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规范练15 光合作用原理
(选择题每小题3分)
必备知识基础练
考点一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1.(2024·福建泉州模拟)欲证明离体的叶绿体可以合成ATP,并与水的光解相伴随。在有光照提供O、ADP、Pi的条件下,还需要提供的实验条件是( )
A.有NADPH、无CO2
B.有NADP+、无CO2
C.有CO2、NADPH
D.有CO2、NADP+
2.(2024·辽宁朝阳期末)下图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结构,①②③④表示有关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③的产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B.CO2的固定是CO2与④在酶催化下结合的过程
C.(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来自ATP和NADPH
D.A结构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全部转换成ATP中的化学能
3.(2024·广州综合测试)羟基乙酸可作为合成多种有机物的原料。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种非天然的酶催化CO2固定新途径(CETCH循环),高效地将CO2转化为羟基乙酸,并利用该途径研制出能合成羟基乙酸的人造叶绿体(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人造叶绿体内的水既作为多种物质的溶剂,还参与相关代谢
B.为了使人造叶绿体持续地运作,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光能
C.图中的CETCH循环需要NADP+、ADP和Pi作为直接原料
D.若人造叶绿体得到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可抵消碳排放的影响
4.(2024·山东烟台期末)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的PSBS是一种光保护蛋白,也是一种类囊体膜蛋白,能感应类囊体腔内高H+浓度而被激活,激活的PSBS可抑制电子在类囊体膜上的传递,最终将过量的光能转换成热能释放,以防止强光对叶肉细胞造成损伤。ATP合成的能量直接来源于类囊体膜两侧的H+浓度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照过强会导致叶肉细胞类囊体腔内pH下降
B.激活PSBS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会减少
C.PSBS的活性受H+浓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D.PSBS功能的发挥有利于类囊体膜上ATP的合成
5.(2024·黄石高三期中)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都是由光合色素和蛋白质构成的复合体,其在光反应中的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能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水的光解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需要酶的参与
C.植物缺镁对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都有影响
D.光能先转变成电能再转变成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6.(2024·武汉高三联考)如图为光合作用暗反应的产物磷酸丙糖的代谢途径,其中磷酸丙糖转移蛋白(TPT)的活性是限制光合速率大小的重要因素。已知CO2充足时,TPT活性降低;磷酸丙糖与Pi通过TPT的运输严格按1∶1的比例进行转运。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叶肉细胞的光合产物主要是以淀粉形式运出细胞的
B.暗反应中磷酸丙糖的合成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
C.若磷酸丙糖的合成速率超过Pi转运进叶绿体的速率,则利于蔗糖的合成
D.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增加CO2来提高作物中淀粉和蔗糖的含量
考点二 环境条件改变与光合产物含量变化分析
7.(2024·湖北三模)卡尔文等科学家研究发现,当植物所处环境由光照转为黑暗时,RuBP(C5)含量急剧下降,PGA(C3)含量迅速上升;当骤然降低CO2浓度时,PGA含量迅速下降,而RuBP含量上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O2的固定过程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B.RuBP可以与CO2反应并消耗ATP
C.C3的还原阶段消耗NADPH并合成蔗糖或淀粉等有机物
D.叶绿体中RuBP含量不多,因为RuBP消耗后会再生
8.为研究光照与黑暗交替处理对花生叶片叶绿体中的ATP和ADP含量变化的影响。某研究小组测定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结合图中结果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照0~5 min,叶肉细胞中发生了ADP与ATP之间的相互转化
B.光照5~20 min,叶绿体中的ATP含量基本稳定,说明ATP与ADP转化逐渐停止
C.黑暗20~30 min,暗反应继续进行导致叶绿体中ATP和ADP的含量呈相反变化
D.光暗交替处理30 min,光暗条件对叶绿体中ADP与ATP转化过程的影响较大
关键能力提升练
