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6 09:4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8课拿来主义同步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 )
A.上溯(shuó) 陶冶(yě) 睿智(ruì) 卑鄙(bì)
B.诸多(zhū) 往哲(zhé) 执着(zhé) 奸诈(zhà)
C.浩瀚(hàn) 嗜好(shì) 厌恶(è) 崇高(chòng)
D.熔化(ròng) 补偿(cháng)结缘(yuán) 饱览(lǎn)
答案:D
解析:分析:该题出错的几个字音有的属于音近字的习惯性误读。比如A项,上溯的溯应该读(sù),而不应读(shuó);有的属于多音字的习惯性误读,比如B项,执着的着应该读(zhuò),而不应读(zhé),厌恶的恶应该读(wù),而不应读(è)。罪愆(qiān);D项,盗跖(zh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古董 徘徊不前 仪节 并行不背
B、摩登 发扬国光 大度 默守成规
C、辩白 丧权辱国 辨识 磕头贺喜
D、勃兴 勃然大怒 慰籍 概莫能外
答案:C
解析:分析:A中并行不背是的“背“应为”悖“意思是违背错误的意思。B中墨守成规中的”默“应该是”墨“他指的是墨子其人。D中慰藉中”籍“应该是”藉“在安慰的意思。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难度为中等。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答案:D
解析:分析: “礼尚往来”不能用在夫妻之间,“故弄玄虚“感彩与语境不合,”残羹冷炙“与”剩下的“意思重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意思的辨析和应用能力。难度不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为了建设“活力四川、魅力四川”,使四川人民纷纷行动起来了。
B防止煤矿不出事故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安全工作。
C虽然没有获得冠军,但是,他完全可以说尽力而为无怨无悔。
D这场比赛是宜宾队和内江队争夺冠亚军,肯定十分精彩。
答案:A
解析:分析:A滥用介词缺主语,可去掉“为了”或去掉动词“使”。B滥用副词“不”,多一层否定,意思说反了可去掉“不”。D①不会逻辑,只争冠军②误把可能语气表达为肯定语气,可改“肯定”为“可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病句辨析能力,难度中等。运用结构分析法更便捷。
5.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 )
A.美丽的南海之花——鼓浪屿,假如有十分姿色,三分姿色应该分给这朵朵白帆。
B.片中,婉怡是个托戏、衬戏、接戏的人物,演婉怡的我是排球场上的“二传手”,自己跳起来“扣球”就不对了。
C.五四时代介绍了一个易卜生,名声倒还好,今年介绍了一个肖伯纳,可就糟了,至今还有人肚子发胀。
D.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来。
答案:C
解析:分析:“肚子发胀”借代不舒服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正确辨别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用法,以及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做题时,要根据题干选项中所给句子,判断运用的修辞手法。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④⑤③ C.①②⑤③④ D.①③⑤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句子按逻辑上的态度,方法,意义,条件,重要性迫切性的顺序安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序编排能力,实际上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难度为中等。
7.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缠绵 荧火虫 竖在嘴边 墨守成规 B.福祉 大姆指 金碧辉煌 一见钟情
C.整饬 烟袋杆 莺啼鸟啭 委曲求全 D.嗤笑 黑黝黝 不共带天 成绩斐然
答案:C
解析:分析:A“荧”为“萤”;B“姆”为“拇”;D“带”为“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难度为中等。
8.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课堂上有人大笑,有人微笑,有人莞尔而笑,听杨老师上课真开心。
B.有些同学写作文从来不打草稿,笔一拔就在纸上信口开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凑足800字了事。
C.湖南省在2002年4月7日进行的素描、色彩考试中,一共查出90多名舞弊考生,除了少数是夹带外,其他都是张冠李戴的枪手。
D.这个故事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因为一幅假画就使那情天孽海的爱在转眼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
答案:B
解析:分析:A“莞尔而笑”是微笑的样子,与前面的“微笑”重复。C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这里是有意换人,不是“弄错”或“认错”。D“情天孽海”指由于种种恶因而使人沦溺的境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
B.几几位大师捧着国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发扬国光(捧,表郑重,几张画却郑重的挂过去,显得寒伧可怜)
C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进步了(运用反语,“堕落”的意思)
D据说不久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顺便到欧洲传道。(用“催进”“传道”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力媚态)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中“不知后事如何”,不言自明。表达鲁迅对这种以展览为名,行盗卖文物行径的强烈憎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是阅读理解中必有的能力。难度为中等。
10.“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一句在文中的意义正确的是 ( )
A.介绍得到“大宅子”的几种途径。
B.讽刺做了富翁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
C.强调对于文化遗产的无条件接受。
D.讽刺批判某些人为得到“大宅子”的不择手段。
答案:C
解析:分析:从语境中可以看出,本句的意思是强调对于文化遗产的无条件接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
11、对“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中“捧”字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语境可以看出“捧“在此就是指那些所谓的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词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2、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答案:C
解析:分析:可根据此段前后文内容来判断,它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中语句意义的理解。
13、下列各项内容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宅子—拿来—文化遗产 B.姨太太—遣散—供剥削阶级享乐的腐朽的东西
C.鸦片—毁掉—文化糟粕 D.烟灯烟枪—送博物馆—有害但可作反面教材的事物
