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阿长,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guǎ、纯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她是童年鲁迅曾经憎恶又敬爱的长妈妈。她没有文化,甚至有几分粗俗,还好事,满肚子烦琐之至的礼节,着实令人生厌。但她为“我”买来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那看着有些粗拙的小本子,却让“我”全身震sǒng起来,使“我”的内心对她生出了空前的敬意。
1.给加点字注音。
憎恶( ) 粗拙( )
根据拼音写汉字。
守guǎ( ) 震sǒng( )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读书是探寻真理的重要路径。②我们( 只有 )养成读书的习惯,坚持阅读经典、品味好书,( 才 )能感悟人生、贴近真理、豁然开朗,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③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④ ,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 ,书海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炽烈的家国情怀……⑤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载,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⑥以书籍为灯塔,人们不断开掘并延展生活的底蕴。
第⑤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4.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④句的横线上。(只填字母)
A. 最是书香能致远 B. 腹有诗书气自华
5.请在第②句括号中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6.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字词,填在横线上。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 (冷淡 淡薄 冷漠)起来,但完全 (消失 消灭 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 (询问 审问 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却 也)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 (基本 完全)消灭了。
7.本文选自散文集《 》,作者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文学家、 、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8.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 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
(2)她生得黄胖而矮。( )
(3)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 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中几段文字,完成各题
①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②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③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④“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⑤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也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9.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10.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11. 阿长为什么会把《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12. “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力”?
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声中访米仓
阿来
①登缆车,往米仓山最高峰的香炉峰去。上升,缆车给人一个俯瞰森林的视角。身下不是一棵一棵的树,而是一片片连绵不绝的苍翠。悬浮在缆车里的人,仿佛变成一个个细胞,在一瞬之间,如无界的森林,如森林里每一片叶子,充满了盈动的绿。
②上升,山势变得陡峭,靠近山脊的高度上,植物稀疏些了,岩石出现。不是坚硬的花岗岩,是层层叠叠的沉积岩,显露出在沧海中水底下沉淀而成的古老年轮,告诉地质史上的种种剧变。告诉人大地隆起时,它们如何扭曲断裂,应力而起的种种细节。这是地球的编年史透露出的部分章节。大美无言,人的生命倏忽短暂,自然存在几近永恒,相对整个宇宙,却也自有起源与终点。
