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线索梳理】
中国式现代化 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 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本质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原因 (1)早期近代化探索的历史教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进行的近代化探索均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西方近代化的惨痛教训:西方近代化过程中,以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掠夺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大量的资源和财富;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平衡,社会矛盾尖锐: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发展经济,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是部分人的民主,带有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和种族歧视的烙印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造成社会发展模式的僵化;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等,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探索 历程 (1)第一阶段(1921-1949年):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 (2)第二阶段(1949-1978年):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社会条件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一五”计划、实行三大改造、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 (3)第三阶段(1978-2012年):党团结带领人民改革经济体制,深化对外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4)第四阶段(2012年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重大 成就 (1)民主政治建设: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2)经济建设: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国,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祖国统一: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导下,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4)国防和军队建设: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5)外交发展: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并建交、中日建交 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6)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我国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7)社会生活: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均有重大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意义 (1)国内:开辟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缩小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差距 (2)国际: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途径
【习题练习】
1.“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光辉斗争,生动诠释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其主要斗争实践有( )
①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③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④打出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与中国革命道路不同,俄国走的是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而中国用实践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两国走向不同的革命道路主要是因为(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C.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两国的具体国情不同
3.“我们被爆炸声惊起,紧接着炮火纷飞横空而过,向北大营驻军地点发射。天一亮,我和几个同学走到沈阳城西大门发现是日军侵占了沈阳。”这段回忆揭示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4.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的人员构成统计图。对图中信息的判读最准确的是( )
A.民间抗日群体是抗日战争的主力
B.国民革命军是抗日战争的关键力量
C.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浴血奋战的结果
D.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5.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图示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国共十年内战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历程
6.[2023江苏常州模拟]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银行”,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真正实现了国家富强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7.1953年,中共中央发出“全国支援鞍钢”的号召,国内有55个城市、199个企业从人力、物资、设备等方面支援鞍钢,《人民日报》也连续三天分别介绍鞍钢“三大工程”。这表明当时我国正在进行( )
A.土地改革运动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社会主义改造 D.民主政治的建设
8.1954年,河南安阳的一位村民说:“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于是,村民们纷纷要求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包干到户 D.人民公社化
9.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出:“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10.2023年是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吸引全球3/4以上国家参与,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累计规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累计双向投资超过3800亿美元。这可以直接说明中国( )
A.建立了与非洲国家文明互鉴的关系 B.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C.解决了当今世界的局部冲突与矛盾 D.解决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
11.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排列下列相关活动的先后顺序( )
①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②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汪辜会谈
④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⑤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④③①②
12.它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被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成为正确处理国际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它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一带一路”倡议 D.“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13.从南昌城到井冈山……从延安到南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摘编自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结合材料一,指出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从“南昌”到“井冈山”的革命历程反映出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怎样的变化?指出南昌起义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2)结合材料二,分析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材料四
油画《占领总统府》
1949年4月20日晚,解放军部队千帆竞发,像离弦的箭向江南驶去。敌人密集的炮弹落在渡船周围,解放军不怕牺牲,迎着敌人的火力冲锋……终于把红旗插在了“总统府”上。
(4)指出材料四反映的战役名称及其重要意义。
材料五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中,有一辆小推车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前线时使用过的小推车。陈毅同志曾经说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人民军队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原因。
14.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奋斗,从积累到勃发,从量变到质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伟大篇章。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开天辟地——救国大业】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各地已有不少以共产党或共产主义小组名义出现的,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的共产主义团体。在这些团体联合组建统一的中国共产党过程中,革命成功之后正在广泛寻求盟友的苏俄给予了大力支持。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图A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践行图A中“红船精神”的?
