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北京的春节
1
同学们,提到春节,大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阖家团圆、热闹喜庆的画面。但不同地方的春节各有特色,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春节更是有着深厚底蕴。老北京人怎样筹备春节?
让我们走进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描绘的北京的春节吧。
老舍(1899-1966) 1899 年出生于北京的满族家庭。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首位荣获 “人民艺术家” 称号的作家 。早年在英国任教时开启创作,著有《老张的哲学》等。回国后创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其作品多取材于市井生活,京味浓郁,语言通俗幽默 ,生动反映社会现实与民众疾苦 。
时间跨度大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热闹
初读课文
扫除拦路虎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轿车 骆驼 元宵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词语解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变了样子,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截然不同:指二者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元宵:用糯米粉等做成的球形食品,有馅儿,多煮着吃,是元宵节的应
时食品。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体现“京味儿”的词语: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生字我会写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左半部分不要少一横。
cù
注意中间的“又”写得窄而短,左右疏密均匀。
tān
左半部分的“火”比右半部分的“然”略短,但不能写到“灬”的上方。
rán
理清脉络
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
小组合作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小组合作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精读感悟
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这种特质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 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节
这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
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主要描述了北京地区迎接春节的传统习俗,特别是腊八这一天熬制腊八粥的风俗。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腊八粥的制作材料,还通过这些细节展示了腊月寒冬里人们对新年的期待与热情,以及对农业丰收成果的骄傲展示。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是形容腊月最寒冷时节的一句俗语;“腊八粥”则是一种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熬制的传统美食,它由各种米、豆类及干果混合制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强调了腊八粥成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象征着农业社会的繁荣景象。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泡腊八蒜
特点:色味双美
主要讲述了腊八节另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泡制腊八蒜。文中详细描述了制作腊八蒜的方法及其特色,以及它在北京春节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腊八蒜以其独特的色香味成为了春节期间吃饺子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北京地区丰富的节日饮食文化和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腊 八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抓住重点
食材多
色味双美
写出特点
幸福满足
腊八蒜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通过将蒜瓣浸泡于醋中,并封存起来,直到新年期间享用,这一过程体现了人们对于迎接新春的美好愿望和庆祝方式的独特性。其成品色如翡翠,味美诱人,既增加了节日餐桌的乐趣,也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描述了从腊八开始,北京街头巷尾为迎接春节而呈现出的热闹景象。文中提到随着节日临近,店铺和货摊纷纷增加,售卖各种与春节相关的商品,如春联、年画、蜜供和水仙花等,这些商品仅在春节期间才特别受欢迎。此外,胡同里的叫卖声也变得更加多样和频繁,尤其是那些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商品,如松枝、薏仁米和年糕等,这一切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期待感。
从文中可以看出,腊八之后的北京街头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这不仅体现在商品种类的丰富上,更在于这种氛围对人们心灵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新奇的商品和独特的叫卖声构成了他们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习俗传承至今,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描述了孩子们为迎接春节所做的准备活动。文中详细介绍了孩子们在春节期间最热衷的三项活动:购买杂拌儿、爆竹以及各种玩具和年画。其中,杂拌儿作为一种由多种干果和蜜饯混合而成的零食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而爆竹则是男孩子们的最爱,体现了传统节日中的热闹气氛;最后,风筝、空竹等玩具和年画则增添了节日的乐趣与文化气息。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描述了春节前夕家庭成员们忙碌的情景。不仅孩子们在为新年做准备,大人们也同样紧张地筹备着节日所需的一切物资,包括食物、饮品和用品等,并且还需要赶制新鞋新衣,以便在新的一年展现全新的面貌。这一段体现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以及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万象更新”这一理念强调了新年之际应有全新的开始,穿着新衣象征着去除旧岁的不如意,迎接新的希望和机遇。其次,给孩子们准备新鞋新衣也是一种爱的表现,体现了家长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祝愿。尤其是在春节期间,一家人团聚,穿上新衣更是增添了一种喜庆氛围,让全家人都能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和温馨。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准备,更是精神层面的慰藉和支持。
腊月二十三
小年在春节里的重要地位。
6
腊月二十三
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详细介绍了祭灶王的仪式,包括在晚上通过鞭炮声将灶王纸像焚化,寓意送灶王上天。此外,还提到了传统中食用麦芽糖和江米糖的习惯,这些糖果原本是用来粘住灶王嘴巴,防止他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的传统做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意义逐渐淡化,现在的糖果更多是为了享受而非宗教用途。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习俗发生了变化。例如,过去人们用麦芽糖和江米糖来粘灶王的嘴,希望他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但现在这些糖果主要是为了人们的享用,不再具有原来的功能。这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庆祝方式的变化,尽管一些具体实践可能已经改变,但节日期间的欢乐和团圆的核心价值仍然被保留下来。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一一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从腊月二十三之后,人们为了迎接春节而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文中提到,在除夕之前,家家户户不仅要贴好春联、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即“扫房”),还要准备充足的食物如肉类、禽类、鱼类、蔬菜和年糕等,以确保至少能满足一周的需求。这是因为按照传统习惯,许多店铺在春节期间会关门歇业五天,直到正月初六才重新开张,因此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思考:老舍先生写腊八粥用了两个自然段,而写除夕这个大日子却只写了一个自然段。他有没有写出除夕的习俗?是怎样写的?
生动描绘了除夕这一天的热闹场景。文中详细描述了家家户户为迎接新年所做的准备,包括赶制年菜、穿上新衣、贴春联和年画、彻夜灯火通明以及鞭炮声不断等传统习俗。特别强调了无论多远的人都会尽力回家团聚,共进团圆饭并祭祖的重要性。此外,还提到了守岁的习俗,即除了非常年幼的孩子外,大多数人都会熬夜迎接新的一年。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团聚被视为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尤其是在像除夕这样的重要节日里。团圆饭不仅是家人相聚共享美食的机会,更是表达亲情、加强家庭联系的重要时刻。而祭祖则是对祖先表示尊敬和怀念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希望得到祖先的庇佑,并传承家族的记忆和价值观。
初 一
请你说一说初一这一天的特点。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会不会没有节日气氛呢?
9
男人们外出拜访,女人们则在家接待客人。此外,城内外的许多寺庙开放供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售卖茶饮、食品和玩具。特别提到了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以及南城的火神庙作为最受欢迎的地点。不过,开庙初期并不十分热闹,因为大家都在忙着互相拜年。直到初五初六,庙会才真正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说,逛庙会是体验新年特有玩具和观赏野景的好机会。
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写得简略?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
主要:详写
次要:略写
根据不同 日子在春节中的重要程度
写出特点
抓住重点
一带而过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
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
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
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
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
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
详写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突出风俗特点
结构梳理
我们在本文了解了哪些充满“京味儿”的语言?说说你了解的有地域特色的语言。
儿化音: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
北京方言:“闲在”是“闲适自在”的意思。
示例:东北方言中“炮仗”是“鞭炮”的意思,“疙不溜脆”是“麻利”的意思。
课堂演练
布置作业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