③突然就听见了杜鹃鸟叫,是四声杜鹃。看不见鸟,但鸣声就起自下方茂盛的榉木中间。四声的鸣叫,三短一长。我不是思乡客,听到这四声,不是游子听到的“不如归去”,而是“啼时闻处正春繁”。在我听来,短的三声,是写断崖,是脊线上的孤峰,是危崖上的杜鹃树丛与孤松;一声长,是逶迤的山岭,是宽广幽深的谷地。古人行脚,听见此鸟鸣叫时,往往于孤寂处有悲情生发。李白诗:“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更应此时之景的,倒是杜甫写实的描绘:“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我听闻杜鹃一迭声地啼唤,心中只有葱茏欣喜。
④接近峰脊的地方,缆车到站,留一段山道,让我们去攀爬,去高处,看无限江山。此时,海拔高度已在两千米以上了。顺山道行,左手边是深谷,一棵棵树斜倚而出,使山谷更显幽深。榉、野樱桃、松、柏,老干都很有阅历的样子;枝叶新发,绿光耀眼,又都显出勃勃生机。右手边裸露出水成的石灰岩和变质岩,层次清晰分明。
⑤杜鹃还在叫,四声杜鹃之外,又加入了三声杜鹃。
⑥路旁崖壁上,泉水渗出,悬空处,滴滴凝聚,清澈透明,正是杜鹃清亮鸣声的真实写照。水浸润处,有草花开放。从岩石缝中,伸出一枝两枝粉色报春,花心中有明黄的绣眼。水淌到崖脚,一小片腐殖土中开出几丛玉白的银莲花,更多星星点点的白,是野草莓开花。我很乐意把这些美丽的小生命指认给同行的朋友。就这样,登上了米仓山参差的脊线。这峰脊去年秋天来过,那时,看的是满山秋色和云海。现在,又一次身在四川和陕西的地理分界线上。我们从南坡上,从四川南江县,到这里,伸一脚,便已是陕西南郑县了,脚下却没有那道心里有的线,树连绵,山连绵,浑茫一片。
⑦上到一座层岩剥蚀而成的城堡状孤峰,峰顶长着一株虬曲的老柏和几丛有我大半身高的茂密杜鹃树。收回思绪,杜鹃声中,来看开花的杜鹃。
⑧每年五到六月,四川盆地周边山地,杜鹃鸟飞回,在林间初试啼声时,杜鹃花季就到来了,以周为期,以旬为期,不同的种类,从海拔六七百米的谷地,依次开向高山。今天是五月二十日,低处的杜鹃花期已过,在这海拔两千米处,却有杜鹃正在盛开。这一簇簇紫中泛红的花,正热烈开放,一树红艳。风吹着,又突然止息片刻,使花朵摇晃或静止,使花香凝聚或飘散,使山安静或动荡。
⑨今天,我行在这古道上,杜鹃花树树盛开,惊艳繁花之盛时,记忆深处,诗情唤醒,逶迤而来。杜鹃鸟声声啼唤,此时又加入了双声杜鹃一递声一递声悠长的啼唤:“布——谷——,布——谷——”山下坝中,农人收了小春,正在灌满了水的田中,插下青翠秧苗,而在这高天下的山岭之上,正当林海苍翠,杜鹃盛开。
⑩陪同的主人一直在说遗憾,说我来晚了三天。三天前岭下谷中下雨时,岭上不止一场大雪,使得已经盛开的杜鹃花朵凋落了许多,若早几天来,岭上杜鹃会更华美壮丽。但我已经非常惊艳了。
又或者,冬天积雪时再来,那定是另一番景象。当年元稹数次往返秦巴道上,其中一首纪行诗也写到了这里的冬日景象: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有这岭上景,有这唐时诗,可能确实会引我来三游米仓。
(选自《去有风的旷野》,有删节)
14.“杜鹃声”是理解选文的关键,请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补充杜鹃声中的景象及其特点。
声中景象 景象特点
杜鹃声中的山谷崖璧 ①______
杜鹃声中的杜鹃花开 ②______
③______ 应时而作,和谐自然
(2)分析“杜鹃声”在全文的作用。
15.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风吹着,又突然止息片刻,使花朵摇晃或静止,使花香凝聚或飘散,使山安静或动荡。(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a.一声长,是逶迤的山岭,是宽广幽深的谷地。
b.杜鹃花树树盛开,惊艳繁花之盛时,记忆深处,诗情唤醒,逶迤而来。
16.作者在结尾处用“可能”一词,除不确定行程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选文分析。
17.结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阐释对选文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古人行脚,听见此鸟鸣叫时,往往于孤寂处有悲情生发。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现 [俄]契诃夫
公鸡扒开一个粪堆,
找到了一颗珍珠。……
——克雷洛夫
五等文官巴赫罗木金在写字台旁边坐着,心情郁悒。
今天傍晚的舞会上,他遇到了二十多年前他爱过的一个女人。这个太太当初是出色的美人,对她钟情是很容易的,就像揭邻人的短处一样容易。巴赫罗木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她的大眼睛,仿佛她的眼底铺着柔和的天蓝色丝绒。他还记得她一头金黄而又带点栗色的长发,像田野上成熟的黑麦,迎着大风起伏不定。……当初那个美人高不可攀,神态严峻,难得微笑,不过,一旦微笑,“①她就能用笑容把一支正在熄灭的蜡烛重又点燃。……”然而现在,她成了一个干瘦、唠叨的老太婆。
“真是岂有此理!”他暗想,信手用铅笔在纸上画着,“任什么凶恶的意志也不能像大自然这样糟蹋人。……”
他想了很久,突然跳起来,②像被蛇咬了一口似的。
“上帝啊!这可是件稀罕事!我居然会画画 !”
在他信笔涂抹的那张纸上,在粗糙的线条当中,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头像,就是以前他爱过的那个女人。这幅画画得不很到家,然而那慵困而又严峻的目光、那柔和的面部轮廓、那蓬松起伏的浓发,却十分传神。……
“多么出人意外!我居然会画画!我活了五十二年,从没想到过有什么才能,可是到了老年,突然,才华出现了!简直不能想象!”
巴赫罗木金不相信自己了,就拿起铅笔,在美丽的头像旁边画了个老太婆的头像。这一次,犹如画那个年轻的女人一样,又画得很传神。
“奇怪!”他耸了耸肩膀,“很不错嘛,见鬼!如何 可见我是个画家!可见我很有天赋!从前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真是怪事!”
