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语文) 第二单元家国情怀《群文阅读训练》练案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四制(语文) 第二单元家国情怀《群文阅读训练》练案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0 09:3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二单元 家国情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单元目标 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中考考点链接 (诗歌、散文、 通信、乐府民歌) 1.概括事件或内容。(★★★★)
2.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4.文章的详略安排。(★★★)
5.从用词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言。(★★★★)
6.理解句子的含义或言外之意。(★★★)
7.侧面描写的作用。(★★★)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真挚、朴素的情感。多娇的河山,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怎叫人不爱国、爱家呢 家国情怀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是人类生生不息奋斗的力量源泉。让我们走进下面的群文阅读,去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感。
群文阅读训练
【第一篇】
三秦思语
陈风波
1
“到壶口看瀑布去”,儿时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到壶口看瀑布。
前几日,从延安回西安的路上,几名同学不约而同地想绕道去壶口看瀑布,便欣然前往。
“黄河,梦中的壶口瀑布。”汽车还行驶在黄河岸边高高的山梁,远远的,就看见壶口两岸黑压压的人群。下了车,一溜小跑奔向壶口,才算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人山人海:无论是黄河对岸的山西,还是我们这边的陕西,把壶口围得水泄不通,只闻轰隆咆哮的瀑布声,看不到飞流直下的瀑布影。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挤到瀑布边上的缆绳处,满眼都是争先恐后、吵吵嚷嚷的照相人。看吧:有的举着双手大声喊,有的做出卖萌模样,有的三五个人一起合影,还有的恋人拿着手机自拍杆秀恩爱。侧耳听:有的说,还有完没完,照顾一下别人行不行;有的说,能不能快点,我们还去黄帝陵呢,太阳落山到那儿就照不了相了;还有的说,我们开车十几个小时,就为能在壶口照张相,照顾一下行吗……
苦等了近半个小时,我也没和壶口瀑布合上一张影。无奈中一扭头,见一个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者,手扶缆绳全神贯注地盯着奔流远去的黄河,吵吵嚷嚷的“照相大战”与他没有丝毫关系。
“没有和壶口瀑布照上相 ”见我看他,老者微笑着向我打招呼。我礼貌地问:“您为什么不去照相 ”他说:“能留住美丽风景的,不是相机拍照,而是心灵感悟,把最美的风景,留在灵魂深处。”
老者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顽强不息、勇往直前、战胜一切的精神象征,美丽的风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领悟民族精神。”
扭过脸,看看争先恐后、吵吵嚷嚷的照相者,回过头,再看看眼前凝望着黄河沉思的老者,一瞬间,我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2
初中时,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毛泽东那篇《为人民服务》,至今还能倒背如流。也正是从那时起,脑海里刻下一个不朽的名字——张思德①。
没想到20多年后,我来到毛泽东当年给张思德开追悼会的革命圣地延安,站在庄严肃穆的张思德墓碑前。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是那样渺小……
凝望着墓碑上那张年轻乐观的脸庞和金光闪闪的“张思德”三个大字,万千思绪随风飘远。沿着岁月的足迹,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了毛泽东挥舞着那双指点江山的大手,听到他操着浓重而铿锵有力的湘音,讲述着一个不朽的名字——张思德。
墓碑后面的山梁上,漫山遍野的红花槐迎风怒放,红艳艳的花海就像这个年轻生命的热血在燃烧;放眼远眺,宝塔山上那座曾指引中华民族前行的千年古塔,依然巍峨矗立,闪烁着“为人民服务”的万丈光芒;俯首望去,滚滚奔流的延河水,承载着与张思德名字一样不朽的精神,滔滔东去、一往无前……
有人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我也想说:“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地活着;有的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好。”
利己是人的本能,利人更是人的本性。我们不是圣人,皆是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一个年轻的逝者,用生命启迪我们活着的人: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为谁活着 怎样活着
3
朝阳从八百里秦川爬上来,吐出万丈金色的阳光,亲吻着古老而又年轻的长安城——西安。
周末的清晨,漫步在大雁塔广场,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浓郁的中华文明的气息,焕发着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身后,那座饱经岁月洗礼而依然高大雄伟的千年古塔——大雁塔,向人们诉说着大唐盛世的一个个故事:面前,唐代高僧玄奘法师手持禅杖,执佛礼,炯炯有神的目光遥望着远方,仿佛在讲述着西天取经路上艰辛而美丽的传说。
驻足于玄奘法师雕像前,思绪万千,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画面在脑海里闪现。面对妖魔鬼怪的威胁,他毫不畏惧;面对王权富贵的诱惑,他毫不动摇;面对儿女情长,他痴心不改;面对艰难险阻,他一往无前。春秋冬夏,风雨兼程,披荆斩棘,两肩霜花,一路向西,取得真经。
面对眼前的玄奘法师,一个大大的问号从内心深处跳出来,是什么给了他如此强大的前行力量
默默凝思,许久,我懂了:信仰和信念,是玄奘法师的精神支柱。有了它,才会朝着一个方向,沿着一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会有专之意——专心凝神,专心致志;才会有深之意——沉浸其中,深钻细研;才会有勇之意——踏平坎坷,勇攀高峰。
行走在路上,心中有魂,坚定前进的方向;脚下有根,迈出坚实的步伐;头顶有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非此,而不能远行。
(选自2017年9月《散文百家》,有删改)
【注】①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警卫团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1.第1部分中,老者所说的“美丽风景”和“最美的风景”分别指什么
答案:“美丽风景”指黄河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观。“最美的风景”指黄河象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顽强不息、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2.揣摩文中画线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是那样渺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言外之意 )
