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规范练49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
(选择题每小题3分)
必备知识基础练
考点一 群落的主要类型
1.(2024·辽宁沈阳三模)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物种丰富,环境优美,是我国旅游胜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中的动物大多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B.热带雨林内位于同一营养级的各种生物生态位高度重叠
C.热带雨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
D.热带雨林比针阔混交林物种丰富,其恢复力稳定性更强
2.(2024·河北衡水模拟)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往往会使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断层,断层对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森林生物群落中,绝大部分开花植物都是风媒花
B.在森林的不同区域,优势物种的更迭速度没有差异
C.森林的断层处能为一些生物提供较适宜的生存环境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多具有树栖、攀缘、快速奔跑的特点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3.(2024·江西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某些植物的种群密度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
4.(2024·浙江卷)在自然界中,群落演替是普遍现象。下列现象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裸岩上出现了地衣
B.草本群落中出现成片灌木
C.灌木群落中长出大量乔木
D.常绿阔叶林中樟树明显长高
5.(2024·黑吉辽卷)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
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
6.(2024·河北衡水模拟)对于移动性沙丘的治理,目前常采用“前挡后拉法”,即在迎风坡前方下部种植灌木和半灌木植物(如沙柳、沙蒿),拉住沙丘,使其不向前移动。在背风坡(落沙坡)前方种植高秆植物(如旱柳、小叶杨),以挡住沙丘前移,再利用风力削平沙丘顶部,使沙丘高度降低,最后在拉平的地段栽种其他种类的乔木、灌木。随着治理时间的延长,沙丘上的植被种类逐渐增多,沙丘全面固定下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沙丘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该群落演替没有经历过草本植物阶段
C.随植被种类增多,该群落对光能的利用增强
D.随植被种类增多,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7.(2024·广西河池三模)择伐,即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定期、重复地采伐成熟的林木和树群。择伐后可形成林窗(即林冠层出现空隙),还可使森林不断实现局部更新,地面始终保持森林覆被,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择伐后,群落的水平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B.森林择伐后林窗内群落的垂直结构可能变复杂
C.择伐后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D.择伐后的森林往往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光能
关键能力提升练
8.(2024·山东济南三模)通过分析当地的环境条件,可对群落未来的优势种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下表是某个由灰桦构成的人工森林在不同年龄时几种潜力物种成为优势种的概率预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种 森林年龄/a
0 50 100 150 200 250
灰桦/% 100 5 1 0 0 0
野生蓝果木/% 0 36 29 23 18 5
红枫/% 0 50 39 30 24 9
山毛榉/% 0 9 31 47 58 86
A.该演替方式具有从结构简单逐渐发展为结构复杂、演替速度慢、趋向于形成新群落的特点
B.该群落可能会依次经历灰桦→野生蓝果木→红枫→山毛榉的优势种变化
C.在该演替过程中,灰桦在该群落中逐渐失去原有的生态位,最终被淘汰
D.在该演替过程中,从第50年开始,红枫种群呈现衰退型变化趋势
9.(2024·湖北模拟)某片发育成熟的森林发生了严重火灾后,研究人员对该地带“空地”上的植被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调查,统计了优势种高度、物种丰富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三组数据,绘制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Ⅰ代表优势种高度,是导致群落中优势种更替的决定因素
B.曲线Ⅱ代表物种丰富度,g时刻群落已基本演替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C.甲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火灾后土壤中的繁殖体可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
D.与de段相比,ef段灌木间的种间竞争加剧,丛生的灌木不利于乔木种子的萌发
10.(9分)(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为寻找适宜干旱地区生态修复的物种,研究者在荒漠区开展生态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应采用的方法是 ,通常采用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其目的是保证取样的 。
(2)调查发现荒漠区分布着红砂建群的植物群落。珍珠柴常与红砂伴生,两者聚集成丛可以降低蒸腾失水。从这一角度分析,它们的种间关系是 。
(3)下图是红砂和珍珠柴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形态结构示意图,从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结构分析,它们适应干旱环境的原因是 。
(4)从红砂与珍珠柴的根系空间分布可以看出,两种植物地下部分对资源占用不同,判断这两种植物的地下部分发生了 分化。
(5)当干旱逐渐加剧时, (填“红砂”或“珍珠柴”)的数量会首先减少,其原因是 。因此,进行荒漠区生态修复时,要根据当地的干旱程度选择适宜的物种,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参考答案
课时规范练49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
必备知识基础练
