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中2027届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C D D C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A B B B C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C C B B A C A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C C B D
二、非选择题
36.(1)变化:商品的种类、流通量、规模大为增强;商品的全球流通加快;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物种交换与植物大交流频繁。(每点2分)
(2)影响:美洲特产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高产作物进入中国,促进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白银大量流入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西方殖民扩张导致中国开始闭关自守,错过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近代科学、近代思想,构成了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每点2分)
37.示例:
论题: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在相互交融中不断发展。(2分)
阐述: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文明发展呈现出多元文化格局。如富饶的尼罗河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一统的古埃及文明,并逐步形成了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体系;而多山少平原的巴尔干半岛则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并推动了古希腊海洋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发展,各文明逐渐打破隔离,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非的各文明区域逐渐联系起来,虽然这一过程伴随着暴力冲突,但经济文化上的和平交流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和纺织、凿井等技术随着商业交流传到了中亚、西亚,继而传播至欧洲,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发展,汉朝与罗马帝国的联系也日益密切。(8分)
总之,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我们应该坚守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原则,在和平交流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玉溪一中2027届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着重强调(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农业在文明产生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观察下列文明产生过程示意图,由此可知,文明的产生( )
A.发端于畜牧业与农业分工 B.止步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C.战争是文明发展的推进器 D.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3.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只有农业才能为文明提供物质保障
4.汉谟拉比在位的第33年挖掘了长度150公里的水渠,为尼普尔、埃瑞都等六个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恢复了已四散飘零的苏美尔和阿卡德,击败了马瑞和马勒吉温的军队,使马瑞、舒巴尔图各城市友好地居于其权威统治之下。这( )
A. 推动了君主专制的建立 B.标志着两河流域走向统一
C.反映了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推动了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5.下表是学者们分析“古埃及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时的相关观点。由此可知( )
观点 学者
埃及及其宝物都是西方的祖传遗产 商博良
埃及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中心 G·艾里奥特·史密斯
古埃及文明在形成、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内生和杂糅的特点 金寿福
A.历史研究需要正确的价值判断 B.历史史实需要多角度考查
C.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无法探究 D.历史解释受学者立场影响
6.阅读下表:“古印度的旃陀罗与尼沙陀”。这主要表明古代印度( )
类别 所属种姓 来源 限制性规定
尼沙陀 吠舍 男婆罗门与吠舍女子所生的后代 只能从事捕鱼业,住在圣树旁、焚尸场边或山上
旃陀罗 贱民且是“人中最低贱者” 男首陀罗与婆罗门女子所生子女 必须身着裹尸布,搬运尸体或作为刽子手
A.职业依据父系世袭 B.社会阶级矛盾较尖锐
C.通婚必须在种姓内 D.存在性别和种姓歧视
7.下图为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据此可知古希腊人( )
A.把被征服地区变成直属殖民地 B.把地中海变成了希腊世界的内海
C.建立起众多独立于母国的城邦 D.对被征服地区的地方实施行省制
8.古希腊处于巴尔于半岛的最南端,三面环海,适宜种植林果等经济作物,希腊人经常用他们的瓜果、橄榄油和其他一些手工艺品来换取埃及的粮食,这使得古希腊文明具有其他农耕文明所不具有的商业特质。这说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形态 B.非欧大陆存在经济互补
C.希腊半岛不适合农业生产 D.海洋文明最具扩展潜力
9.世界多个民族均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但细节却不尽相同。古埃及是水神发怒,被神选中之人幸存;古巴比伦是诸神以洪水消灭人类,水神通知建造大船;古希伯来人是诺亚方舟;古中国是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这反映出古代文明( )
A.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B.兼具多样性与统一性
