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木兰诗 作业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木兰诗 作业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0 20:3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9 木兰诗
栏目导航
积累运用
课内精读
类文迁移
对比阅读
积累运用




外城

眯着眼
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像云那样的
A
导析:A B项,“朔”应读shuò;C项,“帖”应读tiě;D项,“姊”应读zǐ。
C
导析:C A项,度:越过。B项,唯:只。D项,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7.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B.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C.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
导析:C C项,正确停顿应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歌,是一首抒情诗。
B.尚书郎,是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C.“朔气传金柝”中的“金柝”,指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D.古代“三”“六”“九”“十二”一般是虚指,表示多数。如“军书十二卷”指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A
导析:A A项,《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
9.理解文意,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作战前的准备的句子是“   ,   ,
   ,   ”。
(2)《木兰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   ,   ”。
(3)《木兰诗》中写战争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
   ”。
(4)《木兰诗》中写木兰立功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句子是“   ,
   ”。
(5)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诗句:    ,   。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课内精读
阅读《木兰诗》,回答问题。
10.请分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边塞的严寒,表现了军旅生活的艰苦,衬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11.诗中是怎样描述木兰回到家中的心情的 试简略分析。
答案:“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过木兰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
12.简要分析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答案:木兰在国家需要、父亲年老、小弟年幼之时,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后,她又谢绝高官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劳动。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朴实的优秀品质。
类文迁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题木兰庙
杜 牧
弯弓征战①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②。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③。
【注】①弯弓征战:木兰代父出征,勇敢善战。②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虽着戎装,仍思恢复和平环境下的少女生活。③明妃:指王昭君。
13.请赏析诗歌第一句中“作”字的妙处。(4分)
答案:“作”字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这位女英雄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出现了两位奇女子,一位是木兰,一位是王昭君。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D.诗歌前两句运用现实与梦境相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C
导析:C C项,“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说法错误。她只是在梦乡里,才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替爷征”才竭力克制着自己,显示出木兰舍身爱国的情怀。并不是不愿继续“替爷征”。
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木兰诗》全诗。
【乙】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
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围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罗汝才犯夔州。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
思念
战事


1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追 入 贼 境 连 破 七 寨 大 败 贼 众 为 南 川 路 战 功 第 一
答案: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后辞官还乡的故事。
B.甲文以问答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铺陈和排比描述行为情态,神气
跃然。
C.乙文在塑造秦良玉的形象时,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D.两文都是关于战争的,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目的是歌颂尚武精神。
D
导析:D D项,“目的是歌颂尚武精神”说法错误。甲文热情赞扬了花木兰替父从军、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乙文则是赞扬了秦良玉帮助夫君征战沙场,不慕名利,效忠朝廷的忠勇精神。
18.同是“巾帼英雄”,选文中木兰和秦良玉的形象有何异同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同:两人都英勇善战。如:木兰征战沙场多年,立下战功无数;良玉和丈夫打败敌军的偷袭,追击到贼军老巢,且两度击退敌军。不同:木兰孝顺明理,在父老弟幼的情况下,毅然代父从军;良玉有家国情怀,不计较私利——丈夫“从征播州”,她“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奉诏勤王”时“出家财济饷”。
参考译文:【乙】秦良玉,是忠州人,嫁给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明万历二十七年,马千乘率领三千人马跟随(明朝官军)征伐播州,秦良玉另外率领五百精兵携带军粮跟随出征。第二年的正月二日,贼军趁明朝官军举行宴会时,夜袭
(明军)。秦良玉夫妇首先出击打败贼军,并且追击到贼军境内,连续攻破七座寨子,将贼军打得大败,(他们的战功)位居南川路首位。平息贼乱后,秦良玉没有向朝廷请功。
崇祯三年,永平等四座城池失守。秦良玉奉诏(率军)救援皇上,拿出家财作为军饷。崇祯七年二月,贼兵攻破夔州,包围了太平县城,秦良玉(的军队)一到,(贼兵)就逃跑了。崇祯十三年,罗汝才进犯夔州。秦良玉在马家寨拦截他,杀掉罗军六百人,追击打败了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