即使在旧坎肩里找到一笔钱,即使有消息说他升了四等文官,也不会像现在发现自己有创造能力那样又惊又喜。他伏在桌上足足忙了一个钟头,画头像,画树木,画马……
“了不起!”他赞叹道,“只要再学会技巧,就十全十美了。”
这时候,听差走进来,端着一张小桌,上面放着晚餐。他吃下一只松鸡,喝下两大杯勃艮第后,浑身软绵绵的。……他回想这五十二年来一次也没想到过自己会有什么才能。不错,对艺术的美,他一生都是倾心的。他年轻的时候,唱过歌,画过布景。……而且,直到老年,他都在不断看书,把好诗抄录下来。……他素来善于说俏皮话,谈吐不凡,批评中肯。……显然,天才之火是有的,然而被各种俗务埋没了。
“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他想,“说不定我还能写诗,写小说呢!真的,如果我在青年时代,发现自己的才能,当了画家或者诗人,那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
他的想象力为他描出另外一种生活,跟其他千百万人的生活截然不同。它同一般俗人的生活根本不能相比。
“人们不给他们官阶和勋章,这做得对……”他想,“他们是不受官阶和勋章约束的。……而且只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才能评断他们的活动。”
这时候他顺带想起遥远的过去的一件事。……他母亲是个性情乖僻的女人,有一次她跟他一块儿走路,在楼梯上遇到一个醉醺醺、不像样子的男人,她竟然吻一下他的手。
“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
“这是个诗人!”
她做得对。……如果她吻将军或者枢密官的手,那就是谄媚逢迎,对一个有教养的女人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糟的事了,可是吻诗人或者画家的手,那却是理所当然的。
“那是一种不寻常的自由生活啊……”巴赫罗木金暗想,往他的床跟前走去,“还有他们的荣誉和名望呢 不管我在机关的工作多么出人头地,也不管我当什么官,③我的名望越不出这个蚂蚁窝。……他们可就完全不同了。……诗人或者画家,心平气和地睡觉也罢,喝得酩酊大醉也罢,反正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在城里和乡下,总有人背诵他们的诗,观赏他们的画。……谁不知道他们的姓名,谁就是无知……”
巴赫罗木金浑身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就往床上一坐,对听差点一下头。……听差走到他跟前,小心地脱掉他身上的一件件衣服。
“嗯,是啊……那真是一种不平凡的生活。……铁路是人们早晚会忘掉的,然而菲狄亚斯和荷马,人们却会永远记住。……特烈基亚科夫斯基写得糟透了,可是就连他也被人们记住了。……唉唉!……好冷啊!……倘或我现在是个画家,那会怎么样 ”
听差正给他换上睡衣,他就趁此机会在脑子里描绘出一幅画面。……这时候他,画家或者诗人,正在黑夜里一步步走回家去。……有才能的人往往没有马车,那么只好步行。……他,这个可怜的人,就一步步走着,身上穿着褪色的大衣,说不定脚上连套靴也没得穿。……公寓门口的看门人在打盹,这个粗鲁的畜生开了门,看也没看他一眼。……在那边,在社会人士当中,诗人或画家的名字受到尊崇,然而那种尊崇却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看门人没有因而客气些,仆人也没有和气些,家人更没有宽容些。……他的名字受到尊崇,可是他本人却遭到白眼。……如今他筋疲力尽,饥肠辘辘,终于走进他又黑又闷的房间里。……他想吃点什么,喝点什么,可是,没有松鸡,没有勃艮第。……他困倦极了,可是他的床又硬又凉。……他得亲手给自己倒水,亲手给自己脱衣服……光着脚在冰凉的地板上走来走去。……最后他不住地颤抖,昏昏睡去,知道他没有雪茄,没有马车……知道他书桌的中间抽屉里没有安娜勋章和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下边抽屉里也没有支票簿。……
巴赫罗木金摇摇头,在弹簧床垫上躺下,盖上鸭绒被子。
“去他的!”他躺得舒舒服服,快要睡着了,“去他……的吧。……幸好我年轻时没有……没有发现我的才能。……”
④听差吹熄灯火,踮起脚走出去了。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巴赫罗木金偶遇曾爱过的女人却不接着写他们的故事,而是借此让他发现自己的才华并生成新的情节,构思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B.巴赫罗木金母亲吻醉酒诗人一事,反映了诗人在她心中的崇高地位,从而激发了巴赫罗木金关于艺术能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想象。
C.听差周到的侍候,打断了巴赫罗木金关于画家或诗人生活的想象,故事情节发生急遽转折,这赋予了小说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D.小说情节围绕巴赫罗木金某个晚上的心理活动展开,将主人公的回忆、想象和现实境遇糅为一体,场景集中,开阖自然。
1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用夸张手法,表现那个太太当年笑容迷人,能让认为她高不可攀的人也会再生爱恋之情。
B.句子②以被蛇咬作比,写出那个美人出乎意料的变化给巴赫罗木金带来的震惊和打击之大。
