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2课苏武传同步练习题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体______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___________”为“志”,取消“世家”并入“____________”,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____________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答案:纪传 断代 书 列传 班固
解析:分析 :《汉书》是我国文学史上二十四史之一,它是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记述史事历时229年,《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课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记忆所涉及的文学常识的相关信息。
2、选出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
A.前后十余辈(批)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行辈)
C.因厚赂单于(贿赂) D.召苏武受辞(供词)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应为“赠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何以女为见?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单于召会武官属。 D.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解析:
答案:C
解析:分析 :A项,“女”通“汝”;B项,“畔”通“叛”;D项,“县”通“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别和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通假字。
4、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于是眼泪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
B.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一道去见汉使。)
C.来时,太夫人已不幸。(我率兵离开长安时,你母亲已去世。)
D.勿复有云。(不再有什么云了。)
答案: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翻译中重要实词的把握能力,是要求学生仔细分辨句子中重要实虚词的意思以及文言现象的正确翻译。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答案:D
解析:分析 :D项,阴:暗地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 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 D.欲因此时降武
答案:A
解析:分析:例句和A项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中为名词作状语,C项中为意动用法,D项中为使动用法。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答案:B
解析:分析 :根据文意,虞常不是射杀卫律,而是单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与旃毛并咽之 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与武决去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答案:D
解析:分析 :A项,“旃”同“毡”,毛织的毡毯;B项,“去”同“弆”,收藏;C项,“决”同“诀”,辞别。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屈节辱命 B.单于愈益欲降之
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单于壮其节
答案:D
解析:分析 :D项,“壮”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美,钦佩。A、B、C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受屈,使……受辱,使……投降,使……回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D.皆为陛下所成就
解析 B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①事业上的成绩,②完成(多指事业)。
答案 A
答案:A
解析:分析 :B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①事业上的成绩,②完成(多指事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1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 答案 D
答案:D
解析:分析 :D项,连词,即使。A项,介词,凭/介词,把;B项,副词,于是/副词,才;C项,凑足音节,助词,不译/代词,代指“他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1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请毕今日之马雚,效死于前 B.何以复国
C.信义安所见乎吗 D.子卿尚复谁为乎
答案:纪传 断代 书 列传 班固
解析:分析 :A项,为状语后置句,B、C、D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访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解析:答案 A
答案:A
解析:分析 :阴:暗地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D
解析:分析 : ①中的“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②中的“会”由“会合”引申为会同、一起的意思。③中的“生”是活着的意思,作状语。④中的“生”也是活着的意思,但它是动词,作谓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答案:B
解析:分析 :虞常想杀卫律,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牟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再则,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能叫做“行动”。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16、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 )
A.乃谴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D.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答案:A
解析:分析:项是定语后置;其它三项都是宾语前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7、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于是眼泪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
B.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一道去见汉使。)
C.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我率兵离开长安时,你母亲已去世。)
D.勿复有云。 (不再有什么云了。)
答案:D
解析:分析 :D项中的“云”是说话的意思,而不是云彩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8、翻译: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答案: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侮辱以后才死,更对不起国家。
解析:分析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意思就是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有文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增、删、换、改等等方法。答案是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侮辱以后才死,更对不起国家。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19、翻译: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答案: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解析:分析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意思就是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有文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增、删、换、改等等方法。答案是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初,霍氏①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②,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曲突徙薪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疋③,后以为郎。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奢则不逊 逊:谦逊
B.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右:右边
C乡使听客之言 乡:从前,过去
D.害之者多矣 害:忌妒
解析
答案:B
解析:分析:右:不是“右边”,而是“上”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均为代词,指人。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C项,介词,由于;介词,在。D项,介词,按照;介词,因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2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见犯乃死,重负国。
A.侮上者,逆道也。 B.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C.而告霍氏者皆封。 D.上乃赐福帛十疋,后以为郎。
解析 C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项,为判断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省略句,“以为”中间省略“之”。
答案:C
解析:分析 :C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项,为判断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省略句,“以为”中间省略“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2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霍氏掌权已久,奢侈不谦逊,茂陵徐生认为霍氏是背天道而行,会招致祸患,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B.文章借应重视建议曲突徙薪者的故事为喻,来劝谏皇上,应当奖赏茂陵对霍氏祸患有先见之明的徐生。皇上纳谏,奖赏了茂陵人徐生。
C.大将军霍光以骖乘的身份跟从刚即位的宣帝时,霍光像背上长了芒刺一样害怕皇上。
D.徐福曾上书皇上说,霍氏一家权势太大,皇上您如果想厚待他们,也应当适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
答案:C
解析:分析 :C项,“霍光像背上长了芒刺一样害怕皇上”有误。“上内严惮之”是说皇上害怕霍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4、翻译: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答案:您的烟囱应改为弯曲的,并把柴火移走,否则将有火患。
解析:分析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意思就是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有文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增、删、换、改等等方法。因此,应该这样翻译该句:您的烟囱应改为弯曲的,并把柴火移走,否则将有火患。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5、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
答案: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做了骖乘,皇上才能从容地舒展身体,感觉身边很安全。
解析:分析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意思就是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有文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增、删、换、改等等方法。因此,应该这样翻译该句: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做了骖乘,皇上才能从容地舒展身体,感觉身边很安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