答案:表现张思德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精神的伟大。(或:表现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伟大)
答案:“艰辛”指取经之路艰难困苦,千难万险;“美丽”指对信念的坚守,对信仰的执着。
3.结尾句中的“此”指什么 其中的“远行”寓意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此”指“有魂”“有根”“有光”。“远行”指个人的健康成长、学业进步、事业发展等;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生生不息。
4.本文已被校刊《精神的力量》专栏选用。请你再推荐一篇学过的课文给该专栏,并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一)我推荐《黄河颂》。《黄河颂》既写了黄河的自然特点,又写了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表现了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其思想内涵和情感均与选文第1部分相近。适合《精神的力量》专栏。(示例二)我推荐《老山界》。《老山界》描写的是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景,表现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必胜的信念。这与选文第3部分的意旨相似。适合《精神的力量》专栏。
【第二篇】
感受老山界
①我是在今年早春时节走进老山界的,虽说我的家乡也属于老山界地区,上中学时又读过陆定一的名篇《老山界》,知道此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可真正与老山界零距离接触,平生还是第一次。所以,当我随“红军长征路线考察组”夜宿老山界脚下的岔岭村时,兴奋得一夜难眠。
②第二天早上出发时,岔岭瑶寨雾气弥漫,天空还不时下着小雨。向导告诉我们,上山的小路已经罕有人走,杂草灌木丛生,雨天攀登,不但会湿衣裤,把人冻病,而且极易迷路,因此建议我们乘车先进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再走红军当年下坡时走的那段路。
③一辆农用车载着我们一行人开始在螺旋上升的公路上爬行。车外浓雾弥漫,目力所及,只看得见路边的青草绿叶。汽车穿行于云蒸霞蔚之中,如历仙境。令人惊奇的是,山中的山茶花已经星星点点,迎风绽放了。车行数小时后停下来,向导带我们去瞻仰红军长征纪念碑、亭。碑面刻有陆定一的题词:“老山界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并镌有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简介。立于碑前,翘首远眺,身后青山迷蒙,似无尽头,前边峰峦叠翠,连绵无穷。神秘肃穆之情在心底愈发浓郁起来……
④重新登上公路之后,开始弃车步行。向导引我们走入公路下一条小道,斜插入山谷腹地。下山的路陡峭崎岖,人行其间,只能一溜小跑,想收住脚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间倒是空旷,林木茂密处,地面寸草不生,只有一层厚厚的枯枝败叶,踩上去,软软的如踏棉絮。腐殖质的特殊气息自脚下弥漫,直钻鼻肺。白色的雾气填满山谷,成股地往上涌,又向谷底滚去,一团团,一缕缕,毫无规则可言。脚下溪流交错,泉水汩汩;头顶百鸟乱飞,任我们扯破嗓子恐吓,亦不惊不散。当年,红军就是沿着这条山路摆脱敌军追击的。可惜他们经过此处时,行军心切,无心欣赏沿途风物景致,要不,那绝对是一次充满诗意的梦幻旅程。
⑤向下行进近两个小时,大伙都有些累了。向导说,快到老山门了。又走数十分钟,奇观果然出现,方知老山门是一道通往山外的山沟,两边是高高的土坎,夹着一条狭长的小路,土坎上长满了常青乔木,枝叶相连,一眼望去,俨然是一条绿色甬道。走出绿色甬道,发现已经伫立于一道高高的山脊上了,眼前豁然开朗。远眺,是无际的山野,云雾已经在我们脚下翻涌,一股凭天临风、傲视群雄的浩气骤然回荡于胸间。
⑥站在山脊回望老山门,心中突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 人们穿行于山之腹地,就是怀胎的孕育,冲出老山门,就是通过产道横空出世。当年红军自这道门冲出,走上了胜利之路;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
1.说说“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一句的妙处。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山界”比作“母腹”,将“老山门”比作“产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山界和老山门地形上的特点,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2.如何理解“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一句的含义
答案:翻越老山界,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而且感受到了当年红军在此行军时表现出的顽强、乐观的精神,内心受到了感染和净化,如获新生。
3.本文与陆定一的《老山界》都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老山界,请分析两文写作的侧重点和用意的不同。
答案:本文主要写了游历老山界的过程及看到的景致,为的是突出攀登老山界之后“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这一感受;《老山界》一文主要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突出了红军战士的乐观和豪情,宣扬红军长征的意义。
一起
告诉
正,刚
只,只有
2.请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
答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译文:
张弘范用对待宾客的礼节对待他,与他一起到厓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历史人物传记往往在文章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字一般是男子在行冠礼之后为师长所取,号一般为自取,比如陶渊明自号为“五柳先生”。
B.文章中“至元”是元朝的年号,说明行文至此,南宋朝廷已经投降,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又侧面表现了文天祥坚持抗元,对国家的忠诚。
C.传记文学选材除了真实之外,还要典型,即作者要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本文作者选取了与元丞相伯颜抗论、兵败仓皇出逃、书写《过零丁洋》来表现文天祥高尚的志向和节操。
D.传记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除了直接记叙传主生平事迹之外,往往还通过间接记叙他人言行来表现人物形象,比如张弘范“以客礼见之”,能间接表现人物形象。
C
导析:C “兵败仓皇出逃”并不能体现文天祥高尚的志向和节操。