C.水是文明的共同源头 D.跨区域往来交流频繁
10.波斯帝国兴建了道路里程长、覆盖地域广的御道,并完善了邮驿体系。通过御道和邮驿体系,国王能较为及时地了解并干预地方事务;快速的集结帝国各地的兵力;汇聚整个帝国的税收盈余和礼物贡品,掌握赖以生存的核心物资。这说明波斯帝国的御道和邮驿体系( )
A.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 B.扩大了帝国统治疆域
C.推动了文明交流融合 D.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11.亚历山大先后迎娶中亚贵族女子和大流士三世的长女作为妻子;依靠希腊——马其顿人和被占领地区的当地人管理地方行省的军事、财政、民政;在埃及拜谒当地的太阳神神庙,为巴比伦重建损毁的马都克神庙。这些措施( )
A.推动希腊民主政治传播 B.维护了社会的长久稳定
C.为国家的分裂埋下隐患 D.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12.古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婚姻法》规定:禁止独身者接受遗产和遗赠;那些有遗产可继承的育龄期公民须在百日内成婚;将婚后无子的夫妻可继承的遗产份额减半;无子女夫妇只能继承彼此财产的1/10。这些规定旨在( )
A.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B.保护妇女儿童权益
C.促进公民人口增长 D.防止财富过度集中
13.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均是由远离文明核心区的边陲小国所建,他们基本上两三代就完成了开疆拓土之任。帝国试图用行政手段约束各群体,但并没有将其真正捏合在一起,各群体原先的制度习俗仍旧起着重要作用,最终难以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这反映出早期帝国( )
A.国家治理存在缺陷 B.最终结局基本相同
C.对外扩张激化矛盾 D.制度建设趋于一致
14.右图呈现了部分字母文字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推断( )
A.西亚与欧洲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B.腓尼基字母演化出了阿拉马字母
C.军事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文化交往
D.西亚地区是欧亚两大洲的文化源头
15.4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缓慢渗透已演变为疾风骤雨式的大迁徙。日耳曼人从帝国边境线全线入侵,并在西罗马帝国旧土上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的国家。这一现象( )
A.源于罗马文化的衰落 B.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C.改变了欧洲的人口结构 D.推动了亚欧文化的联系
16.中古西欧初期,战乱不休,国王和贵族往往蓄养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这些武装扈从被授予土地,授予土地者为封君,接受土地者成为封臣。封君要保护封臣,封臣则以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形式效忠封君。这表明封君封臣制度旨在( )
A.形成政治联盟 B.维系统治秩序 C.增强作战力量 D.建立契约关系
17.下图是中世纪西欧盛行的封建庄园,下面关于封建庄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庄园法庭维护农奴利益 B.农业与畜牧业结合
C.领主控制农奴精神生活 D.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18.1305年法王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征收捐税而得罪教皇。教皇普尼法斯八世开除了法王教籍,后被法王囚禁。同年,选出的教皇克力门五世移居靠近法国边界的阿维农城,连续七任教皇都驻在此城,共驻了70年。这一事件说明当时( )
A.教权完全服从王权 B.宗教改革强化王权
C.王权力量逐步增强 D.法国成为政治中心
19.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这说明( )
A.欧洲中世纪地图仅用于宗教宣传 B.基督教神权思想居于社会统治地位
C.欧洲中心论思想有悠久历史传统 D.天主教会无视美洲新大陆的重要性
20.据史书记载,从10世纪开始,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的许多地方,给西欧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 )
A.西欧教会势力的衰落 B.封建王权势力的强大
C.城市建筑技术的突破 D.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1.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下列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王权加强和教权不断衰落 B.自给自足庄园经济的繁荣
C.市民阶层和自治城市兴起 D.禁欲苦行宗教伦理的盛行
22.某经济学家指出:“(古代)亚洲商品在欧洲的想象中拥有特殊的魅力,异域商品和奢侈品长期以来和感觉的东方来源联系在一起,它们的意义深入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之中。”这种社会文化现象( )
A.有利于亚欧的经济联系 B.受到了物种交换的影响
C.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 D.反映了贵重金属的流入
23.下图所示为古代某帝国全盛时期的疆域。该帝国( )
A.是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B.广泛传播希腊文化
C.构建了系统完整的罗马法体系 D.威胁了东西方贸易
24.13世纪蒙古统治以来,记述俄罗斯民族发展历程的编年史不断涌现,歌颂英雄人物事迹的“壮士歌”成为了俄罗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这有利于俄罗斯( )
A.文化获得繁荣 B.吸收东方文化 C.增强民族意识 D.建立国家教会
25.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其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宣扬多神信仰以巩固统治 B.制度建设具有政教合一特征
C.政治与宗教信仰极不协调 D.君主权力集中引起人民不满
26.巴格达建都后,一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和国际政治中心。那里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该材料印证了( )
