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登勃朗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9 登勃朗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0 17:0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课 题 19 登勃朗峰 课时 第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思考。 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二、教材分析
《登勃朗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游记,学习要求是重视课文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以游踪观察点变化为线索的特点,体会作者风趣的语言风格。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令人读之,妙趣横生。在教学《登勃朗峰》时,要在学生所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 1 课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对游记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本课作者了解较少,应在教学时注意渗透。本课绘奇景,遇奇人的语言很有特色,需要引导学生仿写。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梳理作者的游览踪迹。 2.学习描绘景物的方法。 3.品味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优美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介绍勃朗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背景介绍: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林文华译。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其中的一篇。 (三)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代表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他的作品不仅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更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幽默。 (四)扫除文字障碍: 1.注音 翌日( ) 穹顶( ) 灼热( ) 辚辚( ) 焦炙( ) 俯瞰( ) 巉峻( ) 皑皑( ) 缭绕( ) 沟壑( ) 酒气醺醺( ) 络绎不绝( ) 色彩斑斓( ) 纷至沓来( ) 2.释义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来来往往,连续不断。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色彩斑斓: 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轻歌曼舞: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 飘忽不定:(风、云等)迅速飘移,轻快迅疾。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霓裳羽衣: 指仙人的衣服。 (五)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一句话概括) 2.作者前往勃朗峰都经过了哪些地点? 3.作者描绘了勃朗峰哪些奇美景色? 4.作者在旅途中偶遇哪些奇人奇事? (六)合作探究: 作者在登山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独特感受?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跟踪练习。 2.阅读马克.吐温作品,体味大师的幽默。
七、教学反思
散文的写法,小说的笔法还需细致引领。 设计创新力有待提高。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