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语言环境判定。鸦片—治病—文化遗产中既有益有有害的部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难度不大。
14、对“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鱼翅是贵重食品,来之不易,用来宴大宾未免可惜。
B.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宴大宾,过于招摇,会造成不良影响。
C.不要让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成为少数人摆阔气、装门面的东西。
D.穷青年用鱼翅宴大宾,花费太大,损失太重。
答案:C
解析:分析:从上下文来看,作者在此对象鱼翅类的文化遗产所持的态度应该是充分利用,而不是装点门面。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理解,难度较大。
15、“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一句在文中的意义正确的是 ( )
A.介绍得到“大宅子”的几种途径。 B.讽刺做了富翁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
C.强调对于文化遗产的无条件接受。 D.讽刺批判某些人为得到“大宅子”的不择手段。
答案:C
解析:分析:从上下文来看,句中所说的“骗、抢、继承、换“都是拿来的方式,强调的是对文化遗产应该全面接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
16.文中的“大宅子”指代____________,这里用的是__________论证方法,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化遗产 比喻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解析:分析:依据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大宅子”就是比喻文化遗产,作者以此来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点评:本文考查重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难度较大。
17.“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正确理解是

答案:指出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要自己主动的有选择的去拿,而不是别人送来的。
解析:分析:从上下文来看,作者的观点主是要坚持拿来主义,并且有判断有辨别要主动。作者在此只是把这样的观点形象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语句理解能力。难度较大。
18.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 的关系。
答案:“尼采”“发了疯”,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作者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解析:分析:作者在此用类比的方法把中国的送去主义与尼采的太阳论相比,说明中国如果实行送去主义将会亡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材料作用的分析能力。难度较大。
19.根据课文观点,指出下列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孱头:﹍﹍﹍﹍
昏蛋:﹍﹍﹍
废物:﹍﹍﹍
答案:“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解析:分析:依据语言环境可以得出这几个词在文中的意思。“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
20.根据第八段观点,指出下列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孱头”:比喻___
“昏蛋”:比喻____
“废物”:比喻______
答案: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解析:分析: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比作昏蛋;把懦弱无能害怕继承者比作孱头;把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比喻作废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
21.作者在第一段中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请结合上文,具体阐释“进步”的真正含义。
答案:“进步”一词是反语,是对媚外求荣、欺世惑众行为的强烈讽刺。具体表现为:卖国者采用“送去主义”,送古董、送古画、送人,由“一批”到“几张”到“人”,不仅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而且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
解析:分析:从文中来看,由原来的送古董到送人绝不能说是一种进步,只能说是送的更离谱送的东西更多,“进步“实际就是对送的更多程度更严重的讽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难度较大。
22.“抛来”和“抛给”在实质上有何主要区别?
答案:“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没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企图,不带有强迫性;“抛给”往往带有不良的动机或企图,带有强迫性,本文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阴谋罪行。
解析:分析:在语境中正解这两词,“抛来“指把东西随便地把没有用的东西扔给你,不带一点强迫性;”抛给“就带有主观强制性了,西方的抛给实际上是一种侵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3.鲁迅批评了当时国民政府哪些错误的做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批评当时的民国政府采取盲目的“送去主义”政策从而博得外国的廉价的喝彩的做法。这样写的目的是先驳后立,应出下面自己的正确的观点。
解析:分析:这里首先要对前五段的内容进行概括,这样就可以看出当时政府作法的错误。这篇文章是驳论文,前面指出错误实际就是为了为后面的立打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结构和内容的概括能力。难度较大。
24.开头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文章一开始先否定(反驳)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为下文提出拿来主义(立论)做铺垫。
解析:分析:开头写什么一定会与下文有关,本课开头否定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要是为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理解的能力。
25.文章中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对这段话,(1)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讽刺意味吗 请指出关键词。(2)作者讽刺的对象是什么 (3)这段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案:(1)能。“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2)讽刺了向外国人献媚的奴性。(3)反语、引用。
解析:分析:文中运用“捧“”挂“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送去主义者的讨外人喜欢的媚态。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7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