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三单元
第11课体会移风易俗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风俗”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风”是指自上而下推行的教化 ②“俗”则指下层民间的传习教化 ③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和整合群体行为的能力 ④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社会背景下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风俗的理解。风俗的形成受到生存环境、社会背景的影响,与统治者的教化和民间的传习息息相关,它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和整合群体行为的能力。
2.下列关于齐鲁风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差极大,形成鲜明对比
B.鲁人风俗矫揉造作
C.齐人男女“握手无罚,目眙不禁”
D.鲁国的风俗是对传统周俗的变革创新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齐鲁风俗的认识。鲁国的风俗体现了对周文化的保留,有“周礼尽在鲁矣”之说;齐国风俗是对传统周俗的变革创新。
3.中国古代席地而坐的礼制形成于( )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秦朝
答案:C
解析:
分析:中国古代席地而坐的礼制形成于周代。
4.彼得大帝向胡须、长袍开战,主要是为了( )
A.机械模仿西方 B.生活方式西欧化
C.改变落后观念 D.推进文明进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彼得一世改革中学习西方生活方式的目的。生活方式西欧化只是手段,目的是推进文明进程,促进俄国发展。
5.鲁宣公的女儿寡居,在着火之后,“傅(负责文化教育的人)至矣,母(负责料理生活的人)未至也,逮乎火而死”,导致这一悲剧出现的罪魁祸首是( )
A.鲁宣公 B.母
C.封建礼教 D.鲁国的陈规陋俗
答案:D
解析:
分析:鲁宣公的女儿被烧死是因为其死守妇礼,是受旧的风俗之害,而当时封建礼教还未形成。
6.对“周礼尽在鲁矣”的正确理解是( )
A.鲁国成为周文化的保留地
B.周礼源于鲁国的风俗
C.周礼遭到破坏的原因在于鲁国的改革
D.鲁国对周礼进行了发扬光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周礼尽在鲁矣”意思是春秋战国时期完整保留周文化的只有鲁国了。
7.中国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说明了( )
A.习俗与礼制的紧密联系具有极大的保守性、顽固性
B.政治方针在移风易俗中作用巨大
C.中国古代人不愿意坐着
D.古代木材较少而且昂贵,人们消费不起木椅
答案:A
解析:
分析:风俗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维系传统的滞后性,风俗的变迁需要时间和改革的勇气。
8.秦始皇在“匡饬异俗”运动中要求举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B.荡涤贵族势力
C.打破原始血缘关系
D.离析宗法宗族大家庭
答案:A
解析:
分析:秦朝时封建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模式,“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即鼓励男耕女织,发展小农经济。
9.孙中山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根本上是( )
A.反封建的表现 B.反清的表现
C.反对满洲习俗的表现 D.民主共和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分析: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时移风易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是想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推动政治的民主化。
10.有关孙中山下令改称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官厅人员以官职相称
B.民间以先生、君相称
C.认为机关中职员是特殊阶级
D.认为民国成立后,沿用旧称是对共和政体的玷污
答案:C
解析:
分析:孙中山认为官厅职员乃人民之公仆,不是特殊阶级,C项错误。
11.有关彼得一世与乾隆皇帝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乾隆皇帝注重学习西方科技
B.彼得一世亲自到欧洲学习西方科技
C.彼得一世强制仿效西方生活方式
D.乾隆帝狂傲自大,鄙视西方文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乾隆皇帝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自认为天朝上国,鄙视西方科技,错失向西方学习的机会,导致了中国的落伍”。A项不正确。
12.关于管仲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礼法控制松弛是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率先称霸的原因之一 ②改变了齐国的社会性质 ③实现了富国强兵 ④改革后灭掉了鲁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分析:管仲改革属于奴隶主阶级为富国强兵,满足争霸战争而进行的变法,没有改变齐国的社会性质,鲁国一直延续到了战国后期,②④说法错误。
13.我国古代就有了对风俗的解释,将风俗解释为“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的古人是( )
A.阮籍 B.苏轼
C.诸葛亮 D.曹操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人对风俗的理解。三国时代的阮籍认为“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
14.“临淄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踘者’。……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这段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国的风俗( )
A.鲁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的临淄可知该国应为齐国。
15.木椅作为普遍使用的坐具,开始于( )
A.周代 B.三国
C.唐末 D.元朝
答案: 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况。中国古代有席地而坐的礼制和习俗,直到唐末五代时期才普遍使用木椅。
16.彼得一世改革具有明显的欧化特色,能证明这一论点的论据有( )
①军事改革 ②文化教育习俗等改革
A.②正确①不正确 B.①②都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②都不正确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彼得一世改革本身就是欧化改革,在军事上按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重视发展海军,在文化教育习俗等方面引进西方的文化教育体系。
17.商鞅曾对社会风俗进行改革,其中规定实行的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凡一户之中有两个儿子到立 户年龄必须分开,并对其限制的措施是( ) A.加倍征收土地税 B.加倍征收户口税 C.加倍付劳役 D.加倍征收农业税
答案: B
解析:
