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2.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6 09:5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
答案:A
解析:分析:A与例句中的意义都只是的意思。B的意思是白白的,C的意思是….的人,D的意思是步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答案:D
解析:分析:1、3、4句的所以是…..的原因,2 句中的所以是…..方法,5、6两句的所以是用来做…..的方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较大。
3、下列加点的字在该句中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舍(shě安置住宿)相如广成传舍(shè馆舍) ②臣愿奉(fénɡ带着)璧往使 ③秦王竟(jìnɡ完毕)酒 ④可予不(fǒu同“否”) ⑤吾羞,不忍为(wéi在,介词)之下 ⑥瑕疵(xiá cī) ⑦佯(yánɡ假装)为 ⑧汤镬(huò大锅) ⑨琴瑟(sè) ⑩刎颈(wěn jìnɡ)
A.①②④⑦⑧ B.③⑤⑧⑨⑩ C.④⑥⑦⑧⑨ D.②③⑤⑥⑩
答案:C
解析:分析:利用排除法知道,其中的2句的奉应该是通假字读pěng,5句为读wèi.
点评:本点考查学生的字形字音字义 的辨析能力,难度较大。
4、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 )
A.大王亦幸赦臣 君幸于赵王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秦贪负其强 宁许以负秦曲 决负约不偿城 肉袒负荆
C.赵立奉璧来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大石侧立千尺
D.私握臣手 从道旁私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答案:D
解析:分析:A中前一句的幸是幸亏,第二句的幸是宠幸,B前一句的负是依赖凭借,第二句负是使….承担,C前两句的立都是立刻的意思,第三句的立是竖立的意思。D项中的私都暗暗地,私下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难度较大。
5、下列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大王必欲急臣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 ④乃使其从者衣褐 ⑤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 ⑥卒廷见相如 ⑦毕礼而归之 ⑧于是相如前进缶 ⑨且庸人尚羞之 ⑩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A.①②⑦/③⑤⑩/④⑥⑧/⑨ 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⑩/⑨
C.①②⑨/④⑧⑩/③⑤⑥/⑦ D.①/②⑦⑨/③④⑥/⑤⑧⑩
答案:B
解析:分析:1、2、7、11均是动词使动用法,3、4是名词作动词,5、6、8、10是名词作状语,9是动词的意动用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难度较大。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形容枯槁 B.简练以为揣摩 C.山东之国 D.嫂蛇行匍匐
答案:D
解析:分析:A形容古义是形体容貌,含义是描述的意思,B简练古义是选择训练今义是简洁精练的意思,C山东古义是崤山以东,今义是山东省,D项和现在的意思都是爬行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较难。
7、下面对第3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秦欲以城易赵璧。
B.暗示故事的矛盾是:赵"予"璧与"勿予"璧。
C.说明"报秦者"肩负重任,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
D.这里的"计未定",指的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不对整个自然段的分析,计未定也不是指“求人可使报秦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8、写蔺相如完璧归赵,情节一波三折,表现他大智大勇。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奉璧"于秦王,见"秦王无意偿赵城",设计夺回玉璧。
B.蔺相如复得璧之后,"怒发上冲冠",数落秦王失信,并誓死与玉璧共存亡。
C.蔺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设计完璧归赵。
D.蔺相如私下完璧归赵,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请就汤镬"。
答案:D
解析:分析:本段重点说的是廉颇大智大勇,并非自知有罪而欲就汤镬。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9、"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完整。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的活动,既详写相如,又兼顾廉颇。
C.指出蔺相如在外交上取得胜利的外在原因。
D.交待秦国不敢马上报复赵国的原因。
答案:A
解析:分析:此句只在说明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活动的胜利是在以廉颇正确的军事布置基础上的,暗示着赵国的安全全在于廉颇蔺相如二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10、文中写蔺相如与舍人的矛盾冲突,其作用是
A.借舍人之口写廉颇与蔺相如"争列"。 B.借舍人之口表现舍人的愚昧无知。
C.借舍人之口反衬蔺相如胸怀的宽大。 D.借舍人之口衬托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答案:C
解析:分析:舍人与蔺相如的矛盾旨在显示蔺相如的胸怀宽大。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1、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舍相如广成传舍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答案:B
解析:分析:ACD都名词作动词,B是名词作状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题的掌握情况,难度较大。
12、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完璧归赵 B.宁许以负秦曲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毕礼而归之
答案:C
