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0 15:0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1.结合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及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结合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地图,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历程及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结合德里苏丹国家疆域图,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扩张及其文明特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搜集相应的史料,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自主预习·悟新知】
阿拉伯 帝国 建立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①    三洲的大帝国
政治 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经济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海贸易繁荣;城市繁多
文化 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成就突出。②      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奥斯曼 帝国 建立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政治 ③    是最高统治者
经济 15—16世纪,控制连接④    的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南亚 笈多帝国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⑤      发展为主要宗教
德里苏 丹国 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⑥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东亚 日本 646年开始“⑦        ”,经过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⑧    集团日益重要。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治时期,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意图以⑨    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朝鲜 7世纪末,新罗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在中央设⑩    ,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制,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14世纪末,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
比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区域 阿拉伯半岛 小亚细亚
侵略扩张 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都城 先为麦地那,后迁至大马士革,之后又迁至巴格达 伊斯坦布尔
建立帝国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统治措施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政治体制 政教合一
对外来文 化态度 交流、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学思之窗 结合上面的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解题关键:把握阿拉伯帝国的区域地理特点和商业发展特色。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中的地图和文字材料,提取总结相关信息,联系教材中阿拉伯帝国的商业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思考点 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关键: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内容,从政治、经济、地理因素、文化特点等角度分析总结。
问题探究 这段评价有道理吗 谈谈你的理由。
解题关键:把握幕府实施锁国政策的意图和产生的效果。
思路引领:根据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幕府实施锁国政策的意图和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学习拓展 结合中国历史,查找资料,看看有哪些文化成就经阿拉伯人传入了中国
【合作探究·提素养】
 奥斯曼帝国兴盛与衰落的原因
  材料一 奥斯曼帝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气候多样,这就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帝国政府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有计划地统一开辟边境的自由贸易区,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经由这里运往西方,而西欧的毛织品等也借道转运到中亚等地,帝国则从转口贸易中获利。对外贸易活跃促进了国内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发达的工农业生产和繁荣的国内外贸易给帝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国库充盈,财政富裕。当时帝国的繁荣也恰好在国库的盈余中反映出来。同时,政府还在许多重要的商贸路线上派有重兵,意在保护帝国内的商贸路线,增加关税收入。
——摘编自李仲生《世界人口经济史》
材料二 16世纪奥斯曼帝国曾授予一些西方国家以特权,如鼓励外商运来帝国不生产的和无法满足需要的产品,允许外商购买帝国的粮食和原料,但当西欧国家经济技术进一步发展之后,这些特权却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剥削、奴役奥斯曼人的工具。帝国政府监督和控制市场,举凡度量衡、价格和利润、进出口贸易、原材料生产以及行会组织都在中央政府的监视和约束之下,遏制了广大农民、工匠和商人的积极性和行会组织的自主权。帝国还严密控制所有国内外贸易路线,封锁陆上边境口岸,严格限制私营企业参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竞争。帝国政府即或关注世界动态,也只注意收集和处理有关欧洲政治事务的情报,而很少注意那里知识、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更深层次的发展。
——摘编自胡光利《试论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及其历史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奥斯曼帝国兴与衰的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奥斯曼帝国兴衰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中古时期日本绘画发展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材料 日本绘画
