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生物学高考一轮同步基础练--课时规范练62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6】生物学高考一轮同步基础练--课时规范练62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19 20:2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规范练62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选择题每小题3分)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025·浙江嘉兴模拟)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安全与伦理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物的生殖性克隆
B.生物武器危害大,我国反对生物武器及其相关技术和设备扩散
C.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的安全性问题
D.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生物安全等
2.(2025·河北保定开学模拟)我国社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并采取了多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增大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B.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导致酸雨频发
C.对森林和草原进行科学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D.为增加生物多样性,应该鼓励和支持培育转基因生物
3.(2025·浙江模拟)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下列哪项是对待转基因技术的理性态度 (  )
A.转基因农作物对于解决粮食、能源等问题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
B.转基因技术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对生物进行的设计,不存在负面影响
C.大量引入国外转基因作物与本地近缘作物品种杂交
D.转基因技术如果被恐怖分子利用将可能导致人类灭绝,应停止转基因研究
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些转基因食品中的DNA会与人体细胞的DNA发生基因重组
B.将α-淀粉酶基因与目的基因一起转入植物,可防止转基因花粉的传播
C.生殖性克隆是利用克隆技术产生特定的细胞来修复或替代受损的细胞
D.试管婴儿必需的技术有体外受精、植入前的遗传学诊断和胚胎移植等
5.当前生物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很多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生物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于技术问题,生殖性克隆可能孕育出有严重生理缺陷的克隆人
B.为避免可能产生的基因歧视,基因检测机构不能随意泄露基因检测的结果
C.对囊胚进行分割时,必须对整个胚胎结构进行均等分割
D.消除生物武器威胁、防止生物武器扩散是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要方面
6.(2025·四川成都模拟)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在个体、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和特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干细胞培养在临床医学等领域前景广泛,但也可能面临安全性问题
B.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生殖性克隆,不符合人类伦理道德
C.转基因生物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
D.生物武器是用微生物、毒素、抗生素及重组致病菌等来形成杀伤力
7.(2023·浙江卷)以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的生物技术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生物技术应用于人类,在安全与伦理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试管婴儿技术应全面禁止
B.治疗性克隆不需要监控和审查
C.生殖性克隆不存在伦理道德方面的风险
D.我国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
8.(2025·宁夏石嘴山开学模拟)“三亲婴儿”培育过程的技术流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培育过程涉及动物细胞培养、细胞核移植等技术
B.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C.卵母细胞捐献者的红绿色盲基因能够传递给“三亲婴儿”
D.“三亲婴儿”同时拥有自己父亲、母亲及卵母细胞捐献者的部分基因
9.(2025·新疆开学模拟)某女性患有一种罕见的线粒体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让她能够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医生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他们将一位健康女性的卵细胞除去细胞核,与患病女性卵细胞的细胞核进行重组处理,得到重组细胞后,再运用试管婴儿技术培育出一个健康的婴儿。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患者所生的婴儿同时带有三个亲本的遗传物质
B.这种培育新生儿的操作,可以有效避免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生
C.试管婴儿培育过程中,需要的核移植技术中去核方法一般采用显微操作法
