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 9端午粽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 9端午粽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0 20: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节日。
语言运用:积累叠词的用法及“的”字短语。
思维能力:能够有条理地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审美创造:了解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感受传统食物带来的幸福。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课文共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第4自然段写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有6个。其中有2个是独体字,2个是上下结构,1个是左右结构,1个是半包围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会认12个生字和米字旁1个偏旁,以及1个多音字。另外,本课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类积累叠词的用法,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积累“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关注朗读: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初读时注意短语“(  )的(  )”的朗读,可以采用拆分法,分步呈现,帮助学生读好短语,为后面读好长句子作铺垫;二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2个生字和米字旁1个偏旁,读准多音字“了”,会写“节、米”等6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人物的心情。(重点)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习俗的由来。(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端、粽”等12个生字和米字旁1个偏旁,读准多音字“了”,会写“节、米、间”3个字。
2.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词语。
3.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一、看图识字,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插图,指导学生认读词语“粽子”,读准“粽”。
2.教师引导:你们知道哪个节日要吃粽子吗
预设:端午节。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找一找端午节的日期。
教师讲解:“端午”也叫“端阳”,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五月的开头。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字“粽”,指导学生认识米字旁,发现“米”做偏旁时笔画的变化。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端午节有关的一篇课文。(板书:端午粽)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端午节的习俗,并利用图片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感悟文中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出示本课会认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①指名让学生读,随机指导学生认读“总会”“盼着”,读好带“一”字的短语:一到端午节、一锅粽子。
②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提醒学生词语要连读。
(2)指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①教师指导学生读词语,提醒学生注意音变和词语连读:一颗红红的枣、一掀开锅盖、一股清香、一口粽子。
②指导学生朗读“的”字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①指名让学生读,认读词语“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甲骨文图片,体会“肉”的意思。
看图,联系生活识字。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认读词语:羊肉、牛肉。
③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句话,注意停顿和词语连读。
④同桌合作朗读第3自然段,注意读好句子的停顿。
(4)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读准多音字“了”。
三、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
读好长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1.教师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外婆包的粽子的样子、味道、香气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的样子、香味及味道。我们来具体看看粽子有什么特点吧!
2.学习第一句话。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的事物。
(2)指名让学生回答,随机圈出关键词“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板书:样子——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介绍食物时,可以加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类词,使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条理性,从而发现第一句话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5)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朗读,感受叠词的作用。
①请学生朗读修改后的句子,说一说:你喜欢修改后的句子吗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②教师引导学生将它和原句比较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引导学生迁移学习第二、三句话。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圈出描写粽子香气、味道的词语。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知道了粽子的做法、样子,那外婆包的粽子闻起来是什么样的 从课文中的哪句话可以体现出来
学生带着问题读第二、三句话。
预设:粽子闻起来有一股清香。
教师继续引导:那粽子吃起来又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又黏又甜。
4.师生合作读第2自然段。
教师指导朗读:外婆包的粽子真是色香味俱全,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注意用喜爱的语气读,读好长句子中间的停顿哟!
5.结合板书,引导学生介绍外婆包的粽子。
6.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节、米、间”3个字的书写。
书写“节、米、间”,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1.会写“分、吃、肉”3个字。积累“美滋滋”等词语。
2.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心情朗读好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一、复习回顾
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朗读学习了《端午粽》,认读了生字、词语,你还认识这些词语吗 一起来做一个词语游戏吧!
学生认读,教师指正点评。
2.学生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二、学习第3自然段,读好长句子,体会心情
1.教师引导: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外婆包了哪些粽子。
预设: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教师引导:这么多种粽子,花样可真多。
(板书: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2.学习第三句话,了解“美滋滋”的意思,读好长句子。
(1)教师引导:在文中找一找,“我”在外婆家吃了这么多粽子,感觉怎么样。教师随机出示“美滋滋”。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表达加深理解:你能用“美滋滋”说话吗
预设:我考试得了100分,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把粽子分给邻居时的心情,读好长句子。
(4)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情境,朗读第3自然段:想象“我”的心情,大声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注意读出“我”对粽子的喜爱,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三、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习俗的由来
1.教师过渡:大家读得真好!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那你们知道端午节人们为什么吃粽子吗
预设:纪念屈原。(板书:由来——纪念屈原)
教师介绍屈原。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你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 和同学交流。学生交流讨论。
四、复习巩固,书写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分、吃、肉”。
(1)教师范写,随机提醒:“分”中的“八”撇、捺要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超过横中线;“刀”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学生练写,描红,展示评价。
(2)学生自主练写“吃、肉”,同桌互评。
由于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长句子的训练。先对长句子的内容进
行分解,明白表达的意思,再进行反复练习。在指导学生读长句子时,首先引导学生想想这句话描述了包粽子用到哪些材料,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通过这三个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