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一个人的遭遇肖洛霍夫作者简介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 《静静的顿河》;其中《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品文《考验》、《钦差大臣》;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三十年代中国对肖洛霍夫的翻译、介绍中,鲁迅先生起过重要的作用。1930年春,鲁迅把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法捷耶夫的《毁灭》、富尔曼诺夫的《判乱》等10部代表当时苏联文学创作成就的作品,汇编成《现代文艺丛书》,交上海神州出版社出版。同时,他又委托当时旅居德国的徐诗荃和在苏联的曹靖华,为他购买《静静的顿河》德文译本和俄文原本。其后,他将收到的德文译本交由贺非翻译。贺非翻译的《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完成后,1931年10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鲁迅先生在酷暑中仔细审阅校对了译文,并为之撰写了《静静的顿河后记》。鲁迅先生在《后记》中评价《静静的顿河》:“风物既殊,人情复异,写法又明朗简洁,绝无旧文人描头画脚、婉转抑扬的恶习,魏斯柯普夫所说的‘充满着原动力的新文学’的大概,已灼然可以窥见。”1931年,鲁迅亲自翻译了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父亲》(即《有家庭的人》),把它作为“无产阶级作家的短篇小说”收入他编译的《一天的工作》一书。在“译后记”中介绍了作品的内容,还点明了肖洛霍夫创作的“悲剧”特色。鲁迅先生成为我国最早介绍、评论肖洛霍夫的人,为肖洛霍夫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 小说虽然只是一部中篇小说,但却是肖洛霍夫创作后期,也是整个苏联战争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也是苏联五十年代“解冻”潮流中,“一切为了人”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战争时期和战后一段时间,苏联战争文学尽管也涉及到战争的残酷性,但更多的是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以激励民众奋勇抗敌和重建家园。肖洛霍夫首先以一个普通人为主角,通过他在战争中的悲剧性遭遇,展示战争中的人的命运,战争带给人的巨大的心灵创伤,人在这种难堪的重负中所体现的人性美、人的尊严、人的永远不屈服的精神。小说结尾,主人公索科洛夫“流下的“已经很少,然而却很伤心的男人的眼泪”,也激发了读者的深深的共鸣。
字音字形 着想 梗概 如鲠在喉
哽咽 邂逅 狼吞虎咽
刹那 嗜好 狙击手
耽搁 胡诌 一撮盐 绞痛
吝啬 小雏儿zhuógěng gài gěng yè xiè hòu yàn chà 刹车 shì jūdān zhōu cuō jiǎo lìn sè chú gěng
关于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拂晓, 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战士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兵临列宁格勒城下,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城内饿死近70万人。 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战役。1100万人死于集中营青年被法西斯枪杀 遭法西斯空袭后的尼卡拉耶夫市区 希望在废墟中哭泣战争的本质就是破坏,对一切的破坏。
人口损失
城市和村庄毁于一旦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1990年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
方法点拨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题型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浏览课文1、文章包括哪几部分内容,并找出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的句子。
2、索科洛夫的语言有什么样的风格,并根据语言风格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性格。一个人的遭遇家庭的毁灭领养儿子我与父子分手情境逃出战俘营:____________
家里没有回信:___________
邻居来信:_____________
探望老家:_____________
找到儿子:_____________
儿子牺牲:_____________邻养凡尼亚:____________
看凡尼亚睡觉:___________
梦见死去的亲人:__________激动极了
发愁,晚上睡不着觉
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穿心的悲痛
喜气洋洋
心里好像有样东西断裂了
轻松光明
愉乐极了
收缩和绞痛成功逃亡妻女炸死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凡尼亚出了车祸激动极了喜气洋洋穿心的悲痛埋葬欢乐 有怎样的遭遇呢?悲愁的心受伤被俘心就轻松光明 索科洛夫思考:1、根据上面概括的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5段)
第二部分(6——10段)
第三部分(11——26段)2、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索科洛夫的情感变化3、本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第一人称。
好处:真实感,现实感,还给读者亲切感。
第一、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情等 方面分析人物;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如何揣摩人物形象?方法点拨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揣摩: 第二、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三、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四、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 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首先,从小说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上进行分析