D.试管婴儿培育过程中,需要在体外培养到一定阶段,再移入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
关键能力提升练
10.(8分)(2025·陕西安康开学模拟)裕丰303D是抗亚洲玉米螟、耐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杂交种。在2021年生产对比实验中,该杂交种平均亩产869 kg(1亩≈666.67 m2),比没有导入外源基因的该品种增产7.5%。回答下列问题。
(1)转基因玉米培育过程中,常用   技术特异性地快速扩增目的基因,其原理为          。
(2)培育转基因玉米的核心工作是                。若目的基因经限制酶切开后呈图1所示的黏性末端,所用质粒的T-DNA区相应位置有图2中四种限制酶识别序列,那么选用图2中的      切割质粒,才能将其与目的基因片段高效连接起来。
图1
图2
(3)将目的基因导入玉米细胞常选用农杆菌转化法,其中转化是指                                 。将含目的基因的玉米细胞经过                技术可发育成幼苗。
(4)裕丰303D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生存产生压力,会使害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提高,减弱抗虫效果,为保持抗虫效果,农业生产上可采取什么措施                                             。
11.(6分)(2025·贵州模拟)研究者通过利用T-DNA随机插入野生型水稻染色体DNA中,导致被插入的基因功能丧失,以此构建水稻突变体库,从中筛选出一株穗粒数异常的突变体A进行实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某种限制酶处理水稻突变体A的DNA(如下图所示)后,用DNA连接酶将两端的黏性末端连接成环,以此为模板,利用图中的引物   (填序号)组合进行PCR扩增,目的是扩增出T-DNA插入位置两端的未知序列,反应过程中引物与模板DNA链碱基互补配对结合的阶段是    。
(2)将T-DNA两端的未知序列与野生型水稻基因组序列比对,确定T-DNA插入了2号染色体上的B基因中,该突变体A的穗粒数及产量明显    (填“低于”或“高于”)野生型,据此推测B基因可能促进水稻穗粒的形成,原因是                                          。
(3)考虑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适合选用   (填“不育”或“可育”)水稻株系作为实验材料,选此株系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
课时规范练62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必备知识基础练
1.A 解析 中国政府准许生殖性克隆动物,但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A项错误;我国对于生物武器采取的态度是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相关技术和设备的扩散,B项正确;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的表达产物,对人体发育和健康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的安全性问题,C项正确;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生物安全等,D项正确。
2.C 解析 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的核心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与增大生态足迹(指一个人、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大小)是相悖的,实际上,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应该有助于减小生态足迹,同时,生态承载力(指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最大限度)与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和资源再生能力有关,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有助于维护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从而可能提高生态承载力,A项错误;酸雨主要是由于燃烧含硫煤和石油等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到地面而形成的,而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主要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元凶,与酸雨的形成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对森林和草原进行科学化管理,如合理采伐、轮牧、防治病虫害等,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C项正确;转基因生物虽然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如抗虫、抗病、高产等,但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转基因生物可能通过基因漂流等方式影响其他生物的遗传结构,从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威胁,因此,在鼓励和支持培育转基因生物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此外,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D项错误。
3.A 解析 转基因农作物对于解决粮食、能源等问题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A项符合题意;转基因技术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大量引入国外转基因作物与本地近缘作物品种杂交,容易造成基因污染,是不理性的表现,C项不符合题意;转基因技术有其优点和缺点,应趋利避害,而不是停止转基因研究,D项不符合题意。