【改天换地——兴国大业】
材料二
图B开国大典
照片解读: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
图C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计划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有1万多个……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产生巨变,也使原有的工业布局发生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状况。 ——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2)写出材料二图B场景发生的时间。(要求:精确到月、日)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图C中的“报喜”场面与三大改造有关。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变革完成的历史意义。
【翻天覆地——富国大业】
材料三
图D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图E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示意图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所以简政放权、搞活企业已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材料三图D会议在思想上作出了什么决策?图E体现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为“搞活企业”采取的措施。
【惊天动地——___①___】
材料四
国务院总理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4)请为材料四①处拟定一个小标题。(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和奋斗历程的感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进军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这些都是“井冈山光辉的斗争实践”。①③正确。南昌起义爆发时候,还没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错误;打出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的是秋收起义,发生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前,④错误。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与中国革命道路不同,俄国走的是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而中国用实践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而十月革命走的是先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因为俄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D项正确;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与“俄国走的是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没有联系,排除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与俄国的革命道路不符,排除B项;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只是走向不同的革命道路的一个方面,不是两国走向不同的革命道路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向北大营驻军地点发射”“日军侵占了沈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揭示的是九一八事变。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的人员构成中,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其他抗日群体英烈、外籍抗日和个人、党政工作人员、国民革命军陆军等抗日力量占比均较大,这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浴血奋战的结果,C项正确;抗日战争的主力是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民革命军是抗日战争的关键力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度。观察知识结构图可知,这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先后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过程。故选C。
6.答案:D
解析:D:根据题干“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可知,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D项符合题意;A: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A项不符合题意;B: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不符合题意;C: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真正实现了国家富强”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鞍钢作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全国支援鞍钢的行动符合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和任务,B正确;土地改革运动主要是改变农村的土地制度,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时间主要集中在1950年至1952年,1953年时土地改革运动已基本完成,A排除;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其重点并非是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与题干中全国支援鞍钢进行工业建设的情况不太相符,C排除;民主政治的建设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等方面的完善,与工业建设的主题关联不大,D排除。故选:B。
8.答案:B
解析: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至1956年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与题干材料相关的事件是三大改造,B项正确;土地改革发生在1950—1952年,排除A项;包干到户与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与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关,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D
解析: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我国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中共十四大。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故选:D。
10.答案:B
解析:共建“一带一路”吸引全球4以上国家参与,形成众多合作项目,拉动大规模投资,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规模巨大,累计双向投资数额可观。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发展,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是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B项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明确提及与非洲国家文明互鉴的关系,排除A项;共建“一带一路”主要是在经济领域的合作,题干中没有提到解决当今世界的局部冲突与矛盾,排除C项;共建“一带一路”虽然促进了相关国家的发展,但不能说解决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这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开始了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协会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近三十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杨力宇时,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所以⑤④①②③是正确的先后顺序。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
1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贯彻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合作共赢,但不是处理国际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排除C项;“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促进了会议的圆满结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1)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或者: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变化:从城市转入农村
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困难: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缺衣少食,雪山草地等自然环境恶劣等
长征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严守纪律、团结互助的精神等。
(3)说明:中国共产党促成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敌后战场,提出全面抗战路线,《论持久战》激励坚持抗战的决心和意志,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4)战役名称:渡江战役;
重要意义:结束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5)原因:人民的支持,人民军队英勇作战,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正确的战略战术,国民党反动统治不得人心等。
14.答案:(1)条件:阶级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外部条件,苏俄的帮助。(任答两点即可)
说明:开天辟地、敢为人先: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年,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注意发动农民,紧紧依靠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注重维护人民的利益,解放广大贫困农民等。(任答两点即可)
(2)时间:1949年10月1日。
特点: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布局。(任答两点即可)
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任答一点即可)
(3)决策: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措施: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任答两点即可)
(4)标题(示例):强国大业。(符合题意,观点正确即可)
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地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等。(任答两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条件:根据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各地已有不少以共产党或共产主义小组名义出现的,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的共产主义团体可知条件是阶级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根据材料一“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的共产主义团体”可知条件是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一“革命成功之后正在广泛寻求盟友的苏俄给予了大力支持”可知外部条件,苏俄的帮助。
说明:根据图A红船精神的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并结合所学20世纪20年代中共二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南昌起义、打土豪和分田地等斗争进行说明。
例如开天辟地、敢为人先: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年,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注意发动农民,紧紧依靠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注重维护人民的利益,解放广大贫困农民等。
(2)时间:根据材料二“图B开国大典”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可知,开国大典的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
特点:根据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可知特点是接受苏联援助;
根据材料二“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可知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
根据材料二“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产生巨变”可知特点是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
根据材料二“也使原有的工业布局发生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状况”可知特点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布局。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图C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并结合所学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可知,反映的三大改造,它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3)决策:根据材料三“图D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并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知,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对外开放格局:根据材料三“图E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示意图”并结合所学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可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措施:根据材料三“所以简政放权、搞活企业已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知,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标题(示例):根据材料四“使命重在担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可拟定标题为:强国大业。
感悟: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可知,给我的感悟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地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