商君逃跑到边境的关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商君长长地叹息说:“唉呀!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离开秦国潜逃到魏。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昂而打败魏军,拒绝收留他。商君打算到别的国家。魏国人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逃犯跑到魏国来,不送还,不行。”于是把商君送回秦国。商君再回到秦国后,就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属发动邑中的士兵,向北攻击郑国谋求生路,秦国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杀死在郑国黾池。秦惠王把商君五马分尸示众,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于是就诛灭了商君全家。
材料三:
有人说:“李斯辅佐秦始皇平定天下,不能说他没有智慧。扶苏是秦始皇的亲生子,秦人拥戴他很久了,陈胜也是假借他的名义就足以扰乱天下,而蒙恬手持重兵在外,假使他们二人不立即接受诛杀而再次请命,那么李斯和赵高就没有幸存的了。以李斯的智慧竟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苏子说:唉!秦朝失去管治的方法,已经由来已久了,岂只是秦始皇的罪过?自从商鞅变法以来,把谏死视为轻微的法令,又以诛灭三族为平常的法规,臣子经常担惊受怕,敛气屏息,以求得死为万幸的事,哪里还有空闲来再次请命!当商鞅施行酷法的时候,凡是想要的都无所不获,凡是禁止的都无不停止,商鞅自以为超越了尧舜而且凌驾在商汤和周武之上。直至他逃亡的时候找不到投宿的地方,才知道酷法的弊端。岂止是商鞅感到悔恨,秦亦有所后悔。荆轲行刺秦始皇的时候,手持兵器的卫士都眼睁睁地看着秦始皇绕着殿柱跑,没有人营救他,是秦法太苛重的缘故。李斯立胡亥为帝,不再顾忌扶苏和蒙恬,正是知道秦始皇威严的政令一经施行,臣子都不敢再请命。他们两人不敢请命,也是知道秦始皇的强悍而政令不可以挽回,又岂料到这是伪造的?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
“棺载辒凉车中”句意完整,“载”谓语,“(于)辒凉车中”是“载”的后置状语,故在A处断句;
“故幸宦者”主语,“参乘”名词作动词,作谓语,故在D处断句;
“所至”状语,“上”谓语,“食”宾语,故在F处断句。
句意:棺材放置在既密闭又能通风的辒凉车中,让过去受始皇宠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献上饭食,百官像平常一样向皇上奏事。
故答案为:ADF。
11.A.正确。句意:始皇在沙丘平台去世。/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B.正确。句意:想住旅店。/走进她(巫婆)在的屋里,只看见暗室中拉着帘子。
C.“意思相同”错误。代词,他/副词,大概。句意: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那就是“恕”吧!
D.正确。句意:臣子经常担惊受怕,敛气屏息。/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
故答案为:C。
12.A.“李斯想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所以与赵高等密谋暂不发丧”概述错误。由原文“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可知,李斯秘不发丧的原因是担心皇子们和各地乘机制造变故,且文中并未提及李斯与赵高等密谋不发丧。选项曲解文意。
故答案为:A。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使”,假使;“即”,立即;“遗类”,幸存者。②“环”,绕;“走”,跑;“莫之救”,宾语前置句,“莫救之”,没有人营救他。
故答案为:
①假使他们二人不立即接受诛杀而再次请命,那么李斯和赵高就没有幸存的了。
②手持兵器的卫士都眼睁睁地看着秦始皇绕着殿柱跑,没有人营救他,是秦法太苛重的缘故。
14.①由原文“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可知,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诛死(即处死)只是轻微的惩罚,而诛灭三族则是常见的法规。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臣子们往往只求能够免于一死,就已经是万幸了。因此,当扶苏和蒙恬接到伪造的诏书,他们很可能会因为害怕更严厉的惩罚而不敢轻易反抗或再次请命。
②由原文“二人之不敢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可知,秦始皇的性情非常强悍,他的政令也具有极高的威严。一旦政令发布并施行,就很难再被收回或更改。这意味着,扶苏和蒙恬即使对诏书的内容有所怀疑或不满,也很难通过再次请命来改变这一事实。因为秦始皇的权威和政令的威严都不允许他们这样做。
③由原文“岂料其伪也哉”等可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们很可能认为这份诏书是皇帝的真实意图表达。因此,当诏书要求他们自杀时,他们会选择遵从命令而不是反抗。因为他们没有理由怀疑这份来自皇帝的诏书的真实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斯也自然不会担心他们会再次请命来质疑诏书的真实性或合法性。
故答案为:
①秦朝法律严苛,诛死是轻微的法令,诛灭三族为平常的法规,臣子常以求死为万幸的事,二人无暇再次请命。
②秦始皇性情强悍,政令威严,一经施行不可挽回。
③二人没有料到诏书是伪造的。
【答案】15.A
16.①第七句的“卧”,写出了安闲的姿态,联系诗境,写出作者投闲置散,独居古寺僧舍的寂寞处境。
②第八句的“偏”,表面上是埋怨落日,不愿见落日,而落日非要让“窗内人”看见,实则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敏感,表现了诗人眼看岁月流逝、时不我待的焦灼心理。
③七、八句的景物描写(意境描绘),借助“秋”“晚”“落日”等词(意象),写出了诗人的落寞处境,表达了人到暮年壮志难酬的凄凉心境,含蓄蕴藉。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15.A.“诗人认为自己……,但可以想象醉饮后在大海中纵横驰骋醉”赏析错误。饮后在大海中骑鲸纵横驰骋的是安期生,不是作者想象自己醉后的情形。
