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我们今天走进课文,看看王安石遇到了些什么困难。
2025年3月,越南政府实行“瘦身计划”,将减少5个部委,国资委被裁撤。目前已有多地公安机构被精简。纵观中外历史,改革永远都在进行。如同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改革到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kuī)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到了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当然,阻力和困难在所难免。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大意,分类归纳文言文基础知识。
2.掌握这篇驳论文章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色。
3.把握文章的观点,领会作者关心国家、敢于担当的精神。
01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变法(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明星文豪”王安石
“拗相公”
“砸缸网红”司马光
“司马牛”
视频:王安城石门口与众人辩论
答司马谏议书
答复,回复
官职名,谏议大夫
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低情商:回答司马光劝谏自己的书信
高情商:回答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02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谦辞,指王安石
指来信
同游共处,指交往
表转折,但
常常
不能被(您)理解
chóng
又考虑到
在
书信往返
……原因
放在动词前面,翻译成“我”
“卤”通“鲁”,粗疏草率
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指给司马光写回信
陈述
谦词,私下里,私自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鄙人王安石请陈述: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
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虽然想要向您多啰嗦几句,
(但)最后一定
(是)不能被(您)理解,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又考虑到君实对我的
重视厚遇,
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句首语气词
争论的问题
连词,表顺承
表凭借,用来……的
认为
因而
认为
介词,从
介词,在
介词,给
不是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
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
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
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施行
表目的,用来
介词;给,替
驳斥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
本来
预先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实行历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替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
驳斥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wéi)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顾念,忧虑
把
向
形容词→名词;好事
估量
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不仅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wéi)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念国
家大事、附和世俗,
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
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
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迁都的时候,
连老百姓都抱怨啊,不仅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因为
计划
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
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因为
施恩惠给人民
应当
不做事,无所作为
墨守
领教
作为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
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
来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
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03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
2.措辞有何特点?
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摆明写作目的,主要写了自己写这封信的目的和原因。
政见不和,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王安石写回信为自己进行辩解,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③“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
措辞彬彬有礼
语调含蓄委婉
暗藏锋芒
2.措辞有何特点?
——强聒 不宜卤莽 冀君实或见恕也
——终必不蒙见察
——蒙教 上报 见恕......
司马光与王安石二人,私交甚厚,他们的文集中尚保留二人交游、 唱和的诗文。司马光曾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司马光:“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王安石:“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
1.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实质是什么?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听着!我要我认为,我不要你认为。
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立足点)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
事物的名称;名分
读书人之间所争论的,尤其在名与实(是否统一),谁能让名与实(统一了)明确了,谁做的说的就有道理,其他人就会服气。
实际人们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变法
思考2:
对于司马光的指责,
王安石如何辩驳?
侵官
生事
决策→制定→施行强
强调了变法的正当性,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
“举先王之政”—— 是变法的根据和出发点,
“兴利除弊”—— 变法的根本目的。
天下怨谤
征利
拒谏
“为天下理财”
——“征利”的根本出发点正确。
为反对变法的势力定性。
“固前知其如此也”
(表明心理,自己心中早有预测,不拒恶名)
但是,对于“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作者用“固前知其如此也”回答,感觉是承认了么?看看后文有没有进一步论述。
总括:从“助人主、尊先王、谋天下”的角度,批驳责难,为变法正名。(原因)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1.从这一段中的内容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①人——习于苟且
②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③上——欲变此
天下——“怨谤”
众——“汹汹然”
导 致
保守派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天下——“怨谤”
众——“汹汹然”
现状
原因
①人——“习于苟且”
②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对策
“如……则……”:……则某知罪矣;
……则非某之所敢知。 坚持变法
驳斥谬论之结论
致谤
2.作者为什么追述“盘庚之迁”呢?
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推行新法;以史为证,表明了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进一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正确性和坚定性。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进一步阐明自己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决心。
司马光的言辞攻击、
指责非难
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
语言犀利,针锋相对
决裂
体会王安石的人格魅力
到了元丰8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听政,找司马光主持国政,是年司马光为相,废除了新法,王安石变法最终是失败了。他本人最终是在朝堂上孤立无援,抑郁而终,但是改革者是时代的先驱,是族群的先知。
“却羡临川王介甫,爱君独上万言书。”
“商君持国是,介甫定朝章。”
“文章王介甫,种棘满朝廷。”
“介甫不晓事,执拗新法行。”
公私分明;忧国忧民;
勇于挑战的非凡的政治胆略和改革家精神;坚守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匡世济民 勇于担当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梁启超
04
第二段、第三段
第二段
首先,定原则——名实相符
反驳之前,先确立一个“儒者”公认的判定是非的原则,即名与实必须相符。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
其次,树靶子——五条罪名
将对方的长篇大论归纳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五个要点,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
再次,驳斥谬论,立观点
第三段
重点批驳结论: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
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现状
原因
①人——“习于苟且”
②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对策
“如……则……”:……则某知罪矣;
……则非某之所敢知。 坚持变法
驳论文段
摆谬论(树靶子):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
驳谬论
立观点:
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怨谤)
驳论角度
论证方法:
挖根源
示危害
示缺点
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盘庚之迁
理论论证、事例论证、假设论证
定原则
1、针对其要害,一击即中。
2、反驳方法多种多样,有理有据。
3、语言刚柔相济,暗中藏锋。
①善于排比 ②善用反问
③言简意赅 ④守不忘攻
锻炼你的思辨性
如果你是司马光,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你会怎样回复王安石呢?试着在王安石的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驳点。思考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有哪些可反驳的点,找出一点进行反驳。
思考角度
(1)不为侵官:
原来就有相关部门负责讨论法度、设置职能机构,现在王安石在朝堂上对此做出改变,就是剥夺了相关部门的职权,就是侵官。
(2)兴利除弊:
如今天下疾苦,变法并没有兴利除弊,还有奸佞小人在变法中搜刮百姓,弊处更大了。
(3)为天下理财:百姓本来就没什么钱,王安石现在这么做等于加重赋税,强制借贷,这就是侵犯百姓的利益。
王安石这封回信用语的特点细究
①行文委婉,寓刚于柔。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
②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