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练本 1_9二十四节气+提分小卷(学生本+教师本+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练本 1_9二十四节气+提分小卷(学生本+教师本+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0 10:39:26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9 二十四节气
班级开展“二十四节气”的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
1.(2分)小语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D )
A.小语注意到加点字的读音,他这样读:在那亘(ɡèn)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pēn)涌着血液一样。
B.小语想读出诗人重返延安时的激动兴奋之情,他这样处理重音: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C.小语想用活泼轻快的语调朗读下面这句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D.小语想读出诗人把个人悲欢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的感情,他这样处理节奏: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解析】D正确的节奏: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2分)同学们合作探究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的关系。以下是探究报告的结尾部分,请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带“口”字的成语。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晰地表述且规划着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耕生活,是我国特有的时间文化,示例:朗朗上口(或脍炙人口)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广泛传颂。我们要把节气文化多方位融入青少年文化知识学习、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农耕文化的种子。
3.(2分)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要求上下联中各嵌有三个节气。
昨夜大寒  到清明  霜降茅屋
今朝惊蛰  如小雪  春分时雨
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4.(3分)为了办一期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黑板报,张丽莉同学找了一段“立春”的资料,其中3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小张一直挂念着被表弟借走的《二十四节气古诗词》,他忍不住打了个电话:“请问你何时把它奉还给我?”
②立春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③立春之日迎春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①去掉“奉”;②在“传统”后加上“节气”;③将“大约”或“多”删去。
5.(3分)下面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有关的哪些内容?请你简要概括。
①谷雨的时间的确定;②谷雨的习俗;③谷雨时节雨水增多,滋养谷物生长;④农民进入农忙时节。
6.(8分)小文收集了一组与大自然有关的诗文名句,请将正确的诗句填写到横线上。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8)林尽水源,便得一山。(陶渊明《桃花渊记》)
提分小卷9
(总分:41分 建议用时:40分钟)    测评分数: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开展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语和小文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小语要在活动中朗读下面这段话,请你选出朗读设计正确的一项。(  C )
  有一种深情表白,叫作“清澈的爱,只为中国”,①这是戍边烈士陈祥榕的铮铮誓言。②清澈的爱,如此纯粹,又如此炽热!③这份深沉的爱,是戍边战士寸土不让的守护,也是医务人员逆行出征的勇敢;是科研新秀披星戴月的攻关,也是年轻基层干部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们是民族的英雄。④让我们传承英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A.小语想要表现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对陈祥榕的意义,他这样读①句的节奏:这是戍边/烈士陈祥榕的/铮铮誓言。
B.小语这样读②句:清澈的爱,如此纯粹(cuì),又如此炽(zhì)热。
C.小语要表现出各行各业的人不断奋斗的爱国热情,他这样读③句(“∨”表示停,“∧”表示连):这份深沉的爱,∨是戍边战士寸土不让的守护,∧也是医务人员逆行出征的勇敢;∨是科研新秀披星戴月的攻关,∧也是年轻基层干部日如一日的坚守。
D.小语要表现出“我们”继续奋斗的决心,他这样读④句的重音:让我们传承英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解析】A.这是戍边烈士/陈祥榕的/铮铮誓言。B.炽(chì)热。D.让我们传承英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2.(2分)小文喜欢积累成语,请你给“仑”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的方框内。
A.落天涯  B.美美奂 C.天之乐  D.议纷纷
3.(2分)小语喜欢伯牙与子期的交友故事,在抄写相关对联时,“无”和“自”两词漏写。请你将这两个词还原到对联中。
清风明月来往
流水高山古今
4.(3分)小文发现学校文学社发布的读书节征文启事有不当之处,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午后的阳光,文静的小道,清冽的气息中,您是否嗅到了留在心底的小幸福?
