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规范练40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选择题每小题3分)
必备知识基础练
考点一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错误的是 ( )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人体内以体液调节为主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各具优势
2.(2024·湖北武汉模拟)血液中的CO2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液,与水结合生成碳酸后解离出H+,H+刺激位于延髓的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O2作为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输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B.H+刺激延髓的化学感受器引起膜外K+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C.CO2刺激呼吸运动加深加快的过程需依赖完整的反射弧
D.给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输氧时气体中需含一定浓度的CO2
考点二 体温调节与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3.(2024·江淮十校联考)下列有关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产生渴感后主动饮水
B.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经过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节
C.大量饮入清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D.若静脉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内机体血浆量增加
4.(2024·广东佛山模拟)醛固酮是一种脂溶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它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后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再进入细胞核,经过一系列反应,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肾小管腔中Na+的重吸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醛固酮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激素
B.醛固酮的分泌过程存在反馈调节
C.醛固酮在肾上腺皮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
D.醛固酮可直接进入细胞核并影响基因的表达
5.(2024·青海西宁模拟)学校秋季运动会的长跑项目中,运动员奋力拼搏。下列有关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心率加速、兴奋性增强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有关
B.运动员大量流汗,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C.运动员产热量增加时,血管舒张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
D.比赛中大量流汗既不利于体温的维持,也不利于体内水盐的平衡
6.(2024·山东聊城一模)恐惧、失血、休克、急性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均会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过多,超过机体特别是肾的调节能力,并产生一系列症状,该现象称为水中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刺激垂体分泌更多的ADH
B.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会同时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C.ADH异常增多,可能使患者肾小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多
D.利用药物抑制ADH与其受体的结合,有利于缓解患者水中毒症状
7.(2024·湖北武汉模拟)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机体“吸钠排钾”。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主要受如图所示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影响,同时血钠和血钾浓度对醛固酮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1血管紧张素2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醛固酮
A.醛固酮可促进Na+通过重吸收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中
B.RAAS调控醛固酮的分泌过程,同时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血钾浓度过高,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
D.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均通过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关键能力提升练
8.(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褪黑素是人类和哺乳动物脑松果体分泌的神经胺类激素之一,褪黑素在人和哺乳动物中合成和分泌过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周期性光信号经①传到下丘脑再经②传到松果体细胞
B.神经纤维①和②传导信号时,其细胞膜内外Na+浓度不变
C.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比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慢
D.图中Ⅰ部分代表褪黑素合成与分泌的反射活动
9.(2024·山东临沂模拟)血压调节机制可分为快速调节机制和缓慢调节机制。当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导至脑干的心血管运动中枢,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心跳减慢,血压下降,该反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表示抑制,“+”表示促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神经是交感神经,B神经是副交感神经,二者均属于自主性神经
B.心血管运动中枢对血压的调节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C.血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血液总量减少
D.血压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通过下丘脑→垂体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为快速调节机制
10.(多选)(2024·河北卷)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P)患者合成和分泌的醛固酮未减少,但表现出醛固酮缺少所致的渗透压调节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Na+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获取,主要经肾随尿排出
B.抗利尿激素增多与患PP均可使细胞外液增多
C.血钠含量降低可使肾上腺合成的醛固酮减少
D.PP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转运异常
11.(多选)(2024·山东潍坊模拟改编)当吃的食物过咸时,机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ADH)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最终导致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AQP)的数量增加,加快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液中含有ADH,但只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
B.吃的食物过咸会引起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区域产生渴感
C.ADH通过催化细胞内一系列酶促反应实现AQP数量的增加
D.肾小管、集合管细胞通过AQP重吸收水分子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12.(12分)某种高等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年气温一般在0~25 ℃的地区。下图为该种动物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处于安静状态时的体温和代谢率(产热速率)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填序号)代表该种动物的体温曲线,该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在 。
