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9 21: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单元主题:责任
1.体会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高年级段理解古诗的一般方法
1.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大意。
2.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王昌龄(698—757年)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有“七绝圣手”之称。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自由朗读《从军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
/
/
/
/
/
/
/
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大意。
玉门关
青海
楼兰
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大意。
青海湖
雪山连绵不断,层层浓云笼罩在山头,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古诗大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恶劣
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诗意:在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阴云密布,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读诗句前两句,圈画诗中的景物,借助注释,说说意思。

孤:写出了戍边战士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情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戍边战士们的心情也是这样暗淡、悲凉的吗?
请同学们读后两句诗
透过一个“穿”字,你想到了什么?
战时之长久
战争之艰苦
战事之频繁
敌寇之强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战事之频繁
磨破的意思
百战
穿
诗意: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以及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决心 勇气 誓言
读诗的后两句,前一句压抑低沉,后一句读出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 )的豪情壮志。诗的( )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后两句
杀敌立功 、保卫国家
前两句
主题概括
“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句豪情壮语,抒发了戍边将士誓扫胡尘,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
板书设计
总结本课:
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结合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诗句。
我们读过的边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开外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