②捧一杯清茗,阅一本好书,在淡淡的流年里,融会属于你我的幸福时光。
③我们答应,来稿一定仔细阅读,并将优秀作品发表在《田野》期刊上。
①“文静”修改为“幽静”;②“融会”修改为“体会”;③“答应”修改“承诺”。
5.(3分)每逢开学季,为了迎接“神兽归笼”,不少学校和老师做足了功课,“红毯拱门,气球礼物,新课本系上彩带”;“合影板,红包墙,再抽个盲盒,许下新学期愿望”……社交平台晒出的开学照片,让网友大呼羡慕的同时,也引发热议:如此“花式开学”,是否值得提倡?请谈谈你的看法。(100字以内)
示例:我认为值得提倡。首先,适当的开学仪式感对学生来说,重要且必要,可以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花式开学”有其现实意义:它既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开学焦虑,又能帮助老师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6.(8分)小语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古人用他们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醉翁亭记》中“①日出而云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描绘了林间日出朝雾消散和层云聚拢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人感受到明暗变化之美。不经意间,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②悠然见南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两岸的高山连绵不绝,巍峨壮观;李白的“④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再看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⑤风正一帆悬”的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壮阔景象;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胜景,无不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中华山川的壮美。经千重水,过万重山,我们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⑦直挂云帆济沧海”。终有一天,我们会像大鹏一样,“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循路前行,行则必至。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B)。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①,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C)。
(选自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注释】①制义:与下文的“试帖”都属于科举文章的一种体裁。
7.(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释义方法 解释
(1)不专之咎也 课内迁移(以彰其咎) 过失,过错
(2)如九弟志在习字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志向
(3)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 课内迁移(余幼时即嗜学) 爱好
(4)作试帖亦然 查阅词典(①副词或形容词词尾;②对,正确;③如此,这样;④表转折,但是。) ③
8.(2分)请将“也”“焉”“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焉 )  B.(  也 )   C.(  若 )
9.(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10.(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
11.(4分)【甲】【乙】两文均意在“劝学”,他们“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
【甲】文现身说法、以事实为例、运用对比手法等。【乙】文讲道理、引用谚语、运用比喻阐述道理、举例说理等。(各答出一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是说他不专一。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精于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起精神,随便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是否有专于一门学业的爱好?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门研究一种经典;如有志于制义,就必须专读一家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专门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三、议论文阅读(7分)
省力不省功
①物理学有个说法,叫“省力不省功”。也就是说,不存在既省力又省功的机械或工具,如果一个机械或工具可以省力,那么它必须通过移动更远的距离、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弥补这部分省去的力。生活中的各种省力器械,比如动滑轮、杠杆、千斤顶等,都是省力不省功的。使用它们并不会使你获得额外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只是采用了“分步走、不停步”的策略,让你成功实现给看似不可能抬起来的重物做功,其实这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道理相通。
②生活中也一样,很多事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省力,但要成事成器,努力做不可少,持续做不可少。篮球运动员要想投篮很准,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方法少走弯路,但少不了在篮球场上流汗苦练,多投一次,肌肉就多一分记忆,就更准一分,别无他法;想学木工,可以利用一些省力好用的工具,但砍锯凿劈刨的基本功必须反复练习,否则就不可能手艺精湛;想读懂《传习录》,除了一句一句地啃,没有其他捷径。小到读一本书、做一件事,大到学习一门技艺、成就一番事业,都要深谙“省力不省功”的道理。
③但在现实中,我们见过一些“想省力又想省功”的人。比如,嫌日积月累用心学习太辛苦,便夹带小抄去考场,妄想不用功便能得高分;嫌脚踏实地、勤勉尽责升迁太慢,以为弄虚作假、溜须拍马、投机取巧就能更快得到提拔重用……这些人最终的下场我们都清楚。
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多时候,我们出的力气、下的功夫跟成功是成正比的。我们当然应该讲究方法,当然有必要学会“借力”,但最后的“功夫到家”,依然要靠坚持不懈的磨炼,依然要靠向着目标的一步步努力。台上三分钟的光鲜,来自台下十年功的辛苦,功到自然成。
⑤卖油翁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钱锺书说“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历代手艺人、做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都强调一个笨功夫,他们的好手艺、硬本事、真学问,皆从笨功夫中来。《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笨功夫”,遭到智叟的嘲笑,愚公长息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懂得下笨功夫、苦功夫的人心无旁骛、埋头努力,终会接近成功。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2.(2分)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物理学认为不存在既省力又省功的机械或工具,就是说用不用工具效果都是一样。