  参考译文: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士。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府尹,不久又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军军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相抗争论。元丞相伯颜大怒,扣押了他,向北到了镇江。(后来)文天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到来,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宾客的礼节对待他,与他一起到厓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国家,却教别人背叛国家,能这样做吗 ”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过零丁洋》的诗交了给张弘范。诗末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笑就对这件事暂时置之不理了。厓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待在大都一共有三年,元世祖得知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 ”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 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告诉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后,从容赴死。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现。我读圣人贤人的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 从今往后,我大概对圣人贤人的教诲没有愧疚了。”
中考考点对接训练
概括事件或内容
点拨角度 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 1.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
2.概括某一段落的主要内容。
3.概括文本(或某文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答题方法 1.文章标题法。即在文章标题的基础上,根据原文内容补充必需的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叙事性散文,把主要事件的各个要素找出来,然后加以提炼、概括。即(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或: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和地点是次要因素,可根据文章的实际来添加或删减。
3.提取中心句法。有些文章的主要段落有中心句,我们可以提取中心句,进而把几个中心句加以综合、概括即可。有的文章有提示全文内容的中心句,找出这一中心句即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方法 4.叠加法。就是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加以综合、概括。
5.要概括文章或某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首先需要通观全局,找出各件事情的起止,然后按照要素法来概括。
【答题模式】概括全文或某段内容:本文(或某段)主要描写了(描述了,叙述了)……内容。
概括主要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做了……事情,结果……
如果需要概括的不止一件事,就要用序号加以标注。
答题示例 学习完《老山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
答案:文章以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叙述了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
1.【任务一·第一篇】《三秦思语》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写了什么
内容
答案:壶口瀑布所彰显的黄河精神、民族精神;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玄奘取经的信仰与信念。
2.【任务一·第二篇】根据选文内容,完成表格。
地点 感受
岔岭村 ① .
螺旋上升的公路上 ② .
③ . 神秘肃穆
④ . 奇妙
兴奋
惊奇
纪念碑前
山脊上
赏析艺术手法
点拨角度 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 1.请从文中选出一例,说明运用对比(象征等)在表达上的好处。
2.选文在选材(结构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3.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何作用
答题方法 1.常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常见表现手法及答题模板
(1)象征:用……象征……,含蓄、深刻地表达了……的情感。
答题方法 (2)对比:把……和……相比较,突出……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衬托:通过写……,从侧面烘托了……的……性格(思想、情感)。
(4)欲扬先抑:文章先写……,然后写……,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5)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3.如何体会构思技巧
(1)从表现手法入手。看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手法,以及他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看前后照应,悬念设置等。
(3)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等。
答题示例 《谁是最可爱的人》结尾段的抒情、议论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你”
答案:结尾把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志愿军在朝鲜奋不顾身地杀敌联系起来,再次强调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并且号召我们热爱我们的战士,既照应了开头和文题,又升华了主题,使主题更突出。用第二人称,犹如同读者面对面交谈,使读者感到亲切,易于接受,易于引起共鸣。
1.【任务一·第一篇】文段1作者用大量笔墨叙写拍照的游客,有什么作用
答案:侧面烘托出壶口瀑布景色的壮美;交代作者无法与壶口瀑布合影的原因,为偶遇老者做铺垫;与老者进行对比,反映了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任务一·第三篇】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请你从文中选取一处引用的文字,谈谈它在塑造文天祥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
作用。
答案:(示例一)引用了《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文天祥舍生忘死、忠贞不屈的情怀。
(示例二)引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表明了文天祥坚贞不屈、取义成仁的高贵品格。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