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动力
【线索梳理】
时期 领域 表现 概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原因:农村反动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广大农民阶层力量强大,群众基础好;由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2)开端:1927年10月,毛泽东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影响: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理论 毛泽东思想 (1)概况: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意义: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949年 至今 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共同特点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是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此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在港澳问题上已经成功实践,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
经济 赎买政策 三大改造期间,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科学发展观: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题练习】
1.与中国革命道路不同,俄国走的是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而中国用实践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两国走向不同的革命道路主要是因为(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C.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两国的具体国情不同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3.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的制定过程反映出( )
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4.1954年9月16日,《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这一段描述反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C.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 D.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1956年国家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将8间历史悠久的中药厂合并,以固定资产和员工数目最多的王老吉命名,称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这里的“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是( )
A.资本主义企业 B.私人独资企业
C.公私合营企业 D.中外合资企业
6.“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材料中的“和平方法”是指( )
A.低价收购 B.赎买政策 C.无偿征收 D.建立合作社
7.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下图所示变化主要缘于( )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开展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9.如图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1979—1982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圆满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
10.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深刻回答了不同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回答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时代课题”的思想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1.有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分为四个时期;“开天辟地”之“革命救国”时期;“改天换地”之“建设兴国”时期;“翻天覆地”之“改革富国”时期;“惊天动地”之“复兴强国”时期。在“复兴强国”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九大
12.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异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体现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硕成果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积极性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突破 D.我国已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大萧条时期美国反危机实践探析】
材料一:
危机表现 反危机实践
证券市场的崩溃,引发了连锁反应,从此以后,开始了资本主义国家长达4年的大萧条时期……银行、工厂、企业和投资者接二连三的破产使美国陷入了大萧条的深渊之中,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杨林《中外经济史》 实施《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实施《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法》;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实施《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保护劳工权利。实施《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魏绪乐《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危机表现”和“反危机实践”二者的特点。
【视角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经济政策探微】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间接过渡”代表的经济政策的名称,并分析其“两允许”的成效。
【视角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探寻】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政策调整要符合国情”这一论题,展开论述。(要求:选择其中两次“调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
14.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感悟民族精神】
材料一:
图A《虎门销烟》油画
吾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邓世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谭嗣同
(1)写出图A事件的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诗句中感受到的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认同】
材料二: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企图分裂中国。1935年12月,傅斯年在文章中说:“我们中华民族,说一种话,写一种字,据同一的文化,行同一的伦理,俨然是一个家族”。1939年12月,毛泽东在文章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同时,强调在四亿五千万人口中,除了汉族占绝大多数外,还有藏、蒙、维吾尔、朝鲜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思想论争——从傅斯年、顾颉刚到费孝通、白寿彝》
(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傅斯年、毛泽东对“中华民族”认识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图B回归后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维护国家统一】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等处理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应用,并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关系;通过法律文献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更加牢固。此外,党和政府还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经济、文化、教育政策,多维度、多方向地推动了民族区域的发展,有效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统一。
——摘编自赖龙波《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发展逻辑》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民族工作的特点。图B中香港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得益于哪一制度的实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历史地位。
【筑牢民族意识】
材料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立足中国自身历史发展实际,突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发扬中华民族本身的内聚特质,倡导共建更具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民族关系。这一理念不仅使各民族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而且顺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思想与实践的基石。
——摘编自刘晓东、毛秀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4)据材料四,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宣传语。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与中国革命道路不同,俄国走的是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而中国用实践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而十月革命走的是先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因为俄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D项正确;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与“俄国走的是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没有联系,排除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与俄国的革命道路不符,排除B项;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只是走向不同的革命道路的一个方面,不是两国走向不同的革命道路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D
3.答案:C
解析:从《共同纲领》三次起草和命名可以看出,它经历了由强调革命建国和协商建国的转变,这体现了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故C正确。A、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当时的中国革命仍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故B说法错误。故选:C。
4.答案:C
解析: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的内容,不能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排除B。C.根据材料“……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可知,材料描述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反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故C正确。D.材料未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D。故选:C。
5.答案:C
解析: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材料中的“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是公私合营企业,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排除。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地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所以材料中的和平方法是指赎买政策,B项正确;低价收购和无偿征收都不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排除AC项;建立合作社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根据题干图片可知,1978年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B正确。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实施在1984年,排除C项;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C
10.答案:B
解析:A.毛泽东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共七大写入党章。B.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在2000年提出,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D.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2003年提出,十八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B。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开天辟地”之“革命救国”时期是1921到1949年;“改天换地”之“建设兴国”时期是1949到1978年;“翻天覆地”之“改革富国”时期是1979到2012年;“惊天动地”之“复兴强国”时期是2012年至今。结合所学知识,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中共一大是1921年,中共七大是1945年,中共八大是1956年,排除ABC项。故选:D。
12.答案:A
解析:我国经过八年的努力,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丰硕,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C项;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1)危机表现: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反危机实践:颁布相应的法令;国家干预;等。
(2)名称:新经济政策。
成效: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3)示例论题: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策调整立足于本国国情。
阐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为满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需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年底,除了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为适应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现实需求,1953年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几次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些政策都立足于我国国情,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14.答案:(1)历史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和献身精神。
(2)观点:傅斯年的观点是中华民族是整体的,是一个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毛泽东的观点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用:宣传中华民族是统一的整体,增强了中国人民统一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有利于团结人民进行全民族抗战,共同抵御外辱。
(3)特点:政府主导、重视和支持;通过立法形式加强管理;措施多样、从实际出发;将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制度:“一国两制”。地位: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4)重要性:是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宣传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勇担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从百年历史中汲取力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解析:(1)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图A《虎门销烟》”并结合所学林则徐的事迹可知,反映的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民族精神:根据材料一“吾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并结合所学邓世昌的事迹可知,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体现了他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品质;根据材料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并结合所学谭嗣同的事迹可知,他是为变法牺牲的第一人,体现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和献身精神。
(2)观点:根据材料二“我们中华民族,说一种话,写一种字,据同一的文化,行同一的伦理,俨然是一个家族”并结合所学中华民族的特点可知,傅斯年的观点是:中华民族是整体的,是一个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根据材料二“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可得出,毛泽东的观点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作用:结合所学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民族意识、团结抗战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宣传中华民族是统一的整体,增强了中国人民统一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有利于团结人民进行全民族抗战,共同抵御外辱。
(3)特点: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等处理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应用”可得出,政府主导、重视和支持;根据材料三
“通过法律文献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得出,通过立法形式加强管理;根据材料三“党和政府还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经济、文化、教育政策,多维度、多方向地推动了民族区域的发展”可得出,措施多样、从实际出发;根据材料三“多方向地推动了民族区域的发展,有效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统一”可得出,将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制度:根据“图B回归后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并结合所学“一国两制”的知识可知,香港回归后经济发展迅速,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实行,保证了香港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地位:结合所学“一国两制”的知识,“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得到实践,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4)重要性:根据材料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立足中国自身历史发展实际,突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发扬中华民族本身的内聚特质,倡导共建更具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民族关系”可得出,是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必然要求;根据材料四“而且顺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可得出,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材料四“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思想与实践的基石”可得出,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宣传语: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围绕中国梦、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复兴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勇担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从百年历史中汲取力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