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迈大步,只能走小步,把功夫做到家。
C.做事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借力”,这样既能省力又能更快更轻松地取得人生成功。
D.“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的光鲜是靠台下持续下“笨功夫”累积而成的。
【解析】A.根据第①段可知,使用工具能抬起“看似不可能抬起来的重物”,而非“用不用工具效果都是一样”;B.根据第①段可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说明的是做事“分步走、不停步”的道理;C.根据第④段“我们当然应该讲究方法……功到自然成”可知,做事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借力”,但最后的“功夫到家”,依然要靠坚持不懈的磨炼,依然要靠向着目标的一步步努力。
13.(3分)有同学在学习上总想省力气、走捷径,请按照第②③④段的论证思路,写出你劝说他的步骤。
步骤一:正面举例 步骤二:反面举例 步骤三:总结说理
14.(2分)“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可见力的大小、力的方向、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影响做功的三个因素。说一说这个力学公式在学习或生活上能给你哪些启示。
示例:一要下苦功;二要有正确的目标(或方向);三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9 二十四节气
班级开展“二十四节气”的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
1.(2分)小语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D )
A.小语注意到加点字的读音,他这样读:在那亘(ɡèn)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pēn)涌着血液一样。
B.小语想读出诗人重返延安时的激动兴奋之情,他这样处理重音: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C.小语想用活泼轻快的语调朗读下面这句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D.小语想读出诗人把个人悲欢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的感情,他这样处理节奏: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解析】D正确的节奏: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2分)同学们合作探究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的关系。以下是探究报告的结尾部分,请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带“口”字的成语。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晰地表述且规划着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耕生活,是我国特有的时间文化,示例:朗朗上口(或脍炙人口)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广泛传颂。我们要把节气文化多方位融入青少年文化知识学习、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农耕文化的种子。
3.(2分)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要求上下联中各嵌有三个节气。
昨夜大寒  到清明  霜降茅屋
今朝惊蛰  如小雪  春分时雨
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4.(3分)为了办一期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黑板报,张丽莉同学找了一段“立春”的资料,其中3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小张一直挂念着被表弟借走的《二十四节气古诗词》,他忍不住打了个电话:“请问你何时把它奉还给我?”
②立春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③立春之日迎春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①去掉“奉”;②在“传统”后加上“节气”;③将“大约”或“多”删去。
5.(3分)下面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有关的哪些内容?请你简要概括。
①谷雨的时间的确定;②谷雨的习俗;③谷雨时节雨水增多,滋养谷物生长;④农民进入农忙时节。
6.(8分)小文收集了一组与大自然有关的诗文名句,请将正确的诗句填写到横线上。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8)林尽水源,便得一山。(陶渊明《桃花渊记》)
提分小卷9
(总分:41分 建议用时:40分钟)    测评分数: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开展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语和小文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小语要在活动中朗读下面这段话,请你选出朗读设计正确的一项。(  C )
  有一种深情表白,叫作“清澈的爱,只为中国”,①这是戍边烈士陈祥榕的铮铮誓言。②清澈的爱,如此纯粹,又如此炽热!③这份深沉的爱,是戍边战士寸土不让的守护,也是医务人员逆行出征的勇敢;是科研新秀披星戴月的攻关,也是年轻基层干部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们是民族的英雄。④让我们传承英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A.小语想要表现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对陈祥榕的意义,他这样读①句的节奏:这是戍边/烈士陈祥榕的/铮铮誓言。
B.小语这样读②句:清澈的爱,如此纯粹(cuì),又如此炽(zhì)热。
C.小语要表现出各行各业的人不断奋斗的爱国热情,他这样读③句(“∨”表示停,“∧”表示连):这份深沉的爱,∨是戍边战士寸土不让的守护,∧也是医务人员逆行出征的勇敢;∨是科研新秀披星戴月的攻关,∧也是年轻基层干部日如一日的坚守。
D.小语要表现出“我们”继续奋斗的决心,他这样读④句的重音:让我们传承英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解析】A.这是戍边烈士/陈祥榕的/铮铮誓言。B.炽(chì)热。D.让我们传承英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2.(2分)小文喜欢积累成语,请你给“仑”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的方框内。
A.落天涯  B.美美奂 C.天之乐  D.议纷纷
3.(2分)小语喜欢伯牙与子期的交友故事,在抄写相关对联时,“无”和“自”两词漏写。请你将这两个词还原到对联中。
清风明月来往
流水高山古今
4.(3分)小文发现学校文学社发布的读书节征文启事有不当之处,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午后的阳光,文静的小道,清冽的气息中,您是否嗅到了留在心底的小幸福?
