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__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现代史重难拓展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__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现代史重难拓展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9 19:2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重难知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权的巩固。
事件 时间 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抗美援朝 1950~1953年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 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 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 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底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新 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新”的表现。
人民命运的变化 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中国人民受奴役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国家命运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社会性质的变化 完成了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即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历史时期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拓展练习】
1.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2.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的制定过程反映出( )
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3.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上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为人民民主提供制度保障 B.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D.强化了民众对人民政权的认同
4.那一天,是炽热的一天;那一天,是美好的一天;那一天,北京天安门前举行了一场庆祝新生的狂欢。她承载着全世界四分之一人类的百年期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和丧乱中降生了。“她”降生的标志是(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渡江战役 C.开国大典 D.改革开放
5.《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后,西藏各族同胞与祖国内地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表明西藏和平解放( )
A.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 B.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C.保障了国家经济建设 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6.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中曾评价某历史事件:“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作出以武力侵略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该历史事件应该是( )
A.三大改造 B.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下图是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战争关系图,其中交集部分反映的是( )
A.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B.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8.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胜利,粉碎了“世界头号强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这主要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保卫了中朝两国的安全和独立
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改变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9.下边是1949年、1952年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促使1949—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祖国大陆的统一
C.“一五”计划的进行
D.抗美援朝的胜利
10.“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说明土地改革( )
A.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C.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D.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11.“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以上条文引自(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2.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巩固了人民政权 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建立土地公有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13.党报党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忠实书写者,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读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这个政府不但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拥护,而且受到了全世界反帝国主义阵营的普遍欢迎。中国人民知道自己的胜利具有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已经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世界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协助下,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和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统治,按照自己的愿望,建设自由幸福的生活。
——摘自《人民日报》1950年元旦社论《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O年元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所述事件“空前”和“伟大”的理由。
材料二:美帝国主义者在九月间纠合其可能纠合的最大兵力在仁川登陆,占领平壤,并向我国东北边境汹涌前进,直至鸭绿江边。美国空军连续侵入我国东北领空轰炸扫射。这种对于中国领土的放肆的霸占和对于中国安全的放肆的威胁,迫使中国人民不能不积极加强我们的国防力量,并且不能不以志愿行动援助朝鲜人民驱逐美国侵略军,以便保障我国的大陆的安全…那么,我们能否战胜帝国主义的侵略呢?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答复道:完全能够!
——摘自《人民日报》1951年元旦社论《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志愿行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图一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
材料二:到1952年底,……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农民虽然得到了土地,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阅读材料一,图一材料体现了哪一部农书的重要思想?分别写出图二、图三农具的名称。
(2)材料二中“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是通过什么运动分到土地的?“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是什么?
(3)材料三中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土地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指的是在农村实行哪种生产责任制?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来源广泛,说明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根据代表来源看不出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和中共处于领导地位,排除BC项;1954年宪法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从《共同纲领》三次起草和命名可以看出,它经历了由强调革命建国和协商建国的转变,这体现了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故C正确。A、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当时的中国革命仍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故B说法错误。故选:C。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上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开国大典中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象征着新中国的符号获得“合法化的地位”,这些措施目的是为了强化民众对新中国、新政权的认同感,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民主提供制度保障,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A项;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据题干北京天安门前举行了一场庆祝新生的狂欢指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中共一大的召开,一大先后在上海和嘉兴举行,排除A项;渡江战没发生在长江沿线,且渡江战役的影响是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B项;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与题干中的“庆祝新生的狂欢”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中各个选项可知,某村召开村民议事会讨论村容村貌整治方案,体现了民主决策,A说法错误;周某参加区政府组织的网上民主评议政府活动,体现了民主监督,B说法正确;赵某在天然气价格调整听证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民主决策,C说法错误;李某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体现了民主选举,D说法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C项正确。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都不符合“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作出以武力侵略新中国的尝试”,排除B、D两项。
7.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巩固了人民政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与土地改革的开展都有利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D项正确;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是抗美援朝,排除A项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有关,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排除C项。故选:D。
8.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体现了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是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材料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
9.答案:A
解析:由图表可知,1952年中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的完成实现了向工业化迈进,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1953年开始工业化建设,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到1951年,全国粮食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实行农民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土地改革的作用在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排除B项;材料也未涉及到土地改革的作用在于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工业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信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是1950年新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选项C符合题意。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据题干“土地改革后”“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这说明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D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不是题干所反映的重点,排除A、B项;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排除C项。故选D。
13.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2)日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意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人民和平生活;稳定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是民族复兴的里程碑。
14.答案:(1)《齐民要术》。曲辕犁。
(2)土地改革。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农业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农业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一文字“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图一材料体现了《齐民要术》的重要思想,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误农时;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图二农具是唐朝时期的曲辕犁。
(2)根据“到1952年底,……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牲畜和房屋”等,材料二中“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是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分到土地的。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你对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是农业是国家和地区经济,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的关键所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农村人才培养的力度、生态环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