4.B 解析 一般转基因食品中的DNA会被消化,不会与人体细胞的DNA发生基因重组,A项错误;将α-淀粉酶基因与目的基因转入植物中,由于α-淀粉酶基因可以阻断淀粉储藏而使花粉失活,因此可以防止转基因花粉的传播,B项正确;生殖性克隆是通过克隆技术产生独立生存的新个体,C项错误;试管婴儿对植入前胚胎一般不需要进行遗传学诊断,而设计试管婴儿往往为了避免后代患某种遗传病,需要进行遗传学诊断,故试管婴儿必需的技术有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D项错误。
5.C 解析 由于克隆技术尚不成熟,现在做克隆人很可能孕育出有严重生理缺陷的孩子,理由是重构胚胎成功率低,移植入母体子宫后胚胎着床率低、流产率高、胎儿畸形率高,出生后死亡率高等,正常的个体极少,A项正确;为了尽力规避基因诊断的风险,避免可能产生的基因歧视,基因检测机构不能随意泄露基因检测的结果,B项正确;对囊胚进行胚胎分割时,必须对内细胞团进行均等分割,C项错误;生物武器威胁巨大,消除生物武器威胁、防止生物武器扩散是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要方面,D项正确。
6.D 解析 干细胞培养在临床医学等领域前景广泛,比如用于治疗一些疑难疾病,但由于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等特性,也可能面临安全性问题,如免疫排斥、肿瘤形成等,A项正确;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生殖性克隆,会引发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不符合人类伦理道德,B项正确;转基因生物可能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C项正确;生物武器是用微生物、毒素及重组致病菌等来形成杀伤力,抗生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不是用于制造生物武器的成分,D项错误。
7.D 解析 我国政府一再重申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但治疗性克隆可在有效监控和严格审查下实施,A、B两项错误,D项正确;生殖性克隆人冲击了现有的一些有关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的伦理道德观念,C项错误。
8.C 解析 由图可知,“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涉及动物细胞培养(图中卵母细胞和重组细胞的培养)、细胞核移植(母亲卵母细胞的核移入捐献者去核卵母细胞中)、体外受精以及胚胎移植等技术,A项正确;该技术没有用到母亲的细胞质,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B项正确;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其细胞核内,而捐献者给三亲婴儿提供的是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故卵母细胞捐献者的红绿色盲基因不能够传递给“三亲婴儿”,C项错误;“三亲婴儿”同时拥有自己父亲(提供一半核DNA)、母亲(提供一半核DNA)及卵母细胞捐献者(提供细胞质基因)的部分基因,D项正确。
9.B 解析 该婴儿同时带有三个人的遗传物质,细胞质遗传物质来自健康女性,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患病女性(母亲),一半来自男性(父亲),A项正确;根据该技术的过程可知,最终得到的受精卵中的细胞质遗传物质来自健康女性,因此这种培育新生儿可以降低细胞质遗传病的发病率,不能避免细胞核中的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生,B项错误;分析题意可知,培育过程用到了细胞核移植技术,核移植技术中去核方法一般采用显微操作法,C项正确;试管婴儿培育过程中,用到胚胎移植技术,需要在体外培养到桑葚胚或囊胚阶段进行胚胎移植,D项正确。
关键能力提升练
10.答案 (1)PCR DNA半保留复制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NotⅠ、KpnⅠ
(3)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植物组织培养
(4)在裕丰303D转基因玉米中混入少量常规种子;裕丰303D转基因玉米与小面积的常规玉米间隔种植;裕丰303D转基因玉米大田周围设置常规玉米隔离带
解析 (1)转基因玉米培育过程中,常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特异性地快速扩增目的基因,其原理为DNA半保留复制。
(2)培育转基因玉米的核心工作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若目的基因经限制酶切开后呈图1所示的黏性末端,所用质粒的T-DNA区相应位置有图2中四种限制酶识别序列,那么选用图2中的NotⅠ,黏性末端与目的基因左侧的相同,KpnⅠ黏性末端与目的基因的右侧相同,所以需要选用NotⅠ和KpnⅠ切割质粒,才能将其与目的基因片段高效连接起来。
(3)将目的基因导入玉米细胞常选用农杆菌转化法,其中转化是指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将含目的基因的玉米细胞经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发育成幼苗。
(4)在裕丰303D转基因玉米中混入少量常规种子,则常规种子长成的普通植株能为敏感性(不抗虫)个体提供生存空间,增加与抗虫个体的竞争,避免抗性基因频率升高过快,提高了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将裕丰303D转基因玉米与小面积的常规玉米间隔种植以及裕丰303D转基因玉米大田周围设置常规玉米隔离带,作用机理相似:可以使敏感型个体存活,敏感性个体能与抗性强的虫进行竞争不会导致抗性基因频率升高过快,提高了抗虫持久性。
11.答案 (1)①④ 复性
(2)低于 当T-DNA插入2号染色体上的B基因,会破坏B基因,导致突变体产量低于野生型
(3)不育 避免目的基因在自然界中扩散
解析 (1)因为扩增出T-DNA插入位置两侧的未知序列,所以再利用图中的引物①、④组合进行PCR,向两侧扩增出T-DNA插入位置两侧的未知序列。PCR过程包括变性、复性、延伸三个阶段,引物与模板结合的阶段是复性阶段。
(2)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该突变体产量明显低于野生型,当T-DNA插入2号染色体上的B基因,会破坏B基因,导致突变体产量低于野生型,说明B基因可能促进水稻穗粒的形成。
(3)目的基因的扩散可能导致转基因技术存在安全问题,故适合选用不育水稻株系作为实验材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