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__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现代史重难拓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__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现代史重难拓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9 21:1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重难知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领域 成就 作用或意义
“两弹一星” 核弹导弹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 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人造地球卫星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航天领域 “神舟”系列飞船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农业技术 籼型杂交水稻 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惠及世界
【拓展练习】
1.陈能宽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在1964年10月16日写道:“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眷雷鼓掌”。这里的“春雷”指的是( )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D.“辽宁舰”航空母舰交接入列
2.从“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五号”,有一种拼搏,就叫中国航天。下列航天成就表明我国( )
时间 中国航天成就大事记(部分)
2003年 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
2008年 发射“神舟七号”,翟志刚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 ……
2023年 发射“神舟十五号”,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
A.航天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B.现代科技已全方位突破
C.生物工程技术全面领先世界 D.现代国防工业发展迅速
3.有这样一位院士,“他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为梦想执着追求,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践行‘奋斗终生’的诺言……”。这位院士是( )
A.袁隆平 B.钱学森 C.邓稼先 D.钱三强
4.屠呦呦教授曾说:“中国中医有很多很好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研手段实现中西医结合,从而发现更多新药为人类健康服务。”秉承这一思想,她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发现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B.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
C.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5.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以24节气作为设计灵感,创意无限;近年来,很多博物馆用VR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利用最新的三维建模技术或3D自动成像系统对文物进行数字存档。这表明中国科技( )
A.水平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C.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推进 D.进步得益于综合国力的增强
6.1978年以来,我国在高温超导、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近年来,又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生态建设成效凸显 B.人才强国战略得到落实
C.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7.我国农村教育过去是“一名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现在是宽敞明亮的教室、音乐室、图书室,各类器材应有尽有。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思想文化的繁荣 B.教育体制的健全
C.国民经济的发展 D.社会环境的改善
8.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下列关于“双百”方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艺术上不同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B.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C.推动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D.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逐渐废止
9.1978年以来,涌现出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电影《大决战》、大型歌舞剧《丝路花雨》等。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 )
A.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B.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C.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D.提高了我国国际影响力
10.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如期举办,北京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既主办过夏季奥运会同时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这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运动 B.北京地处沿海的区域优势
C.群众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D.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
11.使用订餐App,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挑选各种美食,用手机订外卖;一个小小的遥控器,可以打开车库门,打开屋内灯光;通过自动购票机轻松购车票,避免排队,节约了时间。这些现象反映了( )
A.交通运输影响餐饮业发展 B.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C.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化
12.深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1790元提升至2022年的44739元。随着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提高,深圳居民家庭越来越注重当下生活品质和未来发展潜力方面的消费支出,“发展型”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娱乐、医疗等)占消费支出比重提升。材料反映了( )
A.深圳人民的收入大幅提高 B.深圳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
C.深圳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 D.深圳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13.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科学技术”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科技探索】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促成了中国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发端,洋务派的科技观由此形成。针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等人提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构想。
——摘编自高庆节《试论洋务派的科技观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洋务派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所采取的措施,并概括洋务运动对中国发展的积极作用。图A是中国用自己的技术力量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指出这条铁路是哪位人物主持修建的?
【科技兴国】
材料二
苏联和美国分别于1957年和1958年发射了各自国家的人造卫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人造卫星事业被一步步提上日程。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等发展水平。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的革命人民。
——摘编自刘霖《“东方红一号”的政治载荷》
(2)写出图B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背景,并分析我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影响。
【科技强国】
材料三
对于袁隆平的贡献来讲,就是他不仅仅让中国14亿人口能吃上饱饭,而且还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袁隆平院士的努力下,短短数十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吃饭的问题,堪称奇迹。
——摘编自贾建荣《袁隆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屠呦呦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集。在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记载给了她新的灵感的情况下,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在过去的20年里,青蒿素已在全世界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10—05)
(3)依据图C,写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的历史贡献。假如你是《人民日报》的记者,请你为屠呦呦的相关报道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
【科技腾飞】
材料四
2016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8年我们召开了两院院士大会。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2年第9期)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科技实力提升的原因。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为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你能做些什么?
