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张PPT)
◎ 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 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
第五单元
科学发现的机遇,
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文言文二则
14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的“四艺”,是中华文化内涵的象征。其中的“棋”即“围棋”,相传为尧所创,对弈双方,各执黑白,交替落子,唯有纵观全局、见微知著者才能最终获胜。围棋是智慧的象征,围绕围棋也留下了许多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关于围棋的文章。
学 弈
yì
①
①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弈,下棋。
注释
学 弈
《孟子 告子上》
学习下棋
下棋
棋盘
棋子
棋钟
棋谱
作者简介
(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孟子的基本思想。
孟子
《孟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孟子的基本思想,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在历史上有极大的影响。
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huì
wéi
hónɡ hú
yuán
zhuó
jù
fú
yǐ
wèi
yú
弈 惟 援 缴 鸿 鹄 弗 矣
yuán
wéi
zhuó
hónɡ
yì
hú
读一读
fú
yǐ
为是其智弗若与?
一心以为鸿鹄将至
wéi
wèi
辨一辨
认为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多音字,怎样判断他的读音?
因为
jù
yuán
右半部分是“爰”,不要写成“爱”
“具”内部为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我会写
fú
我会写
注意第三笔为竖折折钩,第四笔为竖撇,不要写成竖,第五笔竖要比第四笔竖撇略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和同学交流。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
[弈秋]“秋”是人名,因为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②
③
③
[通国]全国。
为什么要请弈秋来教人下棋?
善于做某事的人
善舞者
善歌者
善于唱歌的人:
善于跳舞的人:
说一说
句意: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让
教诲
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句意: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⑤
⑤
[援]牵引,拉开。
⑥
⑥
[弓缴]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句意: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鸟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
代词,指鸿鹄
这里的“之”分别指的是什么?
代词,指弈秋的教诲
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这里的“之”指的是什么?
⑦
[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⑦
⑧
⑧
[弗若]不如。
句意: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
“人问之。”
你还能在哪些学过的文言文里找到“之”这样的用法?
《司马光》
“光持石击瓮破之。”
代词,指瓮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取之。”
代词,指王戎
代词,指李子
小结
“之”在很多时候,能代表上文中出现过的内容。用“之”字可以避免重复,使文章更简洁。通过联系上下文,就能推测出不同语句中“之”的不同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⑨
⑩
⑨
[为]因为。
⑩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这里读yú。
[然]这样。
句意: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的。
请试着连起来说一说整篇故事的内容。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鸟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的。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找一找:文中作者的观点及具体事例。
具体事例
观点
两个人在学弈时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想象画面: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可能在想什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品读内心
我专心致志地聆听着弈秋的每一句话,心中只有棋盘上纵横交错和那即将展开的精彩对弈,其他的一切仿佛都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
这个成语出自本文。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品读内心
我坐在弈秋旁边,听他讲棋,心里却总想着有只鸿鹄要飞过,琢磨着怎么拉弓射箭。我满脑子都是弯弓搭箭的英姿,至于弈秋讲的棋艺,我根本没听进去多少。
三心二意
心神不宁
心不在焉
东张西望
一心一意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孜孜不倦
废寝忘食
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两人下棋时的状态?
一人( )
一人( )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根据画面情境诵读文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小组合作,在还原场景的表演中诵读。
既然不是智力影响两人学弈的结果,那影响他们成功与否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习态度最终影响了学弈的结果,学习和做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两人带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无论学习还是做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专心致志的态度,而非单纯依赖天赋的高低。一个人若能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即便资质平平,亦能取得卓越的成果;反之,若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即便天赋异禀,也难以达成目标,正所谓“态度决定高度”。
启 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一日,与人弈,弈秋频败。人皆怪之,问曰:“子,天下之善弈者也,何故败于无名之人?”弈秋叹曰:“吾心有旁骛,未能专也。对弈之时,念及他事,故有此败。”
自由朗读《弈秋败弈》,
讨论交流:“通国之善弈者何以败弈”?
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弈秋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心思不专,被其他事分心了,无法专注棋局,最终导致棋艺无法发挥而失败。
小 结
本文通过讲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争辩
两小儿辩日
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与另一位古代思想家孔子合称为“孔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孔子有关的小故事。
作者简介
(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
孔子
《列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之一,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著。《列子》内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一些为人熟知的寓言故事,如“纪昌学射”“愚公移山”皆出于此书。
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yú
cānɡ
shú
rǔ
zhì
同“智”,智慧。
同“谓”,说。
读一读
孰为汝多知乎?
zhì
rǔ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wèi
wéi
wéi
是
是
biàn
左中右结构,书写时注意中间部分要窄一些,三个部分要写紧凑,“辛”第七笔竖要变成撇。
我会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人与太阳的距离
“日初出”后面的停顿十分恰当。联系上一句,我们不难推测出“日初出”的意思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我们往往会停顿一下。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刨析停顿
句式几乎一样,停顿也几乎类似。
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自由朗读这段话,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shú
rǔ
zhì
同桌对读。相互检查字音是否读准确、停顿是否恰当。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争论的问题是什么?
早上的太阳
中午的太阳
傍晚的太阳
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和同学交流。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游历
②
[辩斗]辩论,争论。
②
原因
到东方,去东边
句意:孔子游历东方,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
③
[以]认为。
④
④
[日中]正午。
离
句意: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刚刚
句意: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
[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⑤
⑥
⑦
⑦
[盘盂]盛水和食物的器皿。
⑥
[及]到。
就
是
视觉感受:大的近,小的远。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句意: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触觉感受:靠近热源感觉热,远离热源感觉凉。
⑧
[沧沧凉凉]寒凉。
⑧
⑨
⑨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
寒冷的意思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句意: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炎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
句意:孔子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孔子不能决也。
我也不知道你们谁说的对呀。
决定、做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⑩
⑩
[孰] 谁。
[为] 同“谓”,说。
[汝] 你。
[知]同“智”,智慧,这里读zhì。
句意: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很聪明呢?”
请试着连起来说一说整篇故事的内容。
孔子游历东方,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炎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
孔子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很聪明呢?”
日初出 日中时
一小儿 观点
理由
另一小儿 观点
理由
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日初出 日中时
一小儿 观点
理由
另一小儿 观点
理由
日始出时去人近
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
日中则如盘盂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远
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视觉效果
对温度的感知
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两小儿,读一读两人的对话。
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
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说的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结论。
“孔子不能决也”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因此,学习是无止境的。
拓 展
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
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
“辩日”角度
“小儿”角度
背诵《两小儿辩日》。
随堂练习
一、辨字组词。
诲( )
悔( )
教诲
援( )
缓( )
后悔
支援
缓慢
二、读了《学弈》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正确答案打“√”。
1.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 )
2.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 )
3.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
√
熟练背诵《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课后作业
组词:援助 支援
造句:四面八方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援
yuán
我会写
组词:面面俱到 与时俱进
造句:我们应该打破陈规,与时俱进。
俱
jù
组词:弗许 自愧弗如
造句:对他的台风与舞技,我们自愧弗如。
弗
fú
组词:争辩 辩论
造句:辩论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辩
b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