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课题:猫
内容分析: 《猫》,描写小猫的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蹭”表现了猫的撒娇之态,“几朵小梅花”形容猫的小爪印,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读老舍的《猫》,有一种坐在他对面,听他津津有味聊着“家里人”的亲切感,仿佛他聊天时那种恬然享受的神情也历历在目。这是因为老舍先生选用了平实的语言、亲切交谈的口吻向读者介绍猫,介绍猫的脾气禀性,品评猫的举止情态,文章呈现出通俗明快的口语化特点。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味词句,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对动物深深的爱,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语言运用:课文中的多音字较多,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维能力:围绕“人爱猫,猫亲人”这一情感主线,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楚课文的层次,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整体感悟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猫难以捉摸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活动流程:大任务: 制作《我的动物朋友》观察日记集→子任务一走进名家笔下的动物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家有宠物吗?人与宠物朝夕相处,时间久了,宠物就像家人一样。作家老舍先生家里也有一只喵星人,这只猫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猫,老师先生说它是一只“性格有点古怪的猫”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只猫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猫》这篇课文,看一看他笔下的猫与人建立了怎样的奇妙联系?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认识作者: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了解。 老舍(1899—1966)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他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经典著作。 老舍是名副其实的“爱猫党”。他的一生中养过很多猫咪,对猫咪的喜爱之情常常溢于言表。1950年,老舍和夫人及子女搬进了北京的一所小院,他在院子里栽种了许多花花草草。每当有朋友来访,老舍都会请他们来看花、看猫。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一边听一边画出生字,注意字音、语调及朗读节奏。 (2)教师通过PPT展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重点强调易读错字词,如“屏息凝视”“变化多端”等词语,理解其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字面解释:先解释“屏息”是暂时抑制呼吸,闭住气;“凝视”是聚精会神地看。让学生明白这个成语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连呼吸都不敢大声,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某个目标。 情境模拟: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尝试屏住呼吸,然后眼睛盯着一个目标,比如黑板上的某个字或者讲台上的某个物品,保持一段时间。通过亲身体验,他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屏息凝视”的状态。 结合生活实例 观察动物:举例说明,比如猫在捉老鼠的时候,会先屏住呼吸,然后眼睛紧紧盯着老鼠可能出现的地方,一动不动,这就是“屏息凝视”。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见过类似的情景,比如看过电视上动物捕猎的场景,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猫这种行为,通过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通过练笔巩固理解 让学生用“屏息凝视”造句。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想象的情境,创造出有趣的句子。 看魔术表演:“在魔术师表演精彩魔术时,我屏息凝视着舞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神奇的瞬间。” 参观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屏息凝视着那些古老的文物,想象着它们背后的故事。” 看体育比赛:“当比赛进入关键时刻,我屏息凝视着屏幕,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做实验:“在科学课上,老师做实验时,我们屏息凝视着每一个步骤,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细节。” 看游乐园表演:“在游乐园里,我屏息凝视着空中飞人的表演,完全被那惊险刺激的动作吸引住了。” 字面解释:“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端:头绪。意思是指变化很多端,即变化多种多样,令人难以捉摸。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变幻莫测、瞬息万变、千变万化 反义词:一成不变、始终如一、万古不变 区分词意: 那么,同学们,你可以用“变化多端”和“变化莫测”来分别造一个句子吗?想一想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强调变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强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和神秘性。 学生跟随朗读音频初识课文,圈出生字词, 聚焦“屏息凝视”“变化多端”等词语,结合动作表演、观看图片、联系生活情境造句理解词义。
活动意图: 通过生活化导入唤醒经验,引导字词在语境中的学习。为理解课文内容深入赏析铺垫。
环节二: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猫?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2.教师总结: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的可爱两个方面描写了猫。第1至第5自然段写猫的性格古怪,第6自然段写满月小猫的可爱。 3.师生合作朗读第2自然段,教师示范重音与语气变化(如“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的无奈与宠溺)。 教师提问:猫的性格古怪体现在哪些地方?让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表格设计与任务要求: 教师出示PPT,要求结合课文内容,从“性格表现”“具体事例”“对应段落”三栏填写。 重点指导:教师示范第一组对比(如“老实”与“贪玩”),提示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例。 小组合作分工: 记录员:填写表格,整合组员意见。 发言人:准备汇报时用“我们组发现……”句式分享成果。 质疑员:提出疑问(如“为什么作者说猫‘古怪’却充满喜爱?” 全班汇报,教师总结 学生汇报示例: 小组1:“我们发现猫的古怪表现在既老实又贪玩。比如它平时安静睡觉,但出去玩就一天一夜不回家。” 小组2补充:“第3段写它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像个小孩子一样情绪多变!” 教师总结提升: 提炼板书关键词:矛盾对比、具体事例、明贬实褒。 点明作者意图:“老舍用‘古怪’形容猫,看似批评,实则通过这些矛盾的表现,表达对猫的喜爱,就像父母说孩子‘淘气’一样充满宠溺。” 教学小贴士: 差异化支持: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段落提示卡”(如“猫的胆小和勇猛在第__段”)。 生成性问题处理:若学生提问“为什么写满月小猫”,可简要回应:“下一课时我们会发现,作者写小猫的淘气,其实和大猫的古怪一样,都是为了表达喜爱。” 学生分角色朗读猫的“矛盾表现”,通过朗读表达猫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幽默感。 默读课文,小组讨论猫性格古怪的表现,学生默读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活动意图: 能力培养:通过勾画总起句训练整体感知能力;表格填写培养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 思维进阶:从“找句子”到“分析矛盾表现”,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在逻辑(表面古怪→实则可爱)。 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的组内角色,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培养协作与质疑精神。
环节三: 指导字词书写
1.出示课后生字: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1)讲解多音字“折”:“shé ”字义为“断”和“亏损”。读“zhé”,组词为“折叠”,字义为“弯转,屈曲;“zhē ”,字义为“翻转,倒腾”。 (2)形声字认读:教师指导学生会用形声字和组词识字的方法进行认字,读准字音,知道“职”、“蹭”、“稿”、“殃”用形声字的方法认字。 (3)生字书写:重点讲解“虑”、“贪”、“遭”易错难点字书写指导,知道“虑”是半包围结构,在书写时注意“虍”的写法,其中的“七”不能写得太大,要给“心”留出位置,“心”写得比“七”稍大;“贪”的上半部分的“今”撇捺要舒展,下半部分的“贝”不宜太窄,最后两笔撇和点要托住整个字;“遭”也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笔顺,其中横和竖较多,要写得紧凑,“曰”稍扁。
活动意图: 教师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正确学法,为阅读理解和记录词语做基础。
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生字词、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猫性格古怪的特点。 强调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贯穿全文,为下节课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方法做铺垫。
板书:
小练笔任务:请你描写一个包含“屏息凝视”场景的片段,比如描写一个小动物在做某件事情时的专注样子,或者写自己在某个紧张时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