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0 11:2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9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语言的意蕴,说出文章语言风格。
思维能力:感受作者笔下“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
审美鉴赏: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文学和思想的影响,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语言的意蕴。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写词语解释(点名 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写)
芳草鲜美 缘溪行 欲穷其林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教师从书写、解释正确率等方面进行点评,错误的要及时纠正。
师:上一节课,我们跟着陶渊明进入桃花源,学习了许多文言知识,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桃花源记》,去真切地看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的?
二、美点追踪:探究文本,感受桃源胜景
师:同学们,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语概括。
预设:美 乐 奇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桃花源是美丽的,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与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并大声朗读。
外: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内: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点名读 齐读)
2.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说话:
例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预设:这里的土地美,你看,肥沃的田地,精美的水池,真是美不胜收。
这里的桃花美,你看桃树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里的环境美,你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快乐的,找出表现桃源生活快乐的语句:
课件出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点名读、齐读)
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预设:男人乐,乐在( )
女人乐,乐在( )
老人乐,乐在( )
小孩乐,乐在( )
…… 乐在( )
(三)评析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尽量用原文回答。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用“(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说话。
预设:生答 师总结
(人)奇,那是因为(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景[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诵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预设:景色优美 资源丰富
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安闲自在 恬静快乐
师总结:课文描写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的社会。
四、主题探究
既然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为何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目的何在呢?
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厌恶这一现实,向往美好社会,但又无法实现,就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五、主旨归纳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及追求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作业设计
当国家陷入混乱动荡之中,无数知识分子都在脑海中勾画自己心中的桃源,中国古代关于理想社会的学说概括来讲,有三种:1.道家的理想社会。2.儒家的“大同社会”。3.陶潜的“世外桃源”。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 不妨和你的父母交流交流,或者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美 乐 奇
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