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1.识记“卑劣”“诬蔑”“蛮横”等词的音形义、闻一多简介以及相关文体知识。
2.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层次,把握演讲者观点。
3.初步感受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和为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
学习目标
13 最后一次
讲演
闻一多
第一课时
文题解读
“最后一次讲演”,指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即兴演讲,这也是闻一多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讲。文章以《最后一次讲演》为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背景资料
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有删节。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对和平民主的迫切要求,继续发动内战,并对爱国民主运动进行镇压。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文体知识
演讲词,也叫讲演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的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知识备查
闻一多,本名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倡导新诗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新月派诗歌代表诗人。
诗 集:《红烛》《死水》
代表作:《七子之歌》
作者介绍
晓得 卑劣 无耻 毒手 诬蔑 屠杀
悲愤 捶击 恐怖 势力 毁灭 卑鄙
蛮横 赋予
miè
chǐ
shì
chuí
bù
tú
bēi liè
fèn
bǐ
hènɡ
yǔ
读读写写
xiǎo de
dú
huǐ miè
挑拨离间: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tiǎo
词语解释
jiàn
(péi ) 赔偿
(bèi ) 烘焙
形近字
赔
焙
(xié) 协商
(xié )威胁
协
胁
bō
( )横竖
( ) 中间
横
间
( )蛮横
( ) 离间
héng
hèng
jiān
jiàn
多音字
预习检查
( )召公
( )召唤
( )挑担
( )挑拨
挑
tiāo
tiǎo
召
zhào
shào
朗读课文,思考: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痛斥反动派,赞扬李公朴。
第二部分(4—5)揭露反动本质,鼓舞人民斗志。
第三部分(6一11):号召人民,争取胜利。
第四部分(12):表明决心,以身殉志。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赞扬——李公朴
痛斥——反动派
揭露——
反动本质
鼓舞—— 人民斗志
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
号召人民,争取胜利
第四部分:
表明决心,以身殉志
1.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2.揣摩演讲者语言,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3.学习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和为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
学习目标
13 最后一次
讲演
闻一多
第二课时
1、齐读第1段,找寻作者陈述了哪些事实 表达了些观点或主张
事实:(1)李公朴先生遭到了毒手;(2)李公朴先生只是写文章说话,而且写的说的都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3)国民党反动派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却偷愉摸摸地暗杀。
观点:暗杀李公朴先生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2、朗读第2段,找寻作者陈述的事实以及作者的观点。
事实: 特务杀死了人,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
观点: 特务杀人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
3.阅读第三段:
李公朴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争取民主和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将会赢得更大的革命力量。
4.齐读第4、5段,找出作者的观点以及支持观点的事实。
观点——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事实——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5、齐读第6一8段,找寻事实及作者的观点。
第6段指出的事实——“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第7段中指出的事实——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
第8段指出的事实——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
观点:李先生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决不让反动派这样蛮横下去。
6、齐读第9一11段,思考作者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昆明的青年必须不怕牺牲地争取民主和平。
7、齐读第12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表明自己义无反顾,随时准备以身殉志的斗争决心。
1、2、3段,主要陈述了李先生被暗杀的事实。作者认为这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是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献身的李先生的无限的光荣。
第4.5段,写了李先生和昆明青年学生光荣就义,表现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恐怖,提出了真理永存、人民必胜、反动派必亡的观点。
第6——11段,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自己的主张、号召,即必须争取民主和平。
第12段表达随时以身殉志的斗争决心。
这四个部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最终引出了作者的核心观点,“我们必须争取民主和平”。
8、开头三段,第4、5段,第6一11段,第12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呢
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痛斥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本质;赞颂李公朴的斗争和牺牲精神;表明自己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决心;鼓舞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争取民主和平。
9、这篇演讲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10、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副词、形容词和动词表达强烈的感情,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线词的表达效果。
(1)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究竟”“竟”“只不过”三个副词,写出了闻一多对国民党反动派暗杀行径的无比愤恨,强调了李公朴的行为是正义的,同时激发了大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
“无耻”意思是不知羞耻。连用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用“无耻”反衬“光荣”,对国民党反动派暗杀行径的无比愤恨。
(2)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11、随着演讲的进行和演讲者感情的变化,课文中的人称由“他们”变为“你们”,表达了演讲者什么样的感情
演讲者使用的人称由“他们”变为“你们”,从向听众揭露转而面对面向敌人发起进攻,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和愤怒的感情。
概括主题
本文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表达对实现民主和平未来的坚定信心,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和平民主的目标而斗争到底。
学后感悟
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在斗争的严峻关头,闻一多挺身而出,大义凛然,以豪迈的气概同反动派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这种精神将永远鼓舞我们不断前进。
课堂小结
巧用对比手法。
作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距离,并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如在第2段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耻”衬托李先生的“荣”,又以李先生的“荣”反衬反动派的“耻”,两者互相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写作特色
大量运用设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
设问句主要用来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反问句主要用来揭露敌人无耻卑劣的行径,如“这成什么话?”
“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感叹句是这篇讲演中用得最多的,如“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把讲演者义正词严的指斥、反动派尴尬龟缩的情态表现得很充分。
写作特色
运用褒贬词语,富有感情。
本文写什么人,用什么词,褒贬分明。在写国民党反动派时用了“最卑劣最无耻”“毒手”“偷偷摸摸”等贬义词,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怒、憎恨之情。写进步力量时用了“光荣”“光明”等褒义词,表达了对进步力量的赞美之情,有力地表达了感情。
写作特色
最后一次讲演
痛斥——敌人的卑劣
赞扬——李先生的光荣
揭露——敌人虚弱的本质
鼓舞——群众的斗志
号召——进步青年
临危不惧
坚持真理
勇于献身
板书设计
表明——表明决心,以身殉志
李公朴,江苏人。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四”运动时,在上海发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1946年1月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殴打致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杀害。
知识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