②捧一杯清茗,阅一本好书,在淡淡的流年里,融会属于你我的幸福时光。
③我们答应,来稿一定仔细阅读,并将优秀作品发表在《田野》期刊上。
①“文静”修改为“幽静”;②“融会”修改为“体会”;③“答应”修改“承诺”。
5.(3分)每逢开学季,为了迎接“神兽归笼”,不少学校和老师做足了功课,“红毯拱门,气球礼物,新课本系上彩带”;“合影板,红包墙,再抽个盲盒,许下新学期愿望”……社交平台晒出的开学照片,让网友大呼羡慕的同时,也引发热议:如此“花式开学”,是否值得提倡?请谈谈你的看法。(100字以内)
示例:我认为值得提倡。首先,适当的开学仪式感对学生来说,重要且必要,可以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花式开学”有其现实意义:它既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开学焦虑,又能帮助老师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6.(8分)小语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古人用他们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醉翁亭记》中“①日出而云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描绘了林间日出朝雾消散和层云聚拢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人感受到明暗变化之美。不经意间,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②悠然见南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两岸的高山连绵不绝,巍峨壮观;李白的“④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再看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⑤风正一帆悬”的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壮阔景象;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胜景,无不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中华山川的壮美。经千重水,过万重山,我们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⑦直挂云帆济沧海”。终有一天,我们会像大鹏一样,“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循路前行,行则必至。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B)。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①,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C)。
(选自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注释】①制义:与下文的“试帖”都属于科举文章的一种体裁。
7.(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释义方法 解释
(1)不专之咎也 课内迁移(以彰其咎) 过失,过错
(2)如九弟志在习字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志向
(3)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 课内迁移(余幼时即嗜学) 爱好
(4)作试帖亦然 查阅词典(①副词或形容词词尾;②对,正确;③如此,这样;④表转折,但是。) ③
8.(2分)请将“也”“焉”“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焉 )  B.(  也 )   C.(  若 )
9.(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10.(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
11.(4分)【甲】【乙】两文均意在“劝学”,他们“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
【甲】文现身说法、以事实为例、运用对比手法等。【乙】文讲道理、引用谚语、运用比喻阐述道理、举例说理等。(各答出一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是说他不专一。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精于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起精神,随便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是否有专于一门学业的爱好?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门研究一种经典;如有志于制义,就必须专读一家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专门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三、议论文阅读(7分)
省力不省功
①物理学有个说法,叫“省力不省功”。也就是说,不存在既省力又省功的机械或工具,如果一个机械或工具可以省力,那么它必须通过移动更远的距离、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弥补这部分省去的力。生活中的各种省力器械,比如动滑轮、杠杆、千斤顶等,都是省力不省功的。使用它们并不会使你获得额外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只是采用了“分步走、不停步”的策略,让你成功实现给看似不可能抬起来的重物做功,其实这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道理相通。