分析:商鞅为了维护社会风俗改革实行的措施是加倍征收户口税。
18.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仪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
A.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B.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 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称谓上的区别看出了地位的变化,民主观念的增强。
19.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变法使社会生产关系得以改变 B.秦国的社会风俗有所改变 C.确认的制度有许多影响后世 D.奴隶制的残余荡然无存
答案:D
解析:
分析:关于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社会封建生产关系得以确立,同时有些制度对后影响深刻。但是其旧 风俗、奴隶制等仍然存在。
20.“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阴阳合历”,而阳历就是中华民国规定的公元纪年。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它诸般称意,没了它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朱载堉《醒世词》
材料二 “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揖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四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王夫之《黄书·大正》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答案:拜金、重商和倡奢。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助长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
解析:
分析:本题为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查的内容涉及到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组织答案。
22.移风易俗是在发扬传统风俗健康有益成分基础上革除陋习恶俗。
请回答:
清兵入关“剃发令”和辛亥革命“剪辫子”有什么区别?“文革”中“破四旧”与改革开放树新风有什么本质不同?
答案:清兵入关的“剃发令”是中国清代初期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的法令,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可言,而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是为改革社会风俗,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文革”中“破四旧”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和破坏,改革开放树新风是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优秀文化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应从这些活动是否促进社会进步,是否是创建公序良俗的角度去比较。
2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按人口分配土地。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
答案: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其中第(1)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其次要准确理解均田制的含义,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最后结合材料断定土地分配是按照人口。第(2)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作答时尽可能的简练、全面。第(3)题要抓住溯源二字,即对孝文帝改革背景的考查,结合背景再回答改革的影响。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 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 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各级爵位都享有 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 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答案:举措: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军功爵制或奖励军功。共同目标:限制贵族的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 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不同措施: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
分析:题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第一问,可以根据材料一中,财产分配、公民权利、奖惩措施 等方面分析。第二问,根据两则改革的目的分析。 (2)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第一问,根据二者改革中的侧重点的不同分析,材料中强调“学 会一门手艺”“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中“本”“末”所指回答。第二问 ,根据最后的结果分析, 注意这两次改革后对各自国家产生的重大影响
2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帝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革新。康熙帝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使中国出现了“康乾盛世”,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俄国的改革成果远远超过了中国。
请回答:
(1)“康乾盛世”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之上的?清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了什么政策?其影响如何?
答案:建立在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禁海闭关的政策,对商业采用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等手段压制打击。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与康熙帝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鼓励发展工商业;把农奴制引入手工工场,允许工厂主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本国处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康熙与彼得各自对本国的影响,第(1)问要结合自然经济下的清政府政策、措施组织答案;第(2)问要结合彼得一世移植西方文明的措施、影响来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