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5 黄河颂
第二单元
栏目导航
积累运用
课内精读
类文迁移
综合实践
积累运用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A.巅 bài 斓 wān qū 辟
B.巅 pài 澜 wǎn qū 劈
C.颠 pài 斓 wān qǔ 劈
D.颠 bài 澜 wǎn qǔ 辟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要从绵延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②是母乳般的 ,让黄河口狂暴的风回归了温柔的本性。
③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的茶香似有若无,令人陶醉。
A.培育 孕育 环绕 B.培植 哺育 环绕
C.培育 哺育 缭绕 D.培植 孕育 缭绕
C
导析:C ①培育: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它发育成长;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成长。培植:栽种并细心管理(植物);培养(人才);扶植(势力)使壮大。根据语境,选用“培育”更恰当。②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哺育:比喻培养。根据语境,选用“哺育”更恰当。③环绕:围绕。缭绕:回环旋转。这里形容香气在鼻端旋转。所以用“缭绕”更恰当。故选C。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B.《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前由朗诵做先导,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方式的歌曲构成。
C.《黄河颂》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D.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诗集《光未然诗存》,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C
导析:C C项,《黄河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黄皮肤的部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部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的部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部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D
导析:D 结合整个语段可知,排比句“流出了……流出了……流出了……”有内在的先后顺序,黄河首先流出了“黄土地”,然后才繁衍了“黄皮肤的部落”,有了人的存在,才产生了“黄河古文化”。故
选D。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阅读结论。
材料一:1948年,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现代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答案:(示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
课内精读
阅读《黄河颂》,回答问题。
6.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答案: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
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
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答案:此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比作一个巨人,黄河干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的千万条“臂膀”。“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不可阻挡的力量和恢宏磅礴的气势,激发了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答案:“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将歌词部分清楚地分为三个层次——黄河养育、保卫、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9.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8.“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作用是什么
类文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3分)
倾听黄河
李雪峰
①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们的眉发和呼吸。
②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们的耳鼓汹涌而来。
③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
④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荡,永远充满骚动,充满灵性的滔滔不息的黄河!
⑤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轰轰作响的岩石上,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
⑥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战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
⑦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灵性的,就像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
⑧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黧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啁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
10.本文写了黄河的两种声音:一种是 的声音,另一种是 的声音。(摘选原文词语填空)(2分)
雄浑(恣肆、狂放、恢宏)
清丽(舒缓、婉转、恬静)
11.请从不同角度赏析文中语句。(4分)
(1)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
答案:从听觉角度,运用拟声词逼真地写出了浪涛声音之大,表现了黄河的波澜壮阔和气势恢宏。
(2)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摇橹击水声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轻柔,表现了黄河的幽远慈祥。
1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描写的对象是月亮和星星,并没有涉及黄河的形象和声音。这个句子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3分)
答案:不能删去。因为这里用静谧的夜景来衬托黄河的惊涛骇浪的宏伟声势。
13.作者在文末表达了自己的感触:聆听黄河的声韵比见到黄河更深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作者产生这种感触的原因。(4分)
答案:倾听黄河时可以通过种种声音进行联想或想象,听觉冲击力会让我们联想到更深远的意境、更优美的画面,因此比仅仅看到黄河更加具有震撼力。
综合实践
14.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文化、民族、同胞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七年级(5)班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活动中,有位同学写下了下面的对联,请修改下联,使其对仗工整。
上联: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下联:回忆那峥嵘岁月,真是生灵涂炭啊,老百姓多灾多难,漫长的黑夜何时才有尽头
答案: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黎民多难,长夜茫茫(意思对即可)
(2)下面是同学摘抄的一首歌颂祖国的小诗,请你仿照诗句,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祖国赞
您是一片草原,广阔无边,
在您的怀中,我美好地生长。
我就是那羞涩的小花,
为您绽放是我的心愿。
您是一棵大树,郁郁葱葱,
在您的枝头,我快乐地成长。
我就是那快乐的小鸟,
为您歌唱是我的愿望。
您就是我的祖国,美丽富饶,
在您的怀抱,我美好地生长。
我就是那意气风发的少年,
。
(示例)为您奋斗是我的理想
(3)在诗歌朗诵这一环节,吴薇同学朗诵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后,王淑涵同学接着朗诵黄霑的《我的中国心》。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串联词。
答案:(示例)吴薇同学的朗诵,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下面请王淑涵同学为大家朗诵《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缠绵婉转中,感受爱国的依依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