揣摩索科洛夫的形象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人物内心世界2、间接描写(侧面描写):3、细节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对人物肖像、行动、语言、服饰、神情变化以及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实例操作以上方法在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用到,而是有所侧重。提示: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索科洛夫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作 用 妻女被炸死儿 子 牺 牲逃出集中营“激动极了 ” “习惯头缩在肩膀里”“眼前一片漆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下来;穿心的刺痛”“倒在床上,躺了一会儿,才把信念完”“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摇摇晃晃,勉强站住脚跟;没有哭,眼泪干枯了”受尽了肉体的折磨内心极度痛苦,
精神受到严重
摧残 ·其次,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善良 追求幸福的生活结论:A.凡尼亚是个孤儿,父母都死于战火;而我所有的亲人都被战争 夺去了生命。 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
B.凡尼亚是索科洛夫后半生的精神慰藉,是他重新生活的希望。
2、索科洛夫为什么要“骗”凡尼亚?
用善意的谎言“骗”凡尼亚,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1、索科洛夫为什么会收养凡尼亚?片段分析乌留平斯克——领养儿子凡尼亚索科洛夫——
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索科洛夫从战争的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一遭遇写得如此详细呢?
·第三、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所谓“典型人物”,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而又能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阶层某些共同本质的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能够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本质的特定环境,它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1、索科洛夫所经历的遭遇是在什么样特定的环境里发生的?
2、本文的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是否仅仅真的就是索科洛夫一个人的遭遇呢?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索科洛夫具有怎样的品质?结论:勇敢、刚强,有着坚韧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意志,
是千万俄罗斯人的代表思考索科洛夫的身份、地位如何?
索科洛夫的口述就像平日说话般,没有华丽夸张的词汇,语气近乎平淡。从他的口述中,你觉得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第四、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气质等方面
揣 摩退伍军人 普通的俄罗斯人
朴实 忠厚结论:人物性格特点忠厚、朴实、坚忍不拔,
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概括索科洛夫的形象 索科洛夫是一名普通的俄罗斯退伍军人,他忠厚朴实,受尽摧残却心地善良,历尽磨难而坚忍不拔,执着地追求生活的幸福。他是千千万万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俄罗斯人的写照。索科洛夫的形象:怎样归纳文章中心? 第一、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第二、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第三、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如何把握小说的主旨? 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索科洛夫的遭遇,你认为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或者说通过本文的阅读,你有何感悟、启发?) 文章的主旨即文章的主题,也叫中心或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章的立意,它是文章的灵魂。方法点拨思考提 示: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
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1360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600多万。
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150万人,有128万人向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124、7万人。
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400万平民死于战火,1400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20余万人。 这篇小说通过
小说的主题:一个人—索科洛夫
揭露了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坚强战争给人的生活、心灵造成的巨大的创伤控诉了战争的罪恶。,,,结尾的艺术“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为什么要转过脸去?悲悯的心情
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保持一颗童心。作者心愿的抒发: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战火……主题的升华 通过二战家庭的悲剧,揭露了战争给人的生活、心灵造成的巨大伤痛,控诉了战争的罪恶。这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这就是战争中千千万万普通苏联人的遭遇!这就是战争中——人的遭 遇!!战争 看看当今的世界,仍然有地方炮火纷飞,仍然有人包括孩子在流着鲜血。为了让
“索科洛夫”的遭遇不再重演,为了人们不再为战争流泪,让我们为和平祈祷吧。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会再害羞;
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
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冲.
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
图为一位母亲和孩子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图为日军屠杀被俘的中国军人反对战争 珍惜和平1100万犹太人死于集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