(2)当环境温度由20 ℃降至10 ℃的过程中,该种动物代谢率下降。在此过程中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促进皮肤血管收缩等,减少散热,该调节过程的反射弧是 。
(3)当环境温度为20 ℃时,该种动物的产热速率 (填“大于”“小于”或“约等于”)散热速率。
(4)在环境温度低于0 ℃时,该动物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体内分泌的 (写出两种激素即可)增加,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参考答案
课时规范练40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必备知识基础练
1.C 解析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相对于体液调节而言,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A项正确;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通过体液运输,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B项正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它们相辅相成,各具优势,C项错误,D项正确。
2.B 解析 由题干可知,CO2作为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输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A项正确;H+刺激延髓的化学感受器引起膜外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项错误;CO2浓度变化可以使一些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至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该过程依赖完整的反射弧,C项正确;CO2可引起呼吸中枢兴奋,给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输氧时气体中需含一定浓度的CO2,D项正确。
3.D 解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后主动饮水,A项错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激素,不存在分级调节,B项错误;大量饮入清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项错误。
4.B 解析 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A项错误;醛固酮是脂溶性物质,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肾上腺皮质细胞中的内质网,C项错误;醛固酮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后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再进入细胞核,启动相关核基因的表达,醛固酮不能直接进入细胞核,D项错误。
5.A 解析 肾上腺素能调节细胞的代谢过程,使机体心率加速、兴奋性增强,A项正确;运动员大量流汗,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项错误;运动员产热量增加时,血管舒张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C项错误;大量流汗有利于体温的维持,D项错误。
6.A 解析 抗利尿激素(ADH)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激素,A项错误。人体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会增加醛固酮的分泌;据题干可知,恐惧、失血、休克、急性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均会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和细胞外液量增加,细胞外液量增加引起醛固酮分泌减少,B项正确。ADH与肾小管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能激活细胞内一系列反应,从而增加肾小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使水分的重吸收增加,C项正确。利用药物抑制ADH与其受体的结合,减少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有利于缓解患者水中毒症状,D项正确。
7.C 解析 醛固酮可促进Na+通过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A项错误;RAAS调控醛固酮的分泌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项错误;血钾浓度过高,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促进机体的“吸钠排钾”过程,从而使水和无机盐平衡,C项正确;肾素属于激素,通过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而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是通过与底物结合起作用的,D项错误。
关键能力提升练
8.B 解析 光照信号通过①(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再由下丘脑通过②(传出神经)传到松果体细胞,A项正确;神经纤维①和②传导信号时,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大量内流,细胞膜内外Na+浓度会发生改变,但一般仍旧会保持细胞膜内Na+浓度小于细胞膜外Na+浓度,B项错误;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慢,C项正确;Ⅰ部分代表的调控过程为反射,其视网膜为感受器,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D项正确。
9.D 解析 结合题意与图示可知,血压升高时B神经活动增强,A神经活动减弱,故A神经是交感神经,B神经是副交感神经,二者均属于自主性神经,A项正确;心血管运动中枢对血压的调节经心血管运动中枢→下丘脑等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B项正确;据图可知,血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则血液总量减少,C项正确;血压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故为神经—体液调节,但通过下丘脑→垂体抗利尿激素的调节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其反应速度较慢,不属于快速调节机制,D项错误。
10.BC 解析 人体中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经肾随尿排出,A项正确;抗利尿激素增多,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从而使细胞外液增多,患PP会表现出醛固酮缺少所致的渗透压调节异常,即导致对Na+的重吸收减少,增加尿量,使细胞外液减少,B项错误;血钠含量降低,会使肾上腺合成的醛固酮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C项错误;PP患者体内的醛固酮含量正常,但表现出了醛固酮缺少的症状,原因可能是肾小管、集合管对Na+的转运异常,D项正确。
11.BC 解析 ADH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通过体液运输到身体各处,因为只有肾小管、集合管细胞膜上有识别ADH的特异性受体,所以只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A项正确;吃的食物过咸会引起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产生渴感,B项错误;ADH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C项错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是通过细胞膜上的AQP以协助扩散方式实现的,D项正确。
12.答案 (1)① 下丘脑 (2)交感 皮肤中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血管收缩等) (3)约等于 (4)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解析 (1)高等哺乳动物的体温可进行调节,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且在37 ℃左右,故①代表该种动物的体温曲线;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可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平衡维持体温的稳定。(2)血管收缩是交感神经的功能;当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时,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导致效应器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等,以减少散热。(3)该动物可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说明当环境温度为20 ℃时,产热速率约等于散热速率。(4)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可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从而维持体温平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