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瑾(jǐn) 樯橹(lǔ) 羽扇纶(lún)巾
B.酹(lèi)江月 雄姿(zī) 早生华(huā)发
C.狼狈(bèi) 已而(ér) 何妨吟啸(xiào)
D.芒(mánɡ)鞋 料峭(qiào) 一蓑(shuāi)烟雨
答案:C
解析:分析:该题出错的几个字音都属于音近字的习惯性误读。A.纶:ɡuān;B.华:huá;D.蓑:(su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
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风流 念奴姣 故垒西边 B.遥想 浪涛尽 小乔初嫁
C.萧瑟 人道是 乱石川空 D.周郎 任平生 山头斜照
答案:D
解析:分析:A.、念奴姣应是念奴娇;B、.浪涛尽应是浪淘尽;C. 乱石川空 应是乱石穿空。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要仔细区分它们的字形上的细微区别,并能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3.下列句子中的“国”字,与例句中的“国”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国神游
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妇人暂而免诸国。
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案:A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辨别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例句和A项都当“地方”讲。B.、国家;C.、国都;D、.国家。故选A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辨别能力。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水军) 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一蓑烟雨任平生(沙湖道中雨) 已而遂晴(过一会儿)
D.回首向来萧瑟处(风吹雨落的声音) 故国神游(古战场)
答案:C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在对句意理解的基础上,解释词语的含义。烟雨:江湖上烟波浩渺,雨丝风片的景象。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5.下面对《定风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这首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行吟图”。
D.这首词运用象征手法,含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D
解析:分析:“象征手法”不对。语意双关是这首豪放词应为其主要特色。表面上是写在路途中所遭遇的自然界的雨,实则暗指词人在官场仕途中所遭遇的政治风雨。其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句表现了词人无视官场风波、宠辱皆忘的旷达情怀,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句则是词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愿望的生动体现。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能力。
6.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B.“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C.“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官场厌倦而立志归隐的倾向。
D.这首词即景生情,因自然之景而谈人生哲理,在简朴之中见深意,寻常之处见波澜。
答案:A
解析:分析:做此题是要在整体把握词义的基础上分析作答。词中开头表现了乐观开朗、无所畏惧的精神,但结尾明显透露了归隐的想法,所以A项不妥。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能力。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答案:B
解析:分析:B、错。把“苏轼”去掉。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点评: 此题考察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宋词的流派、代表人物等,要求学生对文学常识准确把握。
8、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词,作者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路安排叙述,词中隐喻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喻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因而晚境或尚平坦有望的社会人生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宠辱偕忘的超然心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自然的风雨联想引申到了人生过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雨之处——向前展望——回首过去——评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要整体理解词意,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题干意思的语句作答。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我欲……人间”五句,写作者幻想飞升,又怕________,随之________自得。这几句显得摇曳多姿,扑朔迷离。(用词中原句填空)结合作者当时的实际,说说为什么作者“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作者写此词时,政治上不得志,欲遗世独立,但仍然盼回朝廷一展抱负,却又担心党派之争难以容身,借“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隐寓其中,显得空灵蕴藉。
解析:分析: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流放在外,政治失意。 “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水调歌头》一词的理解能力。在熟练掌握词意的基础上填空,结合苏轼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作答。
10、阅读“人有……婵娟”五句,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十全十美,自古难求。天下离人能长久地共赏明月,也足慰平生。
解析:分析:“人有悲欢离合……千里共婵娟”。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