1.C 解析 草原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干旱地区,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热带雨林中动物多营树栖和攀缘生活,A项错误;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一营养级的各种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食物等条件的最大化,不会使生态位高度重叠,B项错误;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C项正确;热带雨林比针阔混交林物种丰富,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更强,恢复力稳定性弱,D项错误。
2.C 解析 森林生物群落中,大部分开花植物是依赖动物进行传粉或传播种子,A项错误;在森林的断层处和非断层处,优势物种的更迭速度不同,B项错误;在森林的断层处,适合一些阳生草本植物生存,C项正确;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多具有树栖、攀缘的特点,D项错误。
3.D 解析 退耕农田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项正确;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某些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B项正确;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C项正确;题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发生在干旱地区,最终阶段可能是草本阶段,D项错误。
4.D 解析 裸岩上出现了地衣属于初生演替现象,A项不符合题意;草本群落中出现成片灌木属于次生演替过程,即处于优势地位的灌木逐渐把草本植物替代,B项不符合题意;灌木群落中长出大量乔木,为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表现为乔木作为优势种取代灌木,C项不符合题意;常绿阔叶林中樟树明显长高属于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D项符合题意。
5.C 解析 土壤的理化性质会影响植物生长,从而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项错误;群落演替的标志是优势种的变化,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可能会引起森林群落优势种的变化,从而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项错误;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优势种发生了变化,属于群落演替,C项正确;适度砍伐树木有利于森林群落演替,D项错误。
6.D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流动沙丘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正确;依题意,移动性沙丘的治理是在迎风坡前方下部种植灌木和半灌木植物,在背风坡前方种植高秆植物,最后在拉平的地段栽种其他种类的乔木、灌木,因此推断该群落演替没有经历过草本植物阶段,B项正确;依题意,沙丘上的植被种类逐渐增多,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越明显,使群落对光能的利用增强,C项正确;随植被种类增多,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D项错误。
7.A 解析 森林择伐后,出现林窗,群落的水平结构会发生改变,A项错误;森林择伐后林窗内阳光更加充足,群落的垂直结构可能变复杂,B项正确;择伐后还留有大量繁殖体和土壤条件,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C项正确;择伐后的森林,林下植被会更加复杂,往往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光能,D项正确。
关键能力提升练
8.B 解析 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速度较快,A项错误;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群落可能会依次经历灰桦→野生蓝果木→红枫→山毛榉的优势种变化,B项正确;在该演替过程中,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但不一定会被淘汰,C项错误;从第50年开始,红枫成为优势种的概率逐渐减小,但红枫种群的数量不一定减少,因此种群不一定呈现衰退型变化趋势,D项错误。
9.D 解析 由题图分析可知,曲线Ⅰ代表优势种高度,植株越高,竞争阳光的能力越强,故优势种高度是导致群落中优势种更替的决定因素,A项正确;曲线Ⅱ代表物种丰富度,g时刻物种丰富度趋向稳定,说明群落已基本演替到相对稳定的状态,B项正确;火灾后仍有部分甲存活,而多年后其种群密度快速下降,说明甲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火灾后土壤中的繁殖体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C项正确;与de段相比,ef段灌木能使土壤有机质更丰富,且长时间保持湿润状态,有利于乔木种子的萌发,D项错误。
10.答案 (1)样方法 随机性
(2)原始合作
(3)红砂和珍珠柴冠幅直径小,地上部分少,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地下部分根幅直径大,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可加强对水的摄取
(4)生态位
(5)珍珠柴 红砂的根系更发达,吸水能力更强,在竞争水的过程中占优势 协调
解析 (1)样方法主要适用于对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调查,因此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应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其目的是保证取样的随机性。
(2)珍珠柴常与红砂伴生,两者聚集成丛可以降低蒸腾失水,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因此珍珠柴与红砂的种间关系为原始合作。
(3)红砂和珍珠柴冠幅直径小,地上部分少,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地下部分根幅直径大,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可加强对水的摄取,因此适应干旱环境。
(4)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从红砂与珍珠柴的根系空间分布可以看出,两种植物地下部分对资源占用不同,可知两种植物的地下部分发生了生态位分化。
(5)由题图可知,与珍珠柴相比,红砂的根系更发达,吸水能力更强,因此当干旱逐渐加剧时,珍珠柴的数量会首先减少。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进行荒漠区生态修复时,要根据当地的干旱程度选择适宜的物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