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学案
【教学目标】
1.以课文为基础,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对人物的认识,概括介绍或者截取人物代表性语言、评价;
2.运用简要的图示或者提纲,梳理各篇在写法上的特点,揣摩作者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方法;
3.进行长短句互换练习,体会长句和短句不同的表达效果;
4.感受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概括介绍或者截取人物代表性语言、评价人物;
2.梳理各篇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长句和短句不同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体会长句和短句不同的表达效果;
2.感受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1.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1)回顾单元主题:
①历史的星空,因为有众多杰出人物而更加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有为民族解放奔走呼号的革命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
②学习本单元,要精读课文,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透过细节描写,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课文回顾。
①本单元的课文紧密围绕“历史的星空”这一核心主题,引领学生深入感受古今中外众多杰出人物。
本单元精选了四位历史人物。邓稼先是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闻一多是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列夫﹒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文学家,孙权、吕蒙、鲁肃各有特点。本单元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这些名人的品格、气质。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
②《邓稼先》:科学家杨振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同窗好友、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且将其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祖国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③《说和做》:诗人臧克家用诗意的语言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表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高度赞扬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和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革命精神。
④《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集中笔墨描写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犀利的眼睛,采用欲扬先抑、铺陈渲染等手法,表现了托尔斯泰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仰慕、崇敬之情。
⑤《孙权劝学》: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史学家司马光通过讲述孙权勉励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善于劝学,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介绍人物,丰富认识。
(1)教材任务
我学校计划在教学楼设置一条杰出人物长廊,需要给每个人物准备一张图片和一段不超过百字的介绍。
选定本单元的一位人物,以课文为基础,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对人物的认识,然后为他配一段介绍文字。可以是总结概括式的介绍,也可以截取人物的一段有代表性的话或他人的一段评价。
(2)研读指导
①明确自己最感兴趣或最熟悉的人物,结合课本内容,搜集相关材料,丰富对人物的认识;
②撰写介绍文字。可以是总结概括式的介绍,也可以截取人物的一段有代表性的话或他人的一段评价。
③根据介绍文字,选择合适的图片,注意二者的色彩、字体、布局。
(3)人物解析
①邓稼先:
【课文】由中华民族的百年转变引出邓稼先,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和巨大贡献。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作对比,赞扬邓稼先忠厚平实的品质特征。扬振宁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骄傲,侧面写邓稼先贡献之大。描写邓稼先工作中面对危险勇往直前,赞扬他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最后高度评价邓稼先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表达深切怀念之情。
【资料】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86年7月29日逝世。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②闻一多:
【课文】闻一多作为学者,潜心研究,先后著成《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做了再说,做了不说。闻一多作为民主战士,说了就做,言行一致。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表现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和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革命精神。
【资料】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作为诗人:诗集《鸿祝》、《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作为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谈》《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作为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③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列夫﹒托尔斯泰丑陋普通的外貌:面部多毛、须发浓密、长相平庸、粗鄙,表情忧郁愚钝、相貌普通平常,令拜访者失望。托尔斯泰充满智慧的眼睛:目光犀利且富有洞察力、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强大。茨威格在鲜明的抑扬对比中表现了托尔斯泰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仰慕、崇敬之情。
【资料】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却一心渴望并致力于去改革俄国当时的农奴制度,把自己的私有财产分给农民。他的家庭后来变成了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们的收容所,为此他遭受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并差点被流放。他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创办了20多所农民学校。托尔斯泰和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紧张,后来1910年10月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
④孙权:
【课文】孙权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明确读书的原因,以理服人,语重心长。然后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暗含责备,言辞恳切。最后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学习的好处,现身说法,殷切鼓励。在劝学中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表现了对下属的关怀、亲近,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资料】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皇帝,出生于吴郡富春县。孙权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领导能力,他15岁时就跟随父亲参加了战争,表现出色。孙权继承孙策之位时,年仅十九岁,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与政治智慧,迅速稳定了江东局势,广纳贤才,周瑜、鲁肃、张昭等文臣武将皆为其所用。赤壁之战,孙权毅然决然,联刘抗曹,在赤壁以火攻大破曹军,威名传遍天下,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孙权还派遣将军吕蒙袭取荆州,杀关羽,与刘备交恶。
(4)研读示例
他,是一位忠厚朴实、真诚坦率的中国农民;他,又是一位有胆有识、身先士卒的冲锋战士;他,更是一位无私奉献,对祖国、对人民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在中华民族军事前沿科技力量羸弱不堪之时,他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坚守28载,为中国的“两弹工程”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的名字叫邓稼先。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含义!
他无愧于“两弹元勋”的光荣称号!
