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机构臃肿
答案:D
解析:
分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并由此引起“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困难。
2.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诗中的“输与官家事夷狄”,表明作者对北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纳贡求和的强烈不满,故④正确;“汝生不及贞观中”表明了作者对唐代治世的向往,故③正确。诗中不能体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故排除②;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冗费的不满,未提及冗兵冗官,故排除①。正确答案为D。
3.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搜刮百姓筹集战争经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理解材料是关键。“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体现了统治者为了便于筹集军费而不抑兼并。
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范仲淹庆历新政的认识。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核心。
5.北宋初的改革措施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
B.改革中要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宋初的改革分化事权给北宋带来了三冗二积的弊端,从反面可以借鉴的是要精兵简政。
6.王安石被称为“拗相公”的主要依据是( )
A.他在青少年时代学以致用,立志为时代和社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B.他在地方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C.他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百折不挠
D.他屡次进谏,终被起用为宰相
答案:C
解析:
分析:王安石被称作“拗相公”是说他执着、坚定,“三不足”精神正是其写照。
7.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③将兵法是强兵的改革措施,与题干中的理财不吻合,①②④符合题意。
8.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宄固宜少。”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减少政府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单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奸宄”指坏人,由内而起叫奸,由外而起叫宄。由“民不散”则“奸宄固宜少”可知实行保甲法的目的在于平息农民的反抗,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因此答案为B。
9.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均输法 B.募役法
C.青苗法 D.市易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认识。从材料中的“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可知这是政府推行市易法的结果。
10.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分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试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本题选B项。
11.右图为王安石纪念馆(江西抚州),他曾经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他所说的变法措施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关键信息“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
12.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作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生产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13.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 )
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王安石的理财理念是通过国家采取措施,将官僚地主的一部分收入转到国家手中,减轻农民的负担,从而缓和阶级矛盾,最终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14.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以下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都注重破格使用人才
B.都重视农业生产
C.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都改变了旧的土地制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改变了旧的土地所有制,而王安石变法仅仅是重新丈量土地,核实土地状况以利于政府征收赋税。
15.王安石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主要措施有( )
①废除明经诸科 ②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 ③进士科专考经义和实务策 ④设立明法科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中科举教育改革的内容,根据所学可知①③④正确.
16.“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隐患是( )
A.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B.推行新法操之过急,策略不当
C.宋仁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D.大地主大官僚势力强大,激烈反对
答案: 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辨析问题的能力。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颁布的措施多,时间仓促,B项正确。
17.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C.用人不当
D.变法法令违背经济规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B、C两项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A项正确;D项叙述错误。
18.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
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
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
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答案:A
解析:
分析: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
19.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对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再与选项所示的改革进行联系。王安石变法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对前代成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大大限制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特权。
20.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中强兵措施的认识。王安石改更戍法为将兵法,达到了“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
材料二 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
材料三 如图为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当时宋朝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材料一、二、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恩荫制。改革选官制和科举考试的必要性。
(2)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是如何进行改革的?王安石还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内容有哪些?
答案: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做官;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还设置医学、律学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3)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北宋中期变法有何影响?
答案:为王安石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解析:
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宋代选官制度的一些弊端,根据“恩泽子弟”可判断为恩荫制,材料二、三则强调了士人对科举制的迷恋;第(2)问可根据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3)问强调了科举教育改革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命陛下(宋神宗)为神明主,驱天下士民使守封疆,卫社稷,士民以死徇陛下不敢辞者,何也?以陛下能为之主,以政令均有无,使富不能侵贫,强不得凌弱故也。今富者兼并百姓,乃至过于王公,贫者或不免转死沟壑。陛下无乃于人主职事有所阙,何以报天下士民为陛下致死?”
——《续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
材料二 “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恤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卷四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存在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答案: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大地主、大商人势力过大。
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政府不抑兼并;官僚、地主、商人的压榨;商品经济的发展。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在变法中是如何实现“御轻重敛散”的?
答案:问题:政府的财政危机。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打击了富商对物资和物价的操纵垄断,大大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
解析:
分析:第(1)问中的“社会问题”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原因”可从土地私有,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和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势力的压榨等角度分析;第(2)问可从材料中的“则何恤于经入之不足”得出核心问题是解决财政危机,“措施”可结合变法的内容理解材料,组织答案。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材料二
材料三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
材料四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二说明王安石变法的成效。
答案:王安石变法后,农田水利工程增多,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得到实惠,负担减轻,安居乐业。
(2)通过材料三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根本原因是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千方百计阻挠变法,导致变法失败。
(3)材料四中对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评价的?
答案:材料四认为变法不单是青苗法、水利法等为害百姓,关键是败坏世道人心,为害久远,不利于朝廷统治。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通过材料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材料一、二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肯定,材料三通过材料揭示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材料四则否定了王安石变法。
24.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上图反映了什么现象?主要是什么措施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
答案: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
(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最终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富国强兵之效,改变了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同时改革还要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利益,注意用人。
解析:
分析:本题利用图片切入,形式活泼多样。作答时注意图片提供的信息即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官僚地主各种各样的破坏,出现用人失误等问题。关于启示需要综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概括。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答案: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的关键词“理财”,可知二人的问题就是围绕着“理财”展开的;第二小问结合司马光对变法的总体态度分析,司马光坚决反对变法,而王安石主张变法,这正是二人争论的实质;第三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因此得出变法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第(2)问第一小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教材中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内容或“富国”之策即可作答;第二小问要结合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析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则要结合材料中王安石的观点进行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