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经过丽江》
学习目标
1.带着想象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品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2.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
3.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的特点。
学习重点:带着想象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品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学习难点: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备学
将课文朗读至少三次,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回顾游记三要素
背景:2012年,阿来到甘肃武威做关于藏文化圈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工作,武威之行结束后他又到了丽江。丽江市人民政府听说作家阿来到了当地,就邀请他写一篇关于丽江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是应丽江当地政府此次邀请所作。
课中探学
自主预学
阿来, 族,1959年生于 省, 著名作家。代表作《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成为矛盾文学奖历史上 的获奖者。
小组合学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
1.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在文中找出一滴水经历的地点,把握一滴水的游踪。
3.作者笔下丽江的自然风光,色彩明丽,如一幅风景画。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极富层次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并感受景物的色彩美。
高处远景:
山下:
低处:
4.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丽江了哪些建筑呢?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
建筑:
特点:
5.丽江作为旅游名城,它的风俗民情也是美好和谐的,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呢?
交流研学
1.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品析妙处。
句子:
赏析:
作者从“一滴水”浏览丽江的视角来展开描写有什么好处?
反馈评学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文使用拟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流过丽江的全过程。
本文构思新奇,想象奇异,给人一种不真切的感觉。
本文全方面、多角度地显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
本文经过描述一滴水的奇异旅途,表达作者对丽江的热爱。
总结固学
本文主旨(事件+情感)
这篇游记,通过写 的过程(事件),展现了丽江古城的
美、 美和 美,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 的之情。
课后延学
神山阿尼玛卿
阿来
在我的童年时代,故乡小村庄的东北方向,就有一座叫阿尼玛卿雪山。就是这座雪山,主宰着山下小村的天气变化。当天气晴好,男人们会脱下帽子,低唤一声山的名字。后来,我知道,那其实同时也是山神的名字。
而眼下,在果洛,我心中拥塞着的,无非是关于它的历史文化的零碎的知识,眼前正在展开的土地却还十分陌生。我尤其不知道在渐渐升高的山谷尽头遮断视线的云雾会不会被正在升起的太阳驱散,或者被强劲的高原风吹开,让阿尼玛卿雪山出现在面前。
驱车二十多公里后,我们来到了可以遥望雪山的地方。
人云雾非但没有散开,反而挟着细雨向着山口祭台四合而来。成阵的经幡猎猎的振动声,使风显得更加凌厉。我把被风猛烈撕扯的哈达系到经幡阵中,手还没有完全松开,豁然一声,哈达就被劲道十足的风拉得笔直,像琴孩一样振动不已,而一同前来的人们,都面朝着同一个方向——山口的西南。我知道,那是雪山所在的方向。强劲的风正从那个方向横越而来,幅面宽广。
在众人诵念祈祷文的声音里,堆在祭台上的柏树枝点燃了。一柱青烟还未及升起,就被风吹散,融入了四周凄冷的云雾中。当我们绕着祭台念诵祷文,每转到下风处,充满香气的烟就扑到身上,让我接受圣洁香烟的强劲沐浴。我念诵的是一段刚刚学来不久的对于阿尼玛卿雪山的赞颂,非关祈请,只是赞颂它的圣洁与雄伟。风继续劲吹,把我们手中扬起的风马纸搅成一片稠密的雪花,在头顶上升,在四周旋转。然后,熏烟的柏枝被风吹得燃烧起来。变成了一团彤红的火焰。火焰被风吹拂,旗帜般招展。
“信民们点燃桑烟,摆上丰富的五色供品,虔诚地念诵祈祷祭文,雪山渐变为洁白宫殿,祥云霭霭……以阿尼玛卿山神为主的神族,从彩虹装饰的庄严宫门列队而出……”
是的,阿尼玛卿是山,同时也是一个神。
在藏语安多方言中,“阿尼”的意思是祖父。据当地的民间传说,这位老祖父名叫沃戴贡杰。和很多民间传说一样,果洛地方原来妖魔横行。而拯救了这片大地,使人们脱离苦海的正是来自远方的英雄。在果洛,这位英雄就是有八个儿子的沃戴贡杰。他派出儿子去征服远方。等到妖氛肃清,他们一家也就定居于此,这个家族自然就成了当地的部落酋长。随着部族的代代繁衍,这位祖先成为部族的集体记忆,他的故事开始代代相传。并且在这种没有固定文本的口传故事中,时时刻刻地被改写,终于,祖先成了神。一位创世的神。当他的部族人口增长,在宽阔的草原上星罗棋布,分析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支系,这个部族便需要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象的中心。在青藏高原上,这样的具象中心只能是一座雄伟的雪山。在果洛,便是玛卿雪山。于是,口传故事中越来越了不起的祖先,终于与雪山稳固超拔的形象合二而一。
山神的故事便这样产生了。
大地,因为雪山而汇聚。星散在大地上游牧或家耕的人群,因为山神的信仰而凝聚在一起。
山神,就是神格化了的人,就是人格化了的山。
山,因为向背的不同,决定了众水的流向。所以,是神。
山,因为高度与纵深,决定了让大气流动还是延宕。所以,是神。
山,高度人格化后,因为人一般情绪的变化造成了天气的变化。所以,是神。
青藏高原的雪山,不只是阿尼玛卿,都关乎着这里的人群对于自然的深沉感受,也关乎着族群对于有建树的领袖的强烈情感。
阅读全文,梳理出“我”对阿尼玛卿雪山的认识过程。
在作者的笔下,阿尼玛卿雪山的鲜明特点是什么?这与文章主题有何关系?
文中画线句中“神格化了的人”和“人格化了的山”是什么意思?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