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__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党史线索梳理与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__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党史线索梳理与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9 21:0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
【线索梳理】
人民的诉求 党的行动 成果/影响 总结
解决土地、粮食问题 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问题和温饱问题,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改善了人民生活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促进了农业生产,改善了农民生活
实行农村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国民大革命时期:与国民党合作,共同领导北伐战争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为实现国家统一贡献了力量 促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动西藏和平解放 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改革开放后: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实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努力改善海峡两岸的关系 不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抵御外来侵略 在抗日战争期间坚持领导抗战:(1)九一八事变后,领导局部抗战;(2)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3)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配合作战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当家作主 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经济事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改变经济落后状况,改善人民生活 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持续推进 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开展精准扶贫等
民族团结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团结
进行西部大开发、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开展脱贫攻坚战等 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习题练习】
1.为下面的时间轴拟一个合适的主题,恰当的是( )
A.国共关系的演变 B.国民革命的开展
C.北伐战争的推进 D.教育改革的影响
2.以下材料反映出( )
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日军 58.8% 62% 58% 75% 63% 58% 64% 69%
伪军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90% 959% 95%
A.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相互配合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解放战争时期,一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1948年,解放区的农民群众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加人民军队,农民的革命积极性高涨。这是因为( )
A.三民主义的提出 B.《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C.土地改革的进行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5.下列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新中国的成立
C.北平和平解放
D.西藏和平解放
6.“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诚然是中国历史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刘少奇评价的这次改革是( )
A.实行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人民公社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但同时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B.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确立了临时性宪法 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8.有学者指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增长得益于邓小平的政策。以往中国拒资本主义于国门之外,邓小平的政策则计划把它请进门来,利用它为经济发展服务。“邓小平的政策”是( )
A.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B.打开国门吸引外资
C.政企分开按劳分配 D.设立特区扩大出口
9.对比下图中2001年和2010年的数据,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开始开放沿海城市 B.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些事件表明我国的( )
A.国防实力稳步增强 B.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C.外交事业成绩斐然 D.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11.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共同反映了我国( )
A.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 B.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不断推进
C.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 D.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2.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运用动画AR等手段,使唐朝诗人李白穿越千年与千人同吟《将进酒》,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这表明( )
A.社会商业活动日益活跃 B.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
C.现代科技展现历史魅力 D.我国科创水平领先世界
13.历史证明,我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 中国古代民族间交往的史实
隋唐时期 唐太宗进攻突厥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册封回纥首领、南诏首领等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辽宋夏金元时期 金灭北宋岳飞抗金 文天祥抗元 澶渊之盟元朝设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回族形成
明清时期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册封达赖、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 土尔扈特部东归 设置伊犁将军
材料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中国在任何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始终保持国家完整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和发展进步,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
1999年,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启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具体方式,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能为民族和谐发展作出哪些努力。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图说历史
材料二:图片说历史
材料三:文说历史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保障,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军力量作为后盾。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于由岛链形成的封闭海洋状态,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
——《关于21世纪我国东部大海洋战略的思考》
(1)对比材料一两幅地图,从中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从图一到图二,中国海军建设有哪些发展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题干时间轴并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题干反映的是国共两党合作后进行的国民革命运动,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不能反映国共关系的演变,排除A项;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与北伐战争的推进有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教育改革领域,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3.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解放军以部分兵力围困长春,主力南下围攻锦州,10月,解放军攻克锦州,封闭了国民党进出东北的大门,形成了“攻占锦州,关门打狗”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故选C。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下列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这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D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排除B项;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和结合所学知识,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A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排除B项;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明确了社会主义性质,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B正确;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民族大团结,排除A;《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C;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排除D。故选:B。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邓小平的政策则计划把它请进门来,利用它为经济发展服务”及所学知识可知,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吸引外资、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B项正确;A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C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都是内部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不符,排除AC项;“扩大出口”与“把它请进门来”不符,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根据图示可知,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长。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D正确。开始开放沿海城市、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都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发生在2001年之前,不是题干图示变化的主要原因,A、B、C排除。故选D。
1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成就更为辉煌。如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些重大的外交成就显示了新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C项正确;题干中的内容与外交有关,与国防军事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没有强调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排除B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外交成就,不是科技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体现了中国国家和人民与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D项正确;题干内容共同反映了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题干内容与交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和文化事业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
12.答案:C
解析:A.材料内容不属于社会商业活动,排除A项。B.绿色消费观念是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根据材料“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运用动画AR等手段,使李白穿越千年与千人同吟《将进酒》,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和所学可知,运用动画AR等手段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说明现代科技展现历史魅力,C项正确。D.材料未涉及我国科创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C。
13.答案:(1)方式:战争;冲突;和亲;设立机构;册封首领;订立盟约;杂居通婚。特点:时战时和,和是主流。
(2))趋势:迅速上升趋势。
因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党和政府因地制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诸多优惠政策,派技术人员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等。
(3)拥护民族政策;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与身边的各民族同学团结互助;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等。
解析:(1)方式:根据材料一表格“中国古代民族间交往的史实”信息可知,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具体方式有战争,如唐太宗进攻突厥;文成公主入藏反映出民族交融的方式是和亲;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反映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是设立机构;册封回纥首领反映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是册封首领;唐蕃会盟、澶渊之盟等反映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是订立盟约;元朝时期形成回族反映是民族交融的方式是杂通婚。
特点:根据材料一表格“中国古代民族间交往的史实”信息,反映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具体方式,可以得出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是时战时和,和是主流。
(2)趋势:根据材料二“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示意图”可知,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呈迅速上升趋势,或者经济快速增长或发展迅速。
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和政府因地制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诸多优惠政策,派技术人员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3)努力: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为青少年为民族和谐发展做的努力进行作答,如拥护民族政策;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与身边的各民族同学团结互助;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等。
14.答案:(1)信息:侵略方向都是从海上进攻开始,侵略国家由英国变为英法两国,被迫开放口岸增多,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侵略范围扩大到政治中心。
结论: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2)变化:由弱小走向强大;由购买外国设备到自主研发。
(3)意义:开发海洋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解决台湾问题;保障海洋通道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加强海军建设是建设强大的国防、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等。
解析:(1)信息: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6月,鸦片战争净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所以,可以得出收集到的信息为侵略方向都是从海上进攻开始,侵略国家由英国变为英法两国。《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所以,可以得出收集到的信息为被迫开放口岸增多,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英军溯江而上,进攻镇江。守城清军在副都统海龄的指挥下,英勇抵抗,最后全部牺牲。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奕诉被迫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所以,可以得出收集到的信息为侵略范围扩大到政治中心。
结论: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俄国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为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2)变化:根据材料二“图1致远号巡洋舰向英国船厂订购的穹甲防护巡洋舰。”“图2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可得出,从致远号巡洋舰到福建舰,可以得出由弱小走向强大;由购买外国设备到自主研发。
(3)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材料一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材料二中国海军建设由弱小走向强大;由购买外国设备到自主研发;材料三“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保障,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军力量作为后盾”“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等进行分析,所以,新时期我国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意义为开发海洋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解决台湾问题;保障海洋通道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加强海军建设是建设强大的国防、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