解析: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很复杂,本题中所涉及的活用现象主要是词语的使动用法。A项中的“完”原意是形容词“完好”,这里是使动用法,的意思是“使……完好”;B项的“负”愿意是动词背负,这里它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背负”;D项中的“归”,愿意是“归还,回去”,这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归还,回去”。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3、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⑥明年复攻赵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③④ B.④⑧ C.⑥⑧ D.③⑥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的要求是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除了第④、第⑻句中的”负约“和”请罪“不是古今异义之外,①②③⑤⑹⑺中的”左右“、”指示“、”辞谢“、”约束“、”明年“、和“亲戚”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分别是“侍卫,侍从”、用手指给……看“、”谢罪“、”遵守约定“、”第二年“、”亲:内亲,指家人;戚:外亲,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因此,答案是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掌握情况。
14、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⑤以空言求璧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⑧以绝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答案:B
解析:分析:以下九句中以的用法分别是:①:介词、凭借,②:介词,用、拿,③:表目的,来,④:表目的,来⑤:介词,用、把,⑥:介词,表原因,⑦:表目的,来,⑧:表目的,来,⑨:介词,表原因。因此,答案是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重要虚词“以”的用法的掌握。想做正确这类题,一定要注意,经常把学过的包含“以”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多解释,多积累。
15、“臣愿奉璧往使”的通假字是 通 解释
答案: 奉 通 捧 解释 双手捧着
解析:分析:通假字的类型很多,本题的通假属于同音字的通假,奉是该句的通假字,它通的是捧,意思是双手捧着。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16、拜送书于庭_﹍ 通__ ,解释:__
答案: 庭 通 廷 ,意思是 朝廷
解析:分析:通假字的类型很多,本题的通假属于同音字的通假,庭是该句的通假字,它通的是廷,意思是朝廷。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17、召有司案图_ 通_ ,解释:_
答案:案通按意思是审察,察看
解析:分析:通假字的类型很多,本题的通假属于同音字的通假,案是该句的通假字,它通的是按,意思是双手审察,察看。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1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通 ,解释
答案:缪通穆,秦缪公意思就是秦穆公
解析:分析:通假字的类型很多,本题的通假属于同音字的通假,缪是该句的通假字,它通的是穆,秦缪公意思就是秦穆公。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1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_ 通_ ,解释:_
答案:孰通熟,意思是仔细
解析:分析:通假字的类型很多,本题的通假属于同音字的通假,孰是该句的通假字,它通的是熟,意思是双手认真,仔细。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0、翻译: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答案:您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
解析:分析:做文言语句的翻译,一定要注意在对重点字词,重要文言现象翻译正确的情况下,把句子组织通顺,没有语病就行,本句的正确翻译是您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意思就是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有文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增、删、换、改等等方法。
十、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节选自《淮阴侯列传》)
请结合原文,用现代汉语回答问题。
21.你认为韩信不能被推选作官吏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家里贫穷,品行又不好。
解析:分析:根据第一段中“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这句话,可得知韩信不能做官是因为“贫,无行”,意思是家里贫穷,品行又不好。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2.韩信为什么常常依靠别人生活?
答案:没有官做,又不会做买卖谋生
解析:分析:韩信之所以会常常依靠别人生活,是因为在他做老百姓时,没有官做,又不会做买卖谋生。这点信息,可以在文段中的“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找到答案。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3.亭长之妻对韩信是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气走了他?
答案:讨厌他;早晨不到起床时间就烧好饭,端到床上吃掉,到了吃饭时间不给韩信准备饭。
解析:分析:根据第一段中“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这句话,可得知亭长妻子对待韩信的态度是厌恶;结果用“早晨不到起床时间就烧好饭,端到床上吃掉,到了吃饭时间不给韩信准备饭”的方法,让韩信感觉出人家对自己的反感,最后自己生气的离开。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4.指出黑体词的含义,有活用现象也请指出。
(1)饭信( ) (2)自食( )
(3)众辱之曰( ) (4)若虽长大( )
(5)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 )( )
(6)食时,不为具食( )( )
(7)怒,竟绝去( )竟漂数十日( )
答案:(1)使……吃饭 名词的使动用法 (2)给……吃
(3)当众 名词做状语 (4)你
(5)多次;几 (6)吃(饭);食物
(7)终于;完毕
解析:分析:首先找出这些词语,辨别它们的类型,再根据所在的语言环境做出正确的解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25.翻译“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漂母)看见韩信饥饿,一连十几天分饭给韩信吃,直到漂洗完毕为止。
解析:分析:做文言语句的翻译,一定要注意在对重点字词,重要文言现象翻译正确的情况下,把句子组织通顺,没有语病就行,本句的正确翻译是您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意思就是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有文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增、删、换、改等等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6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