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0 14:5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规划·构体系】
在世界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从世界范围看,这是人类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相互融合的重要时期
政治 (1)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西欧封君封臣制度,教权至高无上并形成教阶制度;王权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形成,拜占庭帝国法律体系系统完整;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非洲各区域兴起一系列文明古国。 (2)出现了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帝国,如俄罗斯逐渐成为地跨欧亚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地跨亚非欧三洲,美洲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强大帝国。 (3)东亚的日本、朝鲜深受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如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形成幕府政治
经济 (1)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欧洲:西欧形成封建庄园制、农奴制度;教会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众多城市兴起;拜占庭帝国工商业发达,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源地;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2)大帝国对各区域经济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拜占庭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桥梁;阿拉伯商人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延伸和繁荣;奥斯曼帝国一度经济繁荣,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影响了东西方贸易;西非环印度洋贸易发达,通过阿拉伯人与印度、波斯和中国有贸易往来
思想 (1)区域文化特色鲜明 中古西欧深受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城市开始兴办大学;印度教、伊斯兰教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西非廷巴克图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古代美洲玛雅文化发达。 (2)文化交流推动各地区文明的发展 阿拉伯帝国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造纸术、印度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日本、朝鲜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1.搜集有关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的史料,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与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形成的关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搜集有关中古时期欧洲城市自治的史料,从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城市自治引领欧洲走出中世纪的黑暗,步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近现代社会的历史意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4.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史实,对帝国的兴衰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悟新知】
一、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 产生 社会动荡和①    的产物
关系 ②    为封臣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
影响 国王或皇帝与各级封建主成为统治阶级;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王权加强 表现 15世纪晚期,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王权得到强化。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形成
影响 为西欧③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
庄园 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农奴在④     上是非自由人,他们和自由农民都要为领主服劳役,还要向领主缴纳⑤      。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城市 条件 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
发展 10—11世纪起,城市兴起;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⑥     
影响 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三、基督教会
特点 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⑦      ;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影响 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代表
拜占庭帝国 6世纪⑧     统治时期,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1453年灭亡
俄罗斯 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16世纪初建立统一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后颁布新法典,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中古西欧文明的特征
多元的社会结构 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
封君封臣封土的体制 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的基础是封土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相对独立的庄园制 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以领主为中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
追求城市自治 城市“自治”和市民“自由”
基督教文化是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 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的文化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基督教文化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础
1.西欧的封建社会及新变化
2.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3.西欧的封建庄园
4.基督教的发展演变历程
学思之窗 这段话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怎样的关系
解题关键:理解封君封臣制度。
思路引领:根据材料信息“践履”“赐我以应得”等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封君封臣制度的基本内容。
思考点 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解题关键:把握西欧历史发展的表现。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内容,从城市经济发展、大学兴办、王权强化等方面理解总结。
问题探究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奴隶与农奴的异同,说明中古时期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题关键:中世纪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思路引领: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世纪领主与农奴之间具有一定契约关系的角度理解农奴与奴隶的不同。
学习拓展 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中古时期欧洲市民的法律地位。
解题关键:首先读懂这段文字,理解其中心思想。
思路引领:通过比较市民和农奴的地位,可以发现市民的基本特征是拥有自由人的身份。
【合作探究·提素养】
 中古西欧社会的多元面貌
  材料 尽管这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时代,我们却总能透过布满城堡和教堂的中古景色,看到一种很不精致的封建制度和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兴起:政治是分裂割据的,社会几乎没有安全和秩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但基督教会却宣称它高于世俗权威,从而构成了教会对世俗权威的限制;罗马帝国的崩溃和“蛮族”的入侵使欧洲的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常年的战争使得地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剥削者;因战争需要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环境里,中世纪的欧洲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不久,欧洲的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都带上了基督教色彩。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指出中古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古西欧社会各特征之间的联系。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其影响
  材料 在以往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中,西欧的城市总是象征着自由和进步,由资产者缔造的城市也被认为是孕育自由的资本主义的母体。但通过对11世纪到13世纪西欧城市的具体考察,可以发现情况恰恰相反,城市不仅是由封建领主建立的,而且城市中教俗领主也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对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由”的说法,需要给予更多的判断和认识。
——摘编自朱明《城市的空气不一定自由——重新审视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由”》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随堂检测·精评价】
1.“领主与封臣关系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忠诚与否的关系,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因素。要解除关系意味着必须收回封土,显然没有重大的理由,领主不会这样做。”这表明维系西欧封臣和封君关系的基础是(  )。
A.人口 B.土地 C.血缘 D.忠诚
2.751年,教皇为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举行涂油礼和加冕仪式助其篡位。事后,丕平把征服得来的意大利部分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些事件说明中古西欧(  )。
A.封建制度并不完善
B.教会地位举足轻重
C.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
D.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
3.10世纪中期,一些拜占庭的词语进入俄罗斯并被广泛使用,例如“十字架”“哲学”“逻辑”等;13世纪,一些来自蒙古、突厥语系的词语被俄语吸纳,成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俄罗斯(  )。
A.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B.是拜占庭文明的延续
C.全民信奉罗马天主教
D.最终被蒙古征服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悟新知
知识梳理
①自然经济 ②封君 ③民族国家 ④法律 ⑤租税 ⑥自治权 ⑦等级制度 ⑧查士丁尼
合作探究·提素养
任务1 中古西欧社会的多元面貌
互动探究
【参考答案】 (1)基本特征: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下政治分裂割据;经济上,实行庄园农奴制度;思想上,基督教盛行。
(2)联系: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蛮族”的入侵使欧洲的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因为缺乏强大的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秩序混乱,大小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通过采邑形成层层分封,土地的授予者和被授予者形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封君封臣制度逐渐形成;因战争需要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逐渐形成了庄园制度,农奴和自由农成为庄园的主要劳动力。社会环境的动荡和贫困为宗教传播铺平了道路,基督教在西欧盛行,教会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任务2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其影响
互动探究
【参考答案】 示例1
论题: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进步。
阐述:城市工商业复兴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工商业活动需要行动自由,而农奴被禁锢在土地上,因此城市需要摆脱封建主的控制,所以城市兴起冲击了农奴制度。工商业发展需要实用人才,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符合城市需要的人才,冲击了宗教神学控制的教育体系。在国王与封建主、教会的激烈斗争中,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加强了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示例2
论题: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并不意味着自由与进步。
阐述: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之上,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仍然处在一个或多个领主的管辖之下,部分城市通过谈判、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只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居民也被教会控制着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
因此,对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由”的说法,需要给予更多的判断和认识。
审题思路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论题)
读相关素材(文字、图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西欧的城市总是象征着自由和进步,由资产者缔造的城市也被认为是孕育自由的资本主义的母体
时空定位 中古时期的西欧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影响;对农奴制的冲击;对教育体系的冲击;对王权和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层次鲜明 经济影响—文化影响—政治影响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进步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城市兴起冲击了农奴制度
城市兴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促进了西欧社会的进步
随堂检测·精评价
1.B 2.C 3.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