14.作为世界最大型运动会,奥运会见证了中国百年强国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刘长春是中国唯一参赛选手。因路费不够,在华侨捐助下才回国。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的零突破。 2022年北京冬奥会,谷爱凌获得2枚金牌。北京成为世界唯一的双奥之城。
(1)根据材料,用世纪、年代的方式,呈现北京冬奥会的召开时间。
(2)根据材料并结合近现代史知识,以“国运·奥运”为主题,自拟题目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A项正确。B项是在1970年,排除。C项是在2003年,排除。D项是在2012年9月25日,排除。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五号’,有一种拼搏,就叫中国航天”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的航天成就表明我国航天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是中国航天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并不代表现代科技已全方位突破,排除B;题干材料信息“中国航天”,说的是航天技术,不是生物工程技术、现代国防工业,排除CD。故选:A。
3.答案:A
解析:由材料“‘他为梦想执着追求,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袁隆平的描述。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A项正确;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都是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科学家,与杂交水稻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从青蒿素这种植物中发现并提取出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人们利用青蒿素这种植物中青蒿素来治病救人。故选:A。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以24节气作为设计灵感,创意无限;近年来,很多博物馆用VR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利用最新的三维建模技术或3D自动成像系统对文物进行数字存档”可知,中国科技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新的发展道路,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与世界科技比较的问题,排除A项;本项与材料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科技进步得益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在高温超导、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等信息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科技成就,表明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D项正确;题干材料与生态环境、人才强国战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过去的一名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现在是宽敞明亮的教室、音乐室、图书室,各类器材应有尽有”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思想文化的繁荣,与题干内容“现在是宽敞明亮的教室、音乐室、图书室,各类器材应有尽有”不符,排除A项;教育体制的健全,与教育体制改革相关,与题干内容“现在是宽敞明亮的教室、音乐室、图书室,各类器材应有尽有”不符,排除B项;社会环境的改善,与题干内容“现在是宽敞明亮的教室、音乐室、图书室,各类器材应有尽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作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继续得到坚持,并被给予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解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多次强调必须长期坚持“双百”方针,使得“双百”方针继续成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遵循,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双百”方针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双百”方针基本精神是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双百”方针的实行推动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涌现出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电影《大决战》、大型歌舞剧《丝路花雨》等;改革开放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丰富了民众的生活,B项正确;扫除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后文化的发展,与居民收入无关,排除C项;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提升旅游业国际影响力、 综合提升国际话语权、 提升媒体国际传播影响力、 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如期举办,北京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既主办过夏季奥运会同时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D项正确;其他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使用订餐App,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挑选各种美食,用手机订外卖”,反映了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类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C项正确;材料说明科技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能说明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发展,排除A项;BD项说法不全面,排除B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深圳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快速增长,而且“发展型消费支出占比越来越高,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就是深圳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深圳居民消费的提高与消费比例的变化,没有强调深圳人民的收入大幅提高,排除A项;社会事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经济结构指的是社会经济的构成,具体体现在不同经济所占的比例,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1)措施:引进和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发展科技的构想;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开办近代民用企业;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积极作用:推动了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发展科技构想的产生;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逐渐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人物:詹天佑。
(2)时间:1964年(10月16日)。背景:苏联和美国发射人造卫星,我国亟待发展人造卫星;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影响: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鼓舞了正在斗争的全世界人民;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或曲折上升)。贡献: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支撑,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标题: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用中医药造福世界。
(4)原因:各类科技创新和交流大会的成功举办;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界的共同努力;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做法:了解科技创新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关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理解;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养,了解科技创新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应用,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如科技展览、科技竞赛等,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洋务运动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促成了中国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发端”并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知识可知,主要措施有引进和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发展科技的构想;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开办近代民用企业;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积极作用: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影响可知,推动了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发展科技构想的产生;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逐渐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人物:根据材料一“图A青龙桥站西人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并结合所学京张铁路的知识可知,图示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
(2)时间:根据材料二“图B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并结合所学我国原子弹爆炸的时间可知,1964年10月16日。
背景:根据材料二“苏联和美国分别于1957年和1958年发射了各自国家的人造卫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人造卫星事业被一步步提上日程”并结合所学我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背景可知,苏联和美国发射人造卫星,我国亟待发展人造卫星;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影响:根据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等发展水平。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的革命人民”并结合所学我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影响可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鼓舞了正在斗争的全世界人民;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趋势:根据材料三图C1949—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可知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或曲折上升)。
贡献:根据材料三“就是他不仅仅让中国14亿人口能吃上饱饭,而且还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并结合所学袁隆平的贡献可知,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支撑,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标题:根据材料三“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在过去的20年里,青蒿素已在全世界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并结合苏雪屠呦的成就,可拟定标题屠呦坳发现青蒿素,用中医药造福世界。
(4)原因:根据材料四“2016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8年我们召开了两院院士大会”可知原因是各类科技创新和交流大会的成功举办;根据材料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可知原因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界的共同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做法: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了解科技创新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关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理解;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养,了解科技创新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应用,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如科技展览、科技竞赛等,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4.答案:(1)时间:21世纪20年代
(2)题目:奥运显国运
论述:1932年,中华民族危机重重,民族矛盾突出,刘长春作为中国唯一参赛选手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连路费都不够;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华民族不断强大,从1984年,许海峰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到北京成为“双奥”之城;既体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重大进步,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没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我国的体育事业也不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解析:(1)根据所学公元纪年知识,一个世纪为100年,公元1—100年为1世纪,公元101—200为2世纪,世纪即为时间的百位以上数字加1,以此类推公元2022年为(20+1)=21世纪;而公元纪年中年代的划分通常以连续的十年为一个阶段,每一世纪中从“……0”到“……9”的十年被称为一个年代,2020—2029年属于21世纪20年代,故北京冬奥会召开的时间为2022年属于21世纪20年代。
(2)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重在考查“国运”与“奥运”的关系。明确“奥运”是“国运”的体现;“国运”促进“奥运”的发展。我国成功举办冬奥会主要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支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结论注意总结和升华。如题目:奥运显国运。论述:932年,中华民族危机重重,民族矛盾突出,刘长春作为中国唯一参赛选手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连路费都不够;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华民族不断强大,从1984年,许海峰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到北京成为“双奥”之城;既体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重大进步,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没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我国的体育事业也不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