C.句子③用比喻手法,说明巴赫罗木金发现了自己艺术才华之后,对做官给他带来的名望不满。
D.句子④用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等级森严、官员生活奢侈安逸的现实。
20.小说题记引自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诗《公鸡和珍珠》,请根据小说内容,推断公鸡面对珍珠的态度,并简析作者以此为题记的用意。
21.契诃夫主张,“好和坏都不要叫出声来”,即作者不要直接对笔下的人或事发表看法,应让读者自己根据作品内容去思考、评判。试结合巴赫罗木金发现自己才华后的心理活动,谈谈作者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答案
wù zhuō 2.寡 悚 3.将“思接千载”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4.B A 5.只有 才
(1)淡薄 消失 诘问 (2)却 完全 7.《朝花夕拾》 周树人 思想家 《狂人日记》 8.(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外貌描写 (3)心理描写
9. 我以为从阿长那里得到《山海经》根本不可能,我不抱什么希望,但她既然来问,也不好不说。
10.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 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11. 她没有文化,根本不理解书名含义。突出了阿长热心善良,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
12. 我根本没有想到她会给我买回来,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确实是有很大的神力。
13.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震惊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14.(1)①清幽美丽(或:泉水清澈,花草繁茂)②热烈明艳(或:繁花似锦,色彩艳丽)③应时而作,和谐自然。
(2)“杜鹃声”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将作者在米仓山的所见所闻串联起来;杜鹃声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氛围,衬托出作者游览米仓山时欣喜的心情;不同种类杜鹃的叫声,暗示了季节特点和时间变化,推动了文章情节发展。
15.(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使花朵摇晃或静止”“使花香凝聚或飘散”“使山安静或动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对花朵、花香和山的不同影响,突出了山间景色随风变化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2)a:“逶迤”一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岭连绵起伏的样子,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山岭的绵延之美。
b:“逶迤”一词将无形的诗情具象化,写出了诗情如蜿蜒的小路般缓缓而来,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在看到杜鹃花盛开时,记忆中诗情被唤醒的过程。
16.①米仓山景色随季节变化多样,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美,作者虽对此次所见已很惊艳,但也期待冬天积雪时的别样景致,不过不确定能否成行;②作者被米仓山的美景和唐时诗吸引,虽有再来的想法,但未来行程充满未知;③作者不确定未来是否还有机会、有时间再来领略米仓山不同季节的美,所以用“可能”。
17.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听到杜鹃啼叫,写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借杜鹃啼叫烘托自己对友人被贬的担忧和内心的孤寂。选文中也提到古人行脚听到杜鹃鸣叫时,往往会在孤寂处生发悲情,这是因为杜鹃的叫声在特定情境下,容易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思乡等情感,成为了触发人们悲情的媒介。
18.C 19.B
20.粪土喻指巴赫罗木金五等文官的凡庸工作;珍珠喻指他的绘画才华。公鸡最终应该是放弃了珍珠而继续在粪土中寻找可以果腹的粮食。这与巴赫罗木金因为贪图享受而放弃才华一样。作者引用寓言,暗示创作意图,即讽刺人们甘于眼前安逸平庸的生活而宁可放弃珍贵的东西。
21.小说中,作者只是客观呈现人物心理活动:先写巴赫罗木金为当年因没有及时发现才华去获得名望感到遗憾,尔后写他为没有及时发现才华而能过上五等文官的优裕生活感到庆幸。作者没有直接发表看法,去影响读者的阅读和思考,而是将褒贬暗寓于人物心理变化形成的对照之中。读者须根据作者提供的事实,把握人物心理的变化,作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