9.(2024·武汉高三期中)如图为真核细胞中两种传递电子并产生ATP的生物膜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为叶绿体内膜,图乙为线粒体内膜
B.两种膜产生ATP的能量直接来源均为H+的跨膜运输
C.自养需氧型生物的细胞中都既有图甲结构又有图乙结构
D.图甲中NADPH为电子最终受体,图乙中O2为电子最终受体
10.(2024·湖南长沙模拟)当同时给予植物红光和远红光照射时,光合作用的效率大于分开给光的效率,这一现象称为双光增益效应,如图1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存在两个串联的光系统,即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其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图1
图2
A.光系统Ⅰ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光系统Ⅱ位于叶绿体基质中
B.双光增益是通过提高单位时间内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量来实现的
C.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通过电子传递链串联起来,最终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
D.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产生的氧化剂都可以氧化水,从而生成氧气
11.(多选)(2024·山东滨州模拟)在番茄幼苗叶片上喷施不同浓度的海藻糖(一种非还原二糖)溶液,探究其在高温环境下(40 ℃处理9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观测并统计叶绿素含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含量 海藻糖溶液浓度
0(CK) 0.5%(T0.5) 1.0%(T1.0) 1.5%(T1.5)
叶绿素a 0.78 0.82 1.02* 1.01*
叶绿素b 0.35 0.38 0.36 0.35
注:*表示数据在统计学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A.可用斐林试剂鉴定海藻糖,产生砖红色沉淀
B.叶绿素a与叶绿素b是重要的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双层膜上
C.T1.0和T1.5处理组显著提高了番茄幼苗各光合色素的含量
D.番茄幼苗在高温环境下通过利用海藻糖提高了光合作用的能力
12.(12分)(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为提高温室反季种植番茄的产量,探究相同光照强度下不同红光与蓝光的比例及光周期(24 h中光/暗时长比例)对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的影响,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光合色素吸收、传递光能,在类囊体薄膜上经过一系列转化和电子传递,将能量储存在 、 中。这两种物质在 (填场所)中发挥作用。
(2)实验发现1∶0.8组的光合速率最高,结合图1结果和色素对光的吸收光谱,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和 。
(3)在类囊体薄膜上,光合色素需要与相关蛋白质组成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来行使功能。结合图2分析,在适宜的光周期下,细胞中感受光周期的光敏色素吸收 光后,将信号传入 ,增加 基因的表达,提高叶绿体对光的捕获能力。
(4)在北方某地,冬季日照时长约为10 h。利用上述实验结果,给出对温室种植番茄进行补光增产的关键措施: 。
13.(13分)(2024·江苏南通三模)拟南芥在强光下产生电子过多,导致活性氧积累加快细胞凋亡引发萎黄病。研究表明C37蛋白能够在强光下影响Cb6/f复合体的活性,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是完成光反应必需的,光反应过程中光合电子传递包括线性电子传递和环式电子传递。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类囊体薄膜上光合色素与 形成的复合体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强光下该反应中的电子积累导致活性氧增加,此时CO2供应不足还会引起植物发生损耗能量的 过程。
(2)在光照条件下,PSⅡ吸收光能产生高能电子,PSⅡ中部分叶绿素a失去电子转化为 (填“强还原剂”或“强氧化剂”)再从 中夺取电子引起O2释放。
(3)在 (填“线性电子传递”或“环式电子传递”)中,电子经PSⅡ、Cb6/f和PSⅠ最终与 结合生成NADPH,同时产生ATP共同参与 过程。
(4)研究表明,缺失C37蛋白的拟南芥,在强光下更容易得萎黄病。你认为C37蛋白在抵御强光胁迫、避免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是 。
(5)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过多时,过剩的光能会对PSⅡ复合体造成损伤。细胞可通过非光化学淬灭(NPQ)减少多余光能对PSⅡ的损伤。已知拟南芥的H蛋白有2个功能:修复损伤的PSⅡ;参与NPQ的调节。科研人员以野生型拟南芥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中强光照射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光照的强度相同,且强光对二者的PSⅡ均造成了损伤。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两组实验应在 一致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②若测得突变体的光合作用强度高于野生型,结合上图分析,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
