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俨然(yǎn) 阡陌(xiān) 豁然开朗(huò)
B.垂髫(tiáo) 平旷(kuàng) 怡然自乐(yí)
C.邑人(yì) 遂迷(suí) 便要还家(yāo)
D.郡下(jùn) 问津(jīng) 诣太守(yì)
2.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欲穷其林
(4)落英缤纷
(5)渔人甚异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仿佛若有光
古义:
今义:似乎,好像
(2)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指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①古义:
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
②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
原意为前面,在文中意思为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原意为惊异、诧异,在文中意思为 。
一词多义。
(1)不复出焉 皆出酒食
(2)寻向所志 寻病终
6.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其中/往来种作
7.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填空。
(1)《桃花源记》中,作者以“ ”描写了桃花林的草美花繁,引出一个单纯美好、没有战乱的世外桃源。
(2)“ ”,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和
平生活的向往。
(3)《桃花源记》中综合运用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 。
(4)《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 。
9.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桃花源记》全文,回答文后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1) 阡陌交通:
(2) 便要还家:
⑶ 处处志之:
⑷ 欣然规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
⑵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12.下列有关本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作者是西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文章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C、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结构严谨。
13.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文:《桃花源记》节选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文:南阳刘驎之
南阳刘驎之①,善史传,隐于阳岐②。于时苻坚临江③,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讦谟④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⑤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⑥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⑦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注]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岐: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讦谟(xū mó):宏图大计。⑤赠贶(kuàng):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1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处处志之 志:
②后遂无问津者 津:
③缘道以乞穷乏 缘:
④甚厚,为乡闾所安 甚: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南阳刘骅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16.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
C.乙文中刘鳞之超然退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
D.乙文中的刘辚之隐于阳岐,性格高洁率真,不慕名利,超凡脱俗。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也。少善《庄》《老》,能玄言,精解《丧服》《孝经》《论语》。及长,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七年,卒于馆,时年五十二。植之自疾后,便不受廪俸,妻子困乏,既卒,丧无所寄,生徒为市宅,乃得成丧焉。
植之性仁慈,好行阴德①,虽在暗室②,未尝怠也。少尝山行,见一患者,植之问其姓名,不能答,载与俱归,为营医药,六日而死,植之为棺殓殡③之,卒不知何许人也。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侧植之下车问其故。云姓黄氏,家本荆州,为人佣赁④,疾既危笃,船主将发,弃之于岸。植之心恻然,载还治之,经年而黄氏差⑤,请终身充奴仆以报厚恩。植之不受,遗以资粮,遣之。其义行多如此。
(节选自《梁书·儒林传》,有删改)
[注释]①阴德: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②暗室:特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③殓殡(liàn bìn):入棺待葬。④佣赁:受雇于人。⑤差(chài):病愈,后作“瘥”。
17.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遍治郑氏《礼》
(2)妻子困乏
(3)生徒为市宅
(4)卒不知何许人也
1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尝 缘 栅 塘 行 见 患 人 卧 塘 侧 植 之 下 车 问 其 故。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
(2)植之不受,遗以资粮,遣之。
20.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二段严植之的具体行为。
21.选文中严植之的什么特点最令你敬佩?
答案
1.B 2.(1)沿着,顺着 (2)新鲜美好 (3)尽(4)繁多的样子 (5)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3.(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交错相通
(3)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1)向前 (2)对……感到惊异 5.(1)出去 拿出 (2)寻找 随即,不久 6.B 7.(1)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2)(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3)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8.(1)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9.A
10. (1) 交错相通 (2) 通“邀”,邀请 ⑶ 做标记 ⑷ 计划
11. ⑴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2)(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2.A
13. 这样的结局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感,使桃花源显得似真亦幻,似有而无,也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14.①做记号 ②渡口 ③沿着 ④非常;很
15.①(渔人)到来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②南阳仁刘子骥,擅长史传学术,在阳歧村隐居。
16.C
17.(1)研究 (2)妻子儿女 (3)买 (4)最终
18.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侧/植之下车问其故。
19.(1)他性情淳朴孝敬,恭谨厚道,不凭自己的长处凌驾于别人之上。
(2)植之不肯接受,而且送钱送粮给他,让他回家。
20.严植之两次无私救助素不相识的病人。
21.示例: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仁慈友善,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