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力
目录
01 说教材
02 说学情
03 说教学目标
04 说教法和学法
05 说教学过程
06 说板书设计
请在此处输入所需标题
一、教材分析 :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核心内容,是力学知识体系的基石。力的概念贯穿整个物理学,是后续学习运动与力的关系、压强、浮力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同时,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日常的推、拉、提、压等动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回归生活。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力的本质和规律性理解还比较浅显。他们好奇心强,乐于动手操作,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仍在发展中。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验和直观的现象,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力的概念、单位(牛顿,N)以及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学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科学思维、探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科学态度与责任 :激发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三要素以及力的示意图绘制。
教学难点 :对力的相互性的理解以及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实验演示法 :通过演示如弹簧受力形变、磁铁吸引铁钉等实验,直观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帮助学生建立力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如 “为什么人推墙会向后退”,引导学生思考力的相互性。
讲练结合法 :在讲解完力的三要素和示意图绘制方法后,及时进行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学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如用不同大小的力拉橡皮筋,探究力的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归纳法:通过对多个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力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图片或视频,如运动员踢球、起重机吊起货物、人推购物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都涉及到什么作用?”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力。
2.新知学习(15 分钟):
力的概念:通过分析上述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如人推车,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磁铁吸引铁钉,磁铁是施力物体,铁钉是受力物体。
力的单位:介绍力的单位是牛顿(N),并通过一些常见的力的大小帮助学生建立对牛顿的直观认识,如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 1N。
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用不同的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伸长量变化,理解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用相同大小的力拉弹簧的不同方向,观察弹簧的运动方向变化,理解力的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用同样大小和方向的力推木门的不同位置,观察门的转动情况,理解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水平向右拉小车为例,在小车上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3.实验探究(10 分钟):
将学生分组,提供实验器材如弹簧、木块、磁铁等,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例如,用不同大小的力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变化;用磁铁在不同方向吸引铁钉,观察铁钉的运动方向;用不同作用点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实验结束后进行小组交流和汇报。
4.深化理解(10 分钟):
力的相互性:通过演示 “两个气球相互挤压” 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气球同时发生形变,从而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联系生活实际,如划船时桨向后划水,水给桨向前的力,使船前进,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力的相互性现象。
生活中的应用: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力的知识,如汽车刹车时,摩擦力使车减速;运动员跳远时,用力蹬地获得向前的力等,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
5.总结归纳(3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单位、三要素、示意图以及力的相互性,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6.布置作业(2 分钟):
基础题:完成课本上关于力的概念、三要素和示意图绘制的习题。
拓展题: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性现象,如人走路、火箭发射等。
实践题: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重力,如书包、课本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六、说板书设计:
一、力
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单位:牛顿(N)
3.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示意图:
线段起点:作用点
箭头方向:力的方向
线段长度:力的大小
5.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