参考答案
课时规范练15 光合作用原理
必备知识基础练
1.B 解析 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此过程必须有光、光合色素、与光反应阶段相关的酶,主要反应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NADPH(需要NADP+等),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合成ATP,即该过程中除ATP外,还有NADPH的生成,故需要向其中提供NADP+,但光反应过程不需要CO2的参与,故无需提供CO2,B项符合题意。
2.D 解析 图中A为类囊体薄膜,在其上进行的反应过程为水的光解产生NADPH和O2,同时合成ATP,NADPH和ATP在叶绿体基质中参与暗反应,生成②NADP+和③ADP+Pi,A项正确;CO2的固定是CO2与④C5在酶催化下结合成两分子C3的过程,B项正确;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NADPH均可以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转化为有机物(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C项正确;在光反应中,叶绿素所吸收的光能全部转化为不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到ATP和NADPH中,D项错误。
3.C 解析 人造叶绿体内的水可以作为多种物质的溶剂,同时水还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A项正确;为了使人造叶绿体持续地运作,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光能,保证光反应的持续进行,B项正确;图中的CETCH循环需要利用NADPH、ATP作为直接原料,C项错误;人造叶绿体可利用CO2,故若其得到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可抵消碳排放的影响,D项正确。
4.D 解析 光照过强,类囊体膜蛋白PSBS感应类囊体腔内的高H+浓度而被激活,说明光照过强时叶肉细胞类囊体腔内pH下降,A项正确;激活PSBS后,使水的光解受到抑制,光反应阶段生成的NADPH减少,引起暗反应阶段C3的还原减弱,导致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减少,B项正确;光照强度会影响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等过程,H+是水的光解的产物,PSBS能感应类囊体腔内的高H+浓度而被激活,因此PSBS的活性受H+浓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ATP合成的能量直接来源于类囊体膜两侧的H+浓度差,PSBS功能的发挥可最终将过量的光能转换成热能释放,以防止强光对叶肉细胞造成损伤,因此PSBS功能的发挥不利于类囊体膜上ATP的合成,D项错误。
5.A 解析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A项错误。
6.B 解析 由题图可知,叶肉细胞的光合产物主要是以蔗糖形式运出细胞的,A项错误;若磷酸丙糖的合成速率超过Pi转运进叶绿体的速率,则有利于淀粉的合成,C项错误;由于CO2充足时,TPT活性降低,导致磷酸丙糖运出叶绿体合成蔗糖的过程受到影响,所以增加CO2能提高作物中淀粉的含量,但蔗糖的含量会下降,D项错误。
7.B 解析 CO2的固定过程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A项正确;根据题干可以判断,RuBP是C5,而PGA是C3,RuBP可以与CO2反应但是不消耗ATP,B项错误;C3的还原阶段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合成蔗糖或淀粉等有机物,C项正确;在光合作用的卡尔文循环中,当CO2与RuBP结合后,经过一系列反应,RuBP被消耗,但同时,在一系列酶促反应下,会不断地再生出新的RuBP,使其能持续参与CO2的固定过程,D项正确。
8.B 解析 图中ATP和ADP含量变化曲线显示,在开始光照的0~5 min内,ATP含量迅速上升,而ADP含量迅速下降,依据二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可知,叶绿体中发生了ADP+Pi+能量ATP的转化过程,A项正确;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叶绿体内将持续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叶绿体类囊体膜捕获光能后利用ADP和Pi为原料持续合成ATP,合成的ATP也会持续供给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曲线显示叶绿体中ATP含量基本稳定,说明ATP与ADP的持续转化已维持在一定的速率下,而叶绿体中的ATP与ADP转化持续进行,并未停止,B项错误;在黑暗20~30 min内,叶绿体因无光照,光反应停止,无法持续合成ATP,而暗反应在停止光照的短暂时间内继续进行,会继续消耗ATP,同时产生ADP,从而导致了ATP和ADP的含量呈相反变化,C项正确;曲线显示在光暗交替处理30 min内,ATP与ADP含量变化较大,这说明光暗条件主要对叶绿体内ADP与ATP转化过程的影响较大,D项正确。
关键能力提升练
9.B 解析 图甲中利用光能分解水,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所以图甲为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图乙中利用NADH生成水和ATP,应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以图乙为线粒体内膜,自养需氧型生物,如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不存在图甲结构和图乙结构,A、C两项错误;由图可知,这两种膜结构上的ATP合成酶在合成ATP时,都需要利用膜两侧的H+跨膜运输,即H+的梯度势能转移到ATP中,B项正确;图甲中的NADP+接受电子变成NADPH,NADP+为电子最终受体,图乙中O2接受电子变成水,O2为电子最终受体,D项错误。
