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题训练:诗词曲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练习
寒食(一)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二)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1.我会解释词语。
春城( ) 五侯( )
2.我会用自己的话把《寒食》(一)前两句诗展现的初春美景图描绘下来。
3.《寒食》(一)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寒食》(一)的作者是 朝 。《寒食》(二)后两句诗告诉我们寒食节的习俗是 ,是为了纪念 而设立的节日。
5.选出跟传统节日无关的诗句:(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这首诗的作者是 (填朝代)的诗人 。
7.画横线的诗句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
A.借景抒情 B.寓情于景 C.动静结合 D.托物言志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请简要分析。
9.古诗词鉴赏。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说明了
A.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
B.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
C.竹子很有劲。
D.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
(2)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之恶劣,赞美了竹子 的品质。
(3)最后一句诗中的“ ”字,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4)本诗是一首题画诗,下列还有哪些是题画诗? (多选)
A.《墨梅》 B.《惠崇春江晚景》
C.《滁州西涧》 D.《江南春》
附加题。
天竺寺①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②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③。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注释】①天竺寺:位于天竺山山麓。②桂子:特指桂花。③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10.诗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点是 ,时间是 ,歌咏的事物是 。
11.诗人将桂花比作什么?看到桂花飘落,诗人联想到什么(用诗中原句回答)?
12.由诗中的“嫦娥”你想到了哪个民间传说?
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联系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十五夜:
中庭:
14.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可以从“ ”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皎洁。这种清美的意境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李白的诗句“ , ”
15.“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下列没有表达思念之情的一项是( )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6.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前两句写幽静清凉的秋景,是为了塑造一个孤独无眠、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
C.“人尽望”说明中秋月夜景色奇特,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D.本诗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冷”“无”直接暗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活动二:传承精神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咏煤炭
[明]于谦
开混沌①得乌金,藏蓄阳和②意最深。爝火③燃回春浩浩④,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⑤元赖⑥生成力,铁石⑦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⑧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①混沌(dùn):这里指未开发的煤矿。②阳和:这里借指煤炭蓄藏的热力。③爝(jué)火:小火,火把。④浩浩:广大无际貌。⑤鼎彝(yí):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专指帝王宗庙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这里兼含两义。⑥元赖:本来依靠。⑦“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久埋地下变成的。⑧苍生:老百姓。
17.读一读“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后四句诗的意思。
18.古诗文创作中,常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和节操?
19.古诗中有很多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除了课本中的“马、石灰、竹”以及本诗的“煤炭”,你还知道其他的吗?请参照给出的示例再写一句诗。
示例:竹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阅读。
三月晦日①偶题
淮村兵后
[宋]戴复古②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释】①淮村:淮河边的村庄。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③败垣:毁坏的矮墙。④向来:往昔,过去。
20.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 )的乐曲最合适。
A.悲伤凄凉 B.高亢激昂 C.恬淡悠扬 D.轻快活泼
21.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3题。
雪梅(其一) 宋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2.阅读两首古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墨梅》前两句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也描写了梅花淡淡的颜色。但诗人写梅花的颜色是墨黑色的,这不准确。
B.《雪梅》一诗中“骚人搁笔费评章。”中的骚人指的是百姓。
C.这两句话运用了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了画梅花的技法,又写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D.《雪梅》后两句诗把梅和雪进行比较,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发扬长处掩盖短处。
2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梅花淡淡墨痕的风韵。
B.“梅雪争春未肯降”一句生动地写出了梅、雪的情态,“二月春风似剪刀”与其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
C.《雪梅》首句紧承题目,摹写“梅、雪”争春之趣。
D.王冕在诗中用“淡”一字刻画出墨梅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24.两首诗歌都描写了梅花的特点,其中《墨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梅花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25.把诗句补充完整,这是一首( )
A.送别诗 B.田园诗 C.咏物诗
2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石头需要经过 和 等重重磨难才能变成石灰。此诗借石灰自喻,“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诗人具有 的情操。
古诗赏析
马诗
大漠沙如雪, 。
,快走踏清秋。
27.将古诗补充完整。
28.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被称为“ ”。古诗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以马自喻,表达诗人渴望 的远大志向。
29.下列诗句中与这首诗借事物来传达品格、志向的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诗词对比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0.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释或注音正确一组是( )
A.渭城朝雨浥轻尘(朝:cháo) B.客舍青青柳色新(舍:shě)
C.天下谁人不识君(君:指董大。) D.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故乡的人。)
31.下列诗句与其它三句表达情感不一样的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B.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C.《别董大》情感豪迈、乐观;《送元二使安西》情感虽带惆怅,却不悲伤。
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牵挂担忧的感情。
33.《送元二使安西》中“ ”字表明了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劝”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1+2分)
34.《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季节是 ,从诗句:“ ”可以看出来;《别董大》描写的季节是 ,从诗句:“ ”可以看出来。
诗歌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5.《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一词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的特点。
36.“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可否换成“在”?为什么?