故答案为:A。
16.本题作答首先注意从选字角度看,七、八句选字精准凝练:
①第七句的“卧”字生动地写出诗人卧病在古寺的状态,看似安闲自得的姿态,再联系诗境,却暗含作者投闲置散,壮志难伸的压抑,与“金印未入手”“白发无情”呼应,凸显独居古寺僧舍的寂寞、悲凉。
②第八句“偏傍”的“偏”字,意为偏偏,以拟人写落日余晖,赋予落日以人的情感,好像落日有意“偏偏”映照僧窗,令作者不得不见落日西下,实则写出了作者见夕阳而产生时间流逝的敏感,怀有岁月不再、时不我待的焦灼,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
从命意(诗文的主题)方面看,含蓄蕴藉:
③七、八句“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表面写成都古寺秋晚时分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凄凉与悲愤。诗人本应在战场上杀敌,现实却只能卧病在古寺,以景语作情语,不直言悲愤,借助“秋”“晚”“落日”等萧瑟意象,渲染了诗人的落寞处境,将个人命运与家国之恨熔铸于画面中,传达出内心的不甘与痛苦,命意深刻,含蓄蕴藉,体现了“炼在句前”的特点。
故答案为:
①第七句的“卧”,写出了安闲的姿态,联系诗境,写出作者投闲置散,独居古寺僧舍的寂寞处境。
②第八句的“偏”,表面上是埋怨落日,不愿见落日,而落日非要让“窗内人”看见,实则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敏感,表现了诗人眼看岁月流逝、时不我待的焦灼心理。
③七、八句的景物描写(意境描绘),借助“秋”“晚”“落日”等词(意象),写出了诗人的落寞处境,表达了人到暮年壮志难酬的凄凉心境,含蓄蕴藉。
【答案】17.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9.示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17.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傍晚在山里 ”“ 看见月亮升起,江水如一条白练 ”,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 澄 ”等。
18.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描写统治者‘逸豫’”“ 写统治者把宝物视作普通事物 ”,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 鼎铛 ”“ 珠砾 ”等。
19.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感慨人生短暂”,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 须臾 ”“羡”等。
【答案】20.示例一:林子满目苍翠,林中的虫子亮翅抖羽,发出悦耳的声音,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
示例二:在满目苍翠的林子里,虫子亮翅抖羽,发出悦耳的声音,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
21.①“地底的水”与“天上的雨”结构一致,写出了二者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揭示二者的关系。②简洁、凝练地突出塞罕坝森林对雨形成的作用,以及人工造林对环境的积极作用。③不直接揭示二者关系,引发读者思考。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具体为长句变短句,首先要认清长句的特点。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一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①先抓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时间先后排列的短句。②抽出句子的主干,让并列的修饰语分别成为分句。③抽出复杂的修饰成分中的一部分,改为复句里的单句,再让其他的修饰成分分别作分句。
(2)本题综合考查词语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用词的精妙之处,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句子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20.本题首先注意提取出句子主干:虫子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
然后把修饰“虫子”的定语“满目苍翠的林子里的亮翅抖羽”改为:在满目苍翠的林子里,虫子亮翅抖羽;如果以“林子”为开头主语,可变为:林子满目苍翠,林中的虫子亮翅抖羽;
再把修饰“画”的状语“用悦耳的声音”单独成句,可变为“虫子发出悦耳的声音”;
最后,把以上句子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织在一起,注意表达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林子满目苍翠,林中的虫子亮翅抖羽,发出悦耳的声音,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
示例二:在满目苍翠的林子里,虫子亮翅抖羽,发出悦耳的声音,替森林画着波浪般的曲线。
21.①“地底的水”与“天上的雨”结构一致,从“地底的水”到“天上的雨”,高度概括了塞罕坝森林形成小气候中水分循环的过程,即地底储存的水蒸发后变成天上的雨,揭示了二者的关系。
②两个名词性短语单独成句,节奏明快,“地底的水”承接上文“森林的根部和腐殖质储存了大量水分”,“天上的雨”承接上文“这些水分蒸发到天空,再迅速地成为雨水”,简洁、凝练地突出塞罕坝一百万亩森林对雨形成的作用,以及人工造林对环境的积极作用。
③不直接揭示二者关系,用“地底的水”与“天上的雨”对照摆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对塞罕坝森林小气候中水分循环的思考。
故答案为:
①“地底的水”与“天上的雨”结构一致,写出了二者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揭示二者的关系。②简洁、凝练地突出塞罕坝森林对雨形成的作用,以及人工造林对环境的积极作用。③不直接揭示二者关系,引发读者思考。