10.C 解析 绿色植物进行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故两个光系统均位于类囊体薄膜上,A项错误;单位时间内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量取决于光照强度、光合色素的量等,由图可知,双光增益现象得益于PSⅡ和PSⅠ之间形成电子传递链,相互促进,最终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B项错误,C项正确;由图可知,只有光系统Ⅱ可以氧化水,D项错误。
11.ABC 解析 由题意可知,海藻糖是一种非还原二糖,不可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A项错误;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上,B项错误;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由表格数据可知,T1.0和T1.5处理组的叶绿素a含量有显著提高,但叶绿素b含量无显著差异,类胡萝卜素含量未测定,C项错误;在高温环境下,在番茄幼苗叶片上分别喷施1.0%和1.5%的海藻糖溶液,叶绿素a的含量均显著增多,可推测其光合作用能力得到提高,D项正确。
12.答案 (1)ATP NADPH 叶绿体基质
(2)1∶0.8条件下,叶绿素含量最高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3)红 细胞核 调控叶绿素合成
(4)调整光质红光与蓝光为1∶0.8,以提升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光合速率,达到增产的目的
解析 (1)光合色素吸收、传递光能,在类囊体薄膜上经过一系列转化和电子传递,即光反应的过程,将能量储存在ATP和NADPH中,这两种物质在暗反应过程中还原C3,该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2)由图1可知,各光质比例下,叶绿素含量相差较大,但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差不大,且在红光与蓝光比例为1∶0.8条件下,叶绿素含量最高,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该条件下光合速率最高。
(3)由图2可知,在适宜的光周期下,叶绿素含量显著提升,说明光敏色素吸收红光后,将信号传入细胞核,增加调控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的表达,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叶绿体对光的捕获能力。
(4)由图2可知,光照时长在8~12 h时,叶绿素含量相对较低,此时可通过调整光质红光与蓝光为1∶0.8,以提升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光合速率,达到增产的目的。
13.答案 (1)蛋白质 光呼吸
(2)强氧化剂 H2O
(3)线性电子传递 H+、NADP+ C3的还原
(4)提高Cb6/f复合体的活性(效率),避免电子积累,从而减少活性氧的产生,避免细胞凋亡
(5)光照、H蛋白 CO2浓度、温度等 突变体的NPQ强度更大,NPQ减少PSⅡ损伤的功能强于H蛋白的修复功能
解析 (1)光反应发生的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膜上的蛋白质与光合色素形成的复合体,能够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强光下该反应中的电子积累导致活性氧增加,此时CO2供应不足还会引起植物发生损耗能量的光呼吸过程。
(2)在光照条件下,PSⅡ中部分叶绿素a会失去电子转化为强氧化剂从水中夺取电子,即水分解为O2、H+和电子,引起O2释放。
(3)由图可知,在线性电子传递中,电子经PSⅡ、Cb6/f和PSⅠ最终与H+、NADP+结合生成NADPH,同时产生ATP共同参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
(4)研究表明,缺失C37蛋白的拟南芥,在强光下更容易得萎黄病,由题干可知,C37蛋白能够在强光下影响Cb6/f复合体的活性,所以推测C37蛋白在抵御强光胁迫、避免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是提高Cb6/f复合体的活性(效率),避免电子积累,从而减少活性氧的产生,避免细胞凋亡。
(5)①根据题意可知,以野生型拟南芥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中强光照射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光照的强度相同,结合题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有光照、H蛋白;两组实验应在无关变量一致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CO2浓度、温度、水分等。
②据图分析,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中NPQ强度相对值高,而NPQ能将过剩的光能耗散,从而使流向光合作用的光能减少,也就是说突变体的NPQ强度大,能够减少强光对PSⅡ的损伤且减少作用大于野生型H蛋白的修复作用,这样导致突变体的PSⅡ活性高,能为暗反应提供较多的NADPH和ATP促进暗反应进行,因此突变体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从而导致突变体的光合作用强度高于野生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