奈良时代(710—784年)日本绘画的主题都基于中国风俗和汉诗,日本的绘画模仿中国唐朝时期的绘画技法,因此被称为“唐绘”。唐朝末年,以日本停止派遣唐使为分界线,日本本土绘画样式逐渐形成。
“大和绘”是相对于“唐绘”而言的绘画,其采用日本画题,多反映贵族生活,运用日本的绘画技巧创作而成。绘卷是其重要种类,类似现今的连环画,如《源氏物语绘卷》等,将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转化为视觉艺术,供皇室和贵族赏玩。
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这一时期日本绘画开始注重“英雄”传记里的插图,《平治物语绘卷》描绘了武士在战场上厮杀的场面。
1603年,德川幕府的统治确立。在此后的两百多年中,日本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日渐繁荣并逐渐取代贵族与武士成为新生文化的创造者,艺术家主要描绘各阶层形象和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生活。艺术家葛饰北斋(1760—1849)借鉴了西方透视学和明暗技法,使画面的空间感加强,《神奈川冲浪里》是其代表作。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8世纪以来日本绘画发展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随堂检测·精评价】
1.在严重的社会危机中,阿拉伯的各阶层,特别是广大中下层人民,渴望摆脱困境,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的力量不足,因此,他们幻想借助神的权威。下列宗教活动可以反映阿拉伯人民这一需求的是(  )。
A.佛教的广泛传播
B.婆罗门教的演变
C.伊斯兰教的产生
D.基督教的传入
2.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中写道:“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下列属于该民族在公元7世纪为汲取外国文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设立“智慧宫”
D.改穿汉服,改说汉语
3.记录高丽王朝(918—1392年)历史的《高丽史·刑法志》载:“年七十以上,父母无守护,其子孙犯罪应配岛者,存留孝养。”《唐律疏议》云:“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丁者,上请……犯流罪者,虽是五流及十恶,亦得权留养亲。”由此可见,高丽王朝(  )。
A.社会各阶层推崇儒学
B.照搬了唐朝法律条文
C.统治者注重学习唐制
D.法律制度的严酷无情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悟新知
知识梳理
①亚非欧 ②阿拉伯商人 ③苏丹 ④亚欧 ⑤印度教
⑥行省 ⑦大化改新 ⑧武士 ⑨锁国 ⑩三省六部
合作探究·提素养
任务1 奥斯曼帝国兴盛与衰落的原因
互动探究
【参考答案】 (1)兴盛原因:奥斯曼帝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对外贸易活跃;发达的工农业生产;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地,重视转口贸易,在转口贸易中获得巨额利益。
衰落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渗透;政府对经济的严格管理使经济失去活力;闭关锁国,失去海外市场;未能跟上欧洲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潮流。
(2)启示:充分利用本国有利条件,发展经济;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改革生产关系;积极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抵御外来经济侵略,捍卫国家权益;等等。
任务2 中古时期日本绘画发展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互动探究
【参考答案】 示例:日本绘画发展反映出日本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向周边国家辐射和传播。日本在大化改新后,深受唐文化影响,积极模仿唐制,体现在绘画上则是忠实地模仿唐朝绘画技法,形成“唐绘”。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日本本土文化得到了发展,日本本土文学作品为绘画提供素材,“大和绘”出现,日本绘画本土样式明显。
9—10世纪,日本武士集团兴起。镰仓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绘画注重英雄题材,绘画中多有武士厮杀场面,折射出这一时期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的社会现实。
17世纪后,日本国内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因此反映市民审美和趣味、面向市民生活的浮世绘相应而生。随着西学的传入,浮世绘在绘画技法上借鉴西方绘画技巧,获得新发展。
总之,8世纪以来,随着日本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绘画反映的内容与特点也随之发生变化。
审题思路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8世纪以来日本绘画发展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试题主题不明确——提取信息)
读相关素材(文字、图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8世纪以来日本绘画发展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奈良时代(710—784年)日本绘画的主题都基于中国风俗和汉诗”“模仿中国唐朝时期的绘画技法,因此被称为‘唐绘’”“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这一时期日本绘画开始注重‘英雄’传记里的插图”“市民文化日渐繁荣”“艺术家葛饰北斋(1760—1849)借鉴了西方透视学和明暗技法,使画面的空间感加强”
读相关素材(文字、图片、表格等) 时空定位 古代世界(中古时期的日本)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奈良时代的“唐绘”;唐朝末年“大和绘”;镰仓幕府时期的绘画注重“英雄”传记里的插图;德川幕府时期的浮世绘
层次鲜明 奈良时代—镰仓幕府时期—德川幕府时期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日本绘画发展反映出日本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日本在大化改新后,深受唐文化影响,积极模仿唐制,体现在绘画上则是忠实地模仿唐朝绘画技法,形成“唐绘”
镰仓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绘画注重英雄题材,绘画中多有武士厮杀场面,折射出这一时期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的社会现实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8世纪以来,随着日本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绘画反映的内容与特点也随之发生变化
随堂检测·精评价
1.C 2.B 3.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