A.阿拉伯商品价廉物美且种类繁多 B.巴格达有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作用
C.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D.阿拉伯人垄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27.下为古代世界四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疆域示意图。其中属于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是( )
28.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一状况造成了( )
A.德里苏丹国统一了整个印度 B.婆罗门教最终走向瓦解
C.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 D.印度教逐渐为主要宗教
29.7世纪时,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随着庄园经济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12世纪末幕府政治形成,中央集权制名存实亡。这主要反映出,该时期的日本( )
A.中央集权体制缺乏稳定性 B.贵族势力始终威胁皇权
C.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 D.幕府政治违背历史潮流
30.公元722年,新罗圣德王宣布实行丁田制,即国家把一定面积的土地授予15岁以上的男丁,其中口分田只限终身占有,不得买卖、转让,永业田可以传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提供租(田租)、庸(徭役)、调(贡物)。这些举措( )
A.体现了文明的交流互鉴 B.废除了贵族身份和经济特权
C.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程度 D.瓦解了传统经济制度的根基
31.下表所示为古代非洲各地区发展的基础情况。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西非 东非 南非
人口因素 班图人最早在此发展,人口众多、开发早 人口较少,开发较晚 人口较少,开发较晚
地理环境 多处大河流域,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以高原为主,印度洋西岸(海上丝绸之路附近) 赞比西河流域,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受外来文明影响 较容易 较容易 较难
发展结果 大帝国 沿海城市国家 较原始的君主专制国家
A.班图人的迁徙导致非洲发展迥异 B.地理环境对非洲文明发展产生影响
C.外来文明导致西非出现了大帝国 D.东非地区经济领先于非洲其他地区
32.南宋时,经办海外贸易和航运的一个官员赵汝适在《诸蕃志》中描写桑给巴尔:“缠青番布,蹑红皮鞋,日食饭面、烧饼、羊肉。……产象牙、生金、龙涎、黄檀香。”明朝以后,海运日益发展,中国和桑给巴尔两国人民接触更加密切。据此可知,桑给巴尔( )
A.农业经济繁荣 B.手工业发达 C.对外贸易发达 D.鼓励文化交流
33.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美洲文明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例如其宗教信仰极度混乱,且印第安人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这从侧面反映出美洲( )
A.文明包容色彩明显 B.内部统治极其紊乱
C.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D.宗教文化非常发达
34.玛雅雕塑是玛雅文明的记忆。下面创作于约公元800—1000年的雕塑中,一名妇女正在准备做玉米饼,她背上背着一个孩子,前面还有一个孩子。该雕塑可以用来印证( )
A.玛雅人种植和外传了玉米
玛雅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
玛雅雕塑艺术领先于世界
D.玛雅的经济结构相对合理
35.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指出:“正当中国船队在印度洋上进行探察之时,欧洲航海家也正准备进入大西洋和印度洋。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的是……他们的探险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其中欧洲航海家的动机是( )
A.进行友好交流和扩大海外贸易 B.传播人文主义思想和先进的社会制度
C.推广资本主义制度和殖民扩张 D.对黄金白银的渴求和传播宗教的热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30分)
3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其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却大部分运往欧洲销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了欧洲的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因此流向了世界各地,如马铃薯、西红柿、番茄、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和亚洲人获得了新的食物(包括玉米、土豆等)。……16世纪中叶,美洲开采出的白银通过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贸易横跨太平洋直接运往中国。以白银为财源,欧洲得以在亚洲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埃德蒙·柏克三世等《世界史:大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0分)
3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世界上各具特色的不同文明相互交织、交相辉映,形成色彩斑斓的人类文明画卷。虽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出现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但多样性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互鉴始终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人类文明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异质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互学互鉴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张凤莲《在深化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