②生活中也一样,很多事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省力,但要成事成器,努力做不可少,持续做不可少。篮球运动员要想投篮很准,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方法少走弯路,但少不了在篮球场上流汗苦练,多投一次,肌肉就多一分记忆,就更准一分,别无他法;想学木工,可以利用一些省力好用的工具,但砍锯凿劈刨的基本功必须反复练习,否则就不可能手艺精湛;想读懂《传习录》,除了一句一句地啃,没有其他捷径。小到读一本书、做一件事,大到学习一门技艺、成就一番事业,都要深谙“省力不省功”的道理。
③但在现实中,我们见过一些“想省力又想省功”的人。比如,嫌日积月累用心学习太辛苦,便夹带小抄去考场,妄想不用功便能得高分;嫌脚踏实地、勤勉尽责升迁太慢,以为弄虚作假、溜须拍马、投机取巧就能更快得到提拔重用……这些人最终的下场我们都清楚。
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多时候,我们出的力气、下的功夫跟成功是成正比的。我们当然应该讲究方法,当然有必要学会“借力”,但最后的“功夫到家”,依然要靠坚持不懈的磨炼,依然要靠向着目标的一步步努力。台上三分钟的光鲜,来自台下十年功的辛苦,功到自然成。
⑤卖油翁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钱锺书说“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历代手艺人、做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都强调一个笨功夫,他们的好手艺、硬本事、真学问,皆从笨功夫中来。《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笨功夫”,遭到智叟的嘲笑,愚公长息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懂得下笨功夫、苦功夫的人心无旁骛、埋头努力,终会接近成功。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2.(2分)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物理学认为不存在既省力又省功的机械或工具,就是说用不用工具效果都是一样。
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迈大步,只能走小步,把功夫做到家。
C.做事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借力”,这样既能省力又能更快更轻松地取得人生成功。
D.“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的光鲜是靠台下持续下“笨功夫”累积而成的。
【解析】A.根据第①段可知,使用工具能抬起“看似不可能抬起来的重物”,而非“用不用工具效果都是一样”;B.根据第①段可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说明的是做事“分步走、不停步”的道理;C.根据第④段“我们当然应该讲究方法……功到自然成”可知,做事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借力”,但最后的“功夫到家”,依然要靠坚持不懈的磨炼,依然要靠向着目标的一步步努力。
13.(3分)有同学在学习上总想省力气、走捷径,请按照第②③④段的论证思路,写出你劝说他的步骤。
步骤一:正面举例 步骤二:反面举例 步骤三:总结说理
14.(2分)“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可见力的大小、力的方向、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影响做功的三个因素。说一说这个力学公式在学习或生活上能给你哪些启示。
示例:一要下苦功;二要有正确的目标(或方向);三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二轮专题复习精练本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主题九 二十四节气
班级开展“二十四节气”的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
1.(2分)小语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
A.小语注意到加点字的读音,他这样读:在那亘(ɡèn)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pēn)涌着血液一样。
D
C.小语想用活泼轻快的语调朗读下面这句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D.小语想读出诗人把个人悲欢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的感情,他这样处理节奏: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解析】D正确的节奏: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2分)同学们合作探究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的关系。以下是探究报告的结尾部分,请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带“口”字的成语。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晰地表述且规划着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耕生活,是我国特有的时间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广泛传颂。我们要把节气文化多方位融入青少年文化知识学习、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农耕文化的种子。
示例:朗朗上口(或脍炙人口)
3.(2分)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要求上下联中各嵌有三个节气。
昨夜大寒  到清明  霜降茅屋
今朝惊蛰  如小雪  春分时雨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4.(3分)为了办一期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黑板报,张丽莉同学找了一段“立春”的资料,其中3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小张一直挂念着被表弟借走的《二十四节气古诗词》,他忍不住打了个电话:“请问你何时把它奉还给我?”
