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14 文言文二则
辩
辩
两小儿辩日
识记生字
辩
两小儿辩日
原因
观点
结果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是中国道家典籍之一,相传是战国列御寇所著。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背景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经典《论语》记载了孔子一生的言行。孔子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物介绍
两小儿辩日
学习步骤
1.初读古文,读通句子
2.再读古文,读出节奏
3.细读古文,读懂文意
4.研读古文,领悟道理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自主感悟
读出节奏
这篇古文,你觉得哪个字音、哪个句子最难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yú
cānɡ
shú
rǔ
是
说。
智慧。
zhì
wéi
车盖
盘盂
读出节奏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读古文把握好节奏才能读出它的韵味!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读出节奏
整体感知
读懂大意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论,争论。
缘故,原因。
句意:孔子游历东方,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读懂大意
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认为。
离、距离。
正午。
读懂大意
句意: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读懂大意
两人的观点截然相反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到、到了。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寒凉。
热水。
刚刚。
句意: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上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离得近让人感觉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反问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视觉
触觉
日初出:大如车盖 日中: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 日中:如探汤
大的近,小的远
热的近,凉的远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近者大
辩斗
远者凉
远者小
近者热
晨
午
板书设计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分角色朗读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判断。
句意:
孔子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很聪明呢?”
谁。
你。
智慧。
说。
同学们,你能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吗?
疏通文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领悟寓意
领悟寓意
我想对……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两小儿辩日
近者大
善于观察
大胆质疑
远者凉
远者小
近者热
晨
午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背诵《两小儿辩日》。
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阅读要素——
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习作要素——
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
文
言
文
14 文言文二则
专心致志
——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
学 弈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作者简介
学 弈
下棋
跟谁学下棋?
学的态度怎样?
学的结果如何?
初读古文
大声自由读古文,圈出本课生字。
关注容易读错的字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书写指导
援
俱
弗
缓
三横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初读古文
yì
wéi
hú
jù
zhuó
hónɡ
huì
缴
zhuó( )
jiǎo( )
弓缴
缴械
wèi
天鹅
教导
因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zhuó
wèi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读出节奏
zhuó
wèi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全国。
擅长;长于。
句意: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逐句解读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认为。
到。
引,拉。
只。
让。
它,
指天鹅。
句意:让弈秋指导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句意: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
一起。
不如。
他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句意: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的。
为
语气词,表示疑问。
与
这样。
因为。
同学们,你们能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吗?
疏通文意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疏通文意
zhuó
wèi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惟弈秋之为听。
3.一人虽听之……思援弓缴而射之。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探究“之”字
(的)
(……的教导)
弈秋的教导
它,指天鹅。
(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思考:两个人师出同门,学习的结果为什么完全不同?
研读深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研读深思
zhuó
wèi
学 弈
一心一意
一心二用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心不在焉
左顾右盼
心猿意马……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专心致志 成功
三心二意 失败
条件一样
态度不同
《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领悟道理
全国最_________的弈秋,教两个__________________下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
小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拓展
擅长下棋
学习态度不同的徒弟
一个学得好,一个学得不好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
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只会一事无成
学 弈
专心致志
成功
三心二意
失败
学习之理
贵在专心
板书设计
背诵《学弈》。
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