【答案】22.“迭”改为“叠”, “原”改为“源”, “副”改为“幅”。
23.示例:①单纯的疲劳导致效率低 ②积极的自我暗示
24.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这类题要求我们平时要多积累识记常用字的字形,准确书写,同时结合字意和词语意思记住字形,尤其是形声字,根据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来记住字形。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22.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迭加”的“迭”应为“叠”;“原自”的“原”应为“源”;“大副”的“副”应为“幅”。
故答案为:“迭”改为“叠”, “原”改为“源”, “副”改为“幅”。
23.①处,前文提到“当出现‘疲劳会让我工作效率一直低下’的想法时,就要思考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影响效率,或者疲劳只是暂时的”,接着举例“可能是工作方法不当,而不是……”。这里是在分析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而不是”表明前后是对比关系,结合前文“疲劳会让我工作效率一直低下”,可补写“单纯的疲劳导致效率低下”。
②处,前文说“个体有时候会因不能承受来自外部环境和舆论压力而导致心理性疲劳,此时”,后文举例“比如,学习或工作中未取得理想成绩,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做得好的方面,暗示‘我已经做得很好了’”。从例子可以看出,是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来调整心态,从而摆脱心理性疲劳,可补写“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故答案为: ①单纯的疲劳导致效率低 ②积极的自我暗示
24.本题要求分析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首先注意原文中“控制”指的是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对事物、局面等进行操纵或节制,侧重于对抽象事物的把控。再比对四个选项:
A.掌握住金融市场,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侧重于对其整体的掌控和管理。
B.指从地理上占据、掌握某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侧重于对具体的地理位置的把控。
C.对自身情绪这一抽象事物进行调节和管理,使其不随意发作或过度表达,对抽象事物进行的一种操纵和节制。
D.通过战斗等手段占据并守住某个具体的阵地,是对具体的军事地点的掌控。
故答案为:C。
25.【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引语类材料作文。材料通过苏轼和赵翼两首咏庐山的诗,展现了两种不同的认知视角:苏轼认为要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必须“出乎其外”,跳出庐山本身;而赵翼则认为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正了解庐山的真相。这两种观点反映了认知事物的两种不同方式:宏观与微观、外部与内部、整体与局部。
苏轼的“出乎其外”:苏轼认为,只有跳出庐山,从外部观察,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这种观点强调宏观视角和整体把握的重要性,适用于需要全局观的认知场景。
赵翼的“深入其中”:赵翼认为,只有深入庐山内部,才能发现其真正的景色,山外无法了解真相。这种观点强调微观视角和细节观察的重要性,适用于需要深入分析的认知场景。应该承认,他们讲得都有道理,问题在于从哪个角度去看,或者说,他们的立足点存在着差异。
材料的核心在于探讨认知事物的多维视角及其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思考: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在认知事物时,如何平衡宏观与微观的视角,既看到整体,又关注细节;外部与内部的统一——在分析问题时,如何兼顾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既了解背景,又深入本质;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协调整体目标与局部细节,既把握方向,又落实具体。
具体写作时,可以在开篇引入主题,引出观点: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对事物的全面认知。主体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苏轼的“出乎其外”,探讨宏观视角的重要性。苏轼认为,只有跳出庐山,从外部观察,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身处其中容易陷入局部视角,无法看清整体。第二部分探讨赵翼的“深入其中”,论述微观视角的重要性,获得深入方知景色新的启示。第三部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探讨认知的辩证关系。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强调要在实践中应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平衡宏观与微观的视角。结尾总结与升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对事物的全面认知。鼓励人们在认知事物时,既要有宏观视野,又要注重微观细节,展望既注重整体又关注细节的认知方式,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参考立意:
①视角(立足点)不同,结论不同。
②选择恰当的视角,观察、看待事物。
③出乎其外与深入其中:认知的双重路径。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