②立春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③立春之日迎春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①去掉“奉”;②在“传统”后加上“节气”;③将“大约”或“多”删去。
5.(3分)下面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有关的哪些内容?请你简要概括。
①谷雨的时间的确定;②谷雨的习俗;③谷雨时节雨水增多,滋养谷物生长;④农民进入农忙时节。
6.(8分)小文收集了一组与大自然有关的诗文名句,请将正确的诗句填写到横线上。
(1)客路青山外,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4)_________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孤山寺北贾亭西,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行人莫问当年事,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7)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8)__________,便得一山。(陶渊明《桃花渊记》)
行舟绿水前
青山横北郭
柳暗花明又一村
巴山楚水凄凉地
水面初平云脚低
故国东来渭水流
山河破碎风飘絮
林尽水源
提分冲刺小卷(九)
(总分:36分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开展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语和小文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小语要在活动中朗读下面这段话,请你选出朗读设计正确的一项。(   )
  有一种深情表白,叫作“清澈的爱,只为中国”,①这是戍边烈士陈祥榕的铮铮誓言。②清澈的爱,如此纯粹,又如此炽热!③这份深沉的爱,是戍边战士寸土不让的守护,也是医务人员逆行出征的勇敢;是科研新秀披星戴月的攻关,也是年轻基层干部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们是民族的英雄。④让我们传承英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A.小语想要表现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对陈祥榕的意义,他这样读①句的节奏:这是戍边/烈士陈祥榕的/铮铮誓言。
B.小语这样读②句:清澈的爱,如此纯粹(cuì),又如此炽(zhì)热。
C.小语要表现出各行各业的人不断奋斗的爱国热情,他这样读③句(“∨”表示停,“∧”表示连):这份深沉的爱,∨是戍边战士寸土不让的守护,∧也是医务人员逆行出征的勇敢;∨是科研新秀披星戴月的攻关,∧也是年轻基层干部日如一日的坚守。
【答案】C
2.(2分)小文喜欢积累成语,请你给“仑”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的方框内。
A. 落天涯   B.美 美奂 C.天 之乐  D.议 纷纷




3.(2分)小语喜欢伯牙与子期的交友故事,在抄写相关对联时,“无”和“自”两词漏写。请你将这两个词还原到对联中。
清风明月 来往
流水高山 古今


4.(3分)小文发现学校文学社发布的读书节征文启事有不当之处,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午后的阳光,文静的小道,清冽的气息中,您是否嗅到了留在心底的小幸福?
②捧一杯清茗,阅一本好书,在淡淡的流年里,融会属于你我的幸福时光。
③我们答应,来稿一定仔细阅读,并将优秀作品发表在《田野》期刊上。
①“文静”修改为“幽静”;②“融会”修改为“体会”;③“答应”修改“承诺”。
5.(3分)每逢开学季,为了迎接“神兽归笼”,不少学校和老师做足了功课,“红毯拱门,气球礼物,新课本系上彩带”;“合影板,红包墙,再抽个盲盒,许下新学期愿望”……社交平台晒出的开学照片,让网友大呼羡慕的同时,也引发热议:如此“花式开学”,是否值得提倡?请谈谈你的看法。(100字以内)
示例:我认为值得提倡。首先,适当的开学仪式感对学生来说,重要且必要,可以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花式开学”有其现实意义:它既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开学焦虑,又能帮助老师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6.(8分)小语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古人用他们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醉翁亭记》中“①______________,云归而岩穴暝”两句描绘了林间日出朝雾消散和层云聚拢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人感受到明暗变化之美。不经意间,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②____________”,映入了我们的眼帘;“③__________,略无阙处”,三峡两岸的高山连绵不绝,巍峨壮观;李白的“④____________,白水绕东城”,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再看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⑤____________”的春潮涌
日出而云霏开
悠然见南山
两岸连山
青山横北郭
风正一帆悬
涨,江水浩渺的壮阔景象;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⑥__________,波涛如怒”的胜景,无不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中华山川的壮美。经千重水,过万重山,我们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⑦________________”。终有一天,我们会像大鹏一样,“⑧____________,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循路前行,行则必至。
峰峦如聚
直挂云帆济沧海
水击三千里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7.(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释义方法 解释
(1)不专之咎也 课内迁移(以彰其咎) ____________
(2)如九弟志在习字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______
