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9 18:4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授课教师
课程 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1.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 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 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庄子》, 内容平实简短。濠梁之辩是哲学上一大命题,但教参也说,不 要求学生做过分的理解。那么这节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体会庄子的巧辩机 智自然是一重点,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惠子的严密逻辑。在论辩中,其实惠子的逻辑 才是经得起推敲的,两人的观点不同恰恰是因为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在 教学中,可以通过庄子和惠子谁胜谁负的辩论,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此为其一。其二,这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 经典的了解。部编版新教材要求构建“三位一体 ”的阅读体系,《课程标准》强调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 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因此笔者在备课时把本课的第 二个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拓展《庄子》中其他有趣的寓言故事,既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理解蕴含庄子的自由追求和诗意人生,也可以调动学生阅读《庄子》的兴趣,以 期达到“1+X ”的群文阅读效果。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但《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这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 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 握。而本文的论辩风格巧妙幽默,富有生活趣味,所以本节课选择让学生体会庄子 论辩的机智,同时也通过课外拓展的形式了解庄子物我相融的思想。
教学 目标 1.欣赏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艺术。 2.体味“鱼之乐 ”中蕴含的庄子自由追求和诗意人生
教学 重点 欣赏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艺术。
教学 难点 体味“鱼之乐 ”中蕴含的庄子自由追求和诗意人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在《北冥有鱼》 中,我们感受到了庄子丰富的想像和奇特的夸张, 以及对 自由的无限向往,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聆听庄子与惠子的一场千古之辩, 体会庄子的诗意人生。
讲授新课 一、读濠梁千古之辩。 1 、师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 、文章内容比较简单,这里我们稍作梳理,请同学们注意红色字词的解释 疏通文意 整场辩论从庄子一句不经意的感叹开始——— 庄子认为“鲦鱼出游从 容,是鱼之乐 ”,这句话被惠子抓住不放,惠子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这样的质问原本很难回答,但庄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样 的反问摆脱被动,暂时化解“危机 ”。惠子又以退为进,承认“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 ”,进而又强调“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把庄子 逼到了更为尴尬的境地。庄子只好偷换概念,在一个“安 ”字上做文章。“安 ”, 既有“怎样 ” “如何 ”的意思,也有“哪里 ”的意思。惠子的本意是问庄 子如何知道“鱼之乐 ”,却被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 ”,于是庄子答 以“我知之濠上也 ”,论辩至此戛然而止。由此,我们也可以读出庄子的机 智、幽默。 二、论庄惠胜负之分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从逻辑上来说,惠子是胜者。原本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 受到鱼的喜怒哀乐。 但从故事本身上来看,庄子处于上风,他通过偷换概念,从“安 ”字上动 手脚,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让惠子无从辩驳。 二人其实没有是非输赢之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与他们两人的思 想主张有关 我们且来看看这一则材料 补充资料一: 庄子,名周,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平民哲学家。他追求自由自在的隐居生 活,主张“无为而治 ”。
惠子,名施,政治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名家 ”的代表人物。名家是以 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主要以逻辑原理来 分析事物两人隶属于不同学派,其思想主张及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不 信,我们也可以来看看他们的另一场论辩——关于大树有用无用之辩 补充资料二:大树有用无用之辩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叫它‘樗 ’(chū) 。它的树干疙里疙瘩, 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 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庄子说 :“你有这么大一棵 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不生长的地方,栽 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 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 ( 你 所说的 ) 什么用场,可是哪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面对同一棵大树,惠子是从树的实用性来评价,认为大树无用,因为它不 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而庄子却认为树 是有用的,因为把它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我们可以悠然自得地徘徊 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以上两则材料充分体现出庄子和惠子在认知事物角度上的区别:庄子是道 家,超然物外,对事物总抱着欣赏的态度,更像艺术家,追求审美的享受; 惠子是名家,求真知,重分析,重功用,更像逻辑家,对于事物更多的是 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理解。他们一个是从审美的角度,一个是从逻辑的角度, 二者角度不同,自然得出不同的结论,也自然难定胜负。在这两场辩论中, 我们既看到了惠子求真求实的理性逻辑,也感受到了庄子超然物外的感性 审美。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 得到怡情益智的享受。同时,这也启示我们:学会多角度看待事物,我们 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就如苏轼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 ”。 三、悟庄子诗意人生 (一)那么,庄子为什么坚持说他知道“鱼之乐 ”呢? 以下两则材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1)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 ——清 宣颖(清代研究《南 华经》的学者) (2)一个歌咏自然的人,用自己的心感悟自然,看见了一支花,觉得花能 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 ——美学大师宗白华 从以上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推断,庄子之所以认为鱼很快乐,其实是他 自己内心愉悦的折射,这和庄子超然的思想境界有关,因为庄子心境旷达, 就如文中所说的“从容 ”一般,他内心从容洒脱, 自由快乐,所以觉得鱼 也是这样从容快乐。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事物上,使事物也染上人的情感,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移情。这种移情的现象在后世也多有体现,比如: 柳宗元: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被小石潭的美景感染, 内心欢乐,所以在他眼中,水中鱼儿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乎是在与游 人一同欢乐)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代诗人杜甫在感伤国破家亡之时,发 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感叹)
作者把感情投射在物象上,正如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是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而这种境界恰恰与庄子的“万物合一 ”思想完 美契合。 (二)庄子“万物与我合一 ”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齐物论》) ,和万物 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 《庄周梦蝶》这则故事就很好地体现了庄子物我合一的思想。 补充资料二:《庄周梦蝶》 ——《庄子 ·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 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解析: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 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 实在难以分辨。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在庄子看来,人与万物是相通的,万事万物最后都是要合而为一的。世界 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人的朋友,这种与万物相融相印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诗 意的情怀。所谓山水云鸟之乐,并非存在于山水云鸟本身,而在人的心态。 所以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常带着观赏的态度,因此他快乐,也就觉得 鱼是快乐的。 在庄子的眼中,天地自然是一个伟大的作品,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是要感 受它,融合它。所以他自己也一向是追求自由自在,主张回归天地自然的。 在《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就是庄子对自由的追求。 补充资料三:《曳尾涂中》 ——《庄子 ·秋水》节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 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 二大夫曰:“宁 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见他(先申明自己想请他做官的意 思),(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托付给您啊!” 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已经三千年 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龟,宁愿死去留 下骨头享受尊贵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 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就是这样的超然洒脱,他宁愿做那只在烂泥里摇尾巴的神龟,他追求 的是 悠游于天地之间的自由自在,用一种审美的艺术的心态,感悟天地的 大美。所以他所强调的“鱼之乐 ”,也就是他的“余 ”(自己的) 之乐。 四、结语: 聪明的庄子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人与物的界限,他是用心在感受 这个世界,因此他的人生是自由的,诗意的。人生处处是风景,生活处处 皆诗意。若我们都能像庄子一般,用观赏的态度审视万物,用心捕捉生活
中的诗意,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意趣,多一些幸福。
课堂小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 ” 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 为一 ”的思想。
作业布置 1.课后搜集与庄子有关的寓言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与追求 2.预习《虽有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