37.对《十五夜望月》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以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C.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象,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委婉动人。
古诗鉴赏。
新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38.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
39.“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照应了诗中“ ”一词,用了 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柳条的优美。
4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任务三:在“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周”中,同学们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阅读下列文章,按要求完成试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①转庭梧,此夕羁人②独向隅③。
未必素娥④无怅恨⑤,玉蟾⑥清冷桂花孤。
注释:①[霜影]月影。②[羁人]旅人,现指离家在外的游者。③[隅]角落。④[素娥]指嫦娥。⑤[怅恨]惆怅怨恨。⑥[玉蟾]月亮的别称。
41.读诗句,用“/”画停顿。每小题两处。
①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②十 轮 霜 影 转 庭 梧
42.多种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想象画面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 ;借助注释理解“此夕羁人独向隅”的意思是 ;
43.对比两首诗,完成下列填空。
①《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 的景物,寄托了作者的 之情。
②《中秋月》通过描写 的景物,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
古诗理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4.本诗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 (人名)。
45.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第一句“翻”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片乌云快速翻滚蔓延的动态。
B.第二句“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片急雨打入船中的状态。
C.第三句“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度之大,将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D.全诗写雨意不在雨,全为了一个“醉”字,人因酒而醉,诗因醉而作。
古诗词对比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范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6.给诗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新:(①柳叶格外清新 ②新种的柳树) 故人:(①故乡的人 ②老朋友)
47.《送元二使安西》的后两句中“ ”字表明了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劝”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48.《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 ,从“ ”可以看出来。《别董大》中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 ,从“ 、 ”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4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B.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C.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牵挂担忧的感情。
D.《别董大》情感豪迈、乐观;《送元二使安西》情感虽带惆怅,却不悲伤。
阅读
【材料一】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材料二】寒食①孟云卿
二月②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③,不独明朝④为子推。
(注释)①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②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③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④明朝( zhao ):明天。
50.补充【材料一】中空白处的诗句。
51.【材料一】中《寒食》一诗中的“ , 。”表明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点。
52.【材料二】结合注释写出“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的意思。3分
53.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的感情,请写出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并标明出处。
诗句: 诗题:
诗句: 诗题:
54.试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练习。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吾曹:我等,我辈,我们。③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55.下列对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B.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D.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56.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声( )
A.指人民的困难和痛苦。 B.因为疾病引起的痛苦。
C.对敌人的憎恶厌恨。 D.指心中的悲伤之情。
(2)些小吾曹州县吏( )
A.稍微 B.微小 C.少许 D.一些
57.你觉得牵动作者心情的是什么事呢?
58.你能从这首题画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59.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1首吗?
古 诗
墨竹图题诗
[清]郑板桥
衙斋①卧听萧萧②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⑤总关情⑥。
【注释】①衙斋:衙门里官员休息居住的地方。②萧萧:竹枝竹叶摇动的声音。③些小:小小的。④吾曹:我辈,我们这些,我这样的。⑤一枝一叶:本意指竹子的每束枝叶,暗喻民间的老百姓的点点滴滴。⑥关情:关心,动情。
60.【品词析句】读诗句,完成练习。
理解诗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思。
61.【整体感知】读诗句,完成填空。
这首诗以“ ”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诗中由“ ”联想到百姓的疾苦生活,寄予了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 。
课内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62.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包含着( )(多选)。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63.“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
A.春天。 B.美的时光。 C.年轻的朋友。 D.春天的歌。
6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 。
65.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喜极而泣,他的深深爱国情让我们为之动容。我还积累的爱国有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题训练:诗词曲鉴赏》参考答案
1. 春天里的长安城 泛指权贵豪门 2.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3.表达了作者对特权阶层的讽刺之情。 4. 唐 韩翃 禁烟火 介子推 5.D
6. 明代 于谦 7.D 8.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坚守高洁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9.(1)D
(2)坚忍、顽强
(3)任
(4)AB
10. 天竺寺 八月十五日夜 桂子 11.玉珠 应是嫦娥掷与人 12.吴刚伐桂和嫦娥奔月
13.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庭院中 14. 地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15.D 16.C
17.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山和林。 18.作者以煤炭自喻,表达了自己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心愿和志向。 19. 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0.A 21.一个“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以花的无情,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22.C 23.B 24.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志向。诗人表示,他并不需要人们来夸赞墨梅的颜色,他更希望墨梅所散发出的清气能够充满整个天地。这里的“清气”可以理解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品格,他希望这种高尚的情操能够影响并净化整个世界。
25.粉骨碎身浑不怕 C 26.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清廉高洁
27.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28. 唐 李贺 诗鬼 托物言志 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29.C
30.C 31.D 32.D 33. 更 对好友依依惜别 34. 春季 客舍青青柳色新 冬季 北风吹雁雪纷纷
35. 地白 凄清 36.不行。“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37.C
38.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 39. 百尺
拟人 40.诗歌展示出活泼、新颖、音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41.中庭/地白/树栖鸭 十轮/霜影/转庭梧 42. 不知道这茫茫的秋思落到谁家? 在这团圆夜,在外的我孤独地面对着角落。 43. 庭院、鹊鸭、露水、桂花、明月 思念 梧桐树、桂花树、嫦娥、明月 孤独、惆怅
44. 宋 苏轼 45.D
46.① ② 47. 更 对好友依依惜别 48. 春天 柳色新 冬天 北风 雪纷纷 49.C
50.寒食东风御柳斜 51.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52.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为了明天祭奠介子推。 5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4.相同点:都写了寒食节繁华绽放的春意。不同点:韩翃的诗突出了皇族和宠臣的特权;孟云卿的诗写出了异乡人寒食的辛酸,表达了对贫民的同情。
55.D 56. A B 57.我觉得牵动作者心情的是人民的困难和痛苦。 58.我能从这首题画诗中体会到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与关心。 59.《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0.虽然我们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61. 竹子 忧国忧民 衙斋卧听萧萧竹 关切之情
62.ABC 63.A 64.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6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