(3)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 课内迁移(余幼时即嗜学) ______
(4)作试帖亦然 查阅词典(①副词或形容词词尾;②对,正确;③如此,这样;④表转折,但是。) ____
过失,过错
志向
爱好

8.(2分)请将“也”“焉”“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9.(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断不可不提起精神 随时随事 皆可触悟。
10.(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



/
/
11.(4分)【甲】【乙】两文均意在“劝学”,他们“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
【甲】文现身说法、以事实为例、运用对比手法等。【乙】文讲道理、引用谚语、运用比喻阐述道理、举例说理等。(各答出一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是说他不专一。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精于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起精神,随便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是否有专于一门学业的爱好?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门研究一种经典;如有志于制义,就必须专读一家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专门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三、议论文阅读(7分)
省力不省功
①物理学有个说法,叫“省力不省功”。也就是说,不存在既省力又省功的机械或工具,如果一个机械或工具可以省力,那么它必须通过移动更远的距离、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弥补这部分省去的力。生活中的各种省力器械,比如动滑轮、杠杆、千斤顶等,都是省力不省功的。使用它们并不会使你获得额外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只是采用了“分步走、不停步”的策略,让你成功实现给看似不可能抬起来的重物做功,其实这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道理相通。
②生活中也一样,很多事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省力,但要成事成器,努力做不可少,持续做不可少。篮球运动员要想投篮很准,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方法少走弯路,但少不了在篮球场上流汗苦练,多投一次,肌肉就多一分记忆,就更准一分,别无他法;想学木工,可以利用一些省力好用的工具,但砍锯凿劈刨的基本功必须反复练习,否则就不可能手艺精湛;想读懂《传习录》,除了一句一句地啃,没有其他捷径。小到读一本书、做一件事,大到学习一门技艺、成就一番事业,都要深谙“省力不省功”的道理。
③但在现实中,我们见过一些“想省力又想省功”的人。比如,嫌日积月累用心学习太辛苦,便夹带小抄去考场,妄想不用功便能得高分;嫌脚踏实地、勤勉尽责升迁太慢,以为弄虚作假、溜须拍马、投机取巧就能更快得到提拔重用……这些人最终的下场我们都清楚。
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多时候,我们出的力气、下的功夫跟成功是成正比的。我们当然应该讲究方法,当然有必要学会“借力”,但最后的“功夫到家”,依然要靠坚持不懈的磨炼,依然要靠向着目标的一步步努力。台上三分钟的光鲜,来自台下十年功的辛苦,功到自然成。
⑤卖油翁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钱锺书说“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历代手艺人、做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都强调一个笨功夫,他们的好手艺、硬本事、真学问,皆从笨功夫中来。《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笨功夫”,遭到智叟的嘲笑,愚公长息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懂得下笨功夫、苦功夫的人心无旁骛、埋头努力,终会接近成功。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2.(2分)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物理学认为不存在既省力又省功的机械或工具,就是说用不用工具效果都是一样。
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迈大步,只能走小步,把功夫做到家。
C.做事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借力”,这样既能省力又能更快更轻松地取得人生成功。
D.“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的光鲜是靠台下持续下“笨功夫”累积而成的。
D
【解析】A.根据第①段可知,使用工具能抬起“看似不可能抬起来的重物”,而非“用不用工具效果都是一样”;B.根据第①段可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说明的是做事“分步走、不停步”的道理;C.根据第④段“我们当然应该讲究方法……功到自然成”可知,做事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借力”,但最后的“功夫到家”,依然要靠坚持不懈的磨炼,依然要靠向着目标的一步步努力。
13.(3分)有同学在学习上总想省力气、走捷径,请按照第②③④段的论证思路,写出你劝说他的步骤。
步骤一:__________ 步骤二:__________ 步骤三:__________
14.(2分)“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可见力的大小、力的方向、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影响做功的三个因素。说一说这个力学公式在学习或生活上能给你哪些启示。
示例:一要下苦功;二要有正确的目标(或方向);三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正面举例
反面举例
总结说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