你用锋利的笔尖在黑夜中点燃一盏《红烛》,你用愤慨的情感描画了一滩《死水》,你用悲愤的语言唱出了《七子之歌》,你用思念的心绪放飞了爱国的《孤雁》。
你的“说”和“做”,弹压了反动派的嚣张,打击了侵略者的猖狂,激起了中国人民浓烈的爱国情。
你的心,永系人民;你的魂,与国同在;你的名,流传千古!
3.梳理写法,学习写人。
(1)教材任务
本单元各篇课文在展现杰出人物的精神品格时,都综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比如记述典型事件,运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点睛式概括,抓住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节展开描绘,等等。
阅读几篇课文,运用简要的图示或者提纲,梳理各篇在写法上的特点,揣摩作者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方法。全班交流、讨论。
(2)梳理写法
《邓稼先》
对比手法: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赞扬了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为人品格
具体事例:选取具体事例,有力地表现了邓稼先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揭示了他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层原因。
①“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群众继续工作,成功制成氢弹。
②1971年被批判围攻时,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③证实之后写信告诉杨振宁的问题。
④1982年,工作中遇到危险时,坚持不离开。
衬托手法
①《吊古战场文》:渲染了罗布泊的恶劣环境,增添了悲壮的色彩,衬托了邓稼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②描写戈壁滩的风沙、气温和工作中的问题之多,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工作的危险,衬托了邓稼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③“我”的感情震荡表现出自己为祖国和好友感到自豪,侧面衬托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
议论评价:高度评价邓稼先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表达了自己强烈的赞扬之情。
引用歌词: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呼应了文章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百年历史的背景下,高度赞扬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男儿”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
《说和做》
细节描写
①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②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
③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具体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问时专心致志的刻苦精神,和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形象具体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为国家、民族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①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②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③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④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夹叙夹议:夹叙夹议,议论搭建了文章的框架,使文章前后呼应,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④“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
⑥他“说”了……他“说”了……他“做”了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⑦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对比手法:表现了闻一多作为革命家与作为学者完全不同,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
《列夫﹒托尔斯泰》
欲扬先抑:课文极力写他外貌的粗鄙、丑陋反衬了他眼睛的犀利深邃,表现他天才灵魂的伟大。
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突出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和精神的高贵,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
正面与侧面结合:第1、2段正面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粗鄙。第5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即写了拜访者的心理预设与现实的落差——客人们越失望,就越能从侧面突出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粗鄙。
整体和局部结合:第2段紧承上文,连用比喻,先整体后局部,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突出其长相粗劣。
夸张比喻:第2段紧承上文,连用比喻,先整体后局部,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突出其长相粗劣。
对比:第3段描绘的是托尔斯泰的神态,不仅与陀斯妥也夫斯基作对比,而且写了他的外貌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使人物的形象显得丰富、真实可信。
《孙权劝学》
语言描写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邪:反问语气,暗含责备。耳:限止语气,语重心长。乎:反问语气,得意自信。
侧面描写: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之大,极其郑重地“拜蒙母”“结友”,表现了鲁肃对吕蒙的钦佩,侧面表现了吕蒙学习效果显著,学识长进惊人。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总结写人方法
①事例典型:选择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写。
②环境衬托:通过对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行描写,如闻一多先生的书房凌乱,来凸显他的研究精神;或者周总理办公室的简单陈设,来展示他的简朴生活。
③细节突出:通过抓住具有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特点。
④侧面烘托:通过写其他人物的评价、反应来侧面烘托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
⑤对比写出: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比来突出人物的特点,例如,将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物与一个自私的人物进行对比。
4.变换句式,体会效果。
3.一个句子,可以写得长些,表达完备精细;也可以写得短些,表达简洁有力。很多作品都是长短句错落使用的。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下面的提示进行长短句互换练习,体会长句和短句不同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自选例子加以体会。
(1)《邓稼先》第一部分多使用短句,甚至有些短句独立成段。试将一些短句改写为长句,把单句成段的合并为一段,读一读,看看表达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提示:
短句改长句,首先要明这些短句共同反映的主题,进而根据各短句中的关键信息点构建逻辑框架,进而将它们组合成贯的叙述。
原句: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改句: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表达效果区别:
原文在表现列强对中国的侵占时,使用单句成段的形式来分别体现各国强占和“租借”的时长,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展示事实,短促有力,营造出压迫感,让人感觉到中国曾经的弱小无力,也体会到作者的痛心、愤怒。而改成长句后,不如短句鲜明、醒目,也缺失了短句带来的力量感、压迫感。
(2)《邓稼先》第二部分第2段是个长句,试着改写为短句,再比较一下,看看表达效果又有怎样的不同。
提示:
长句改短句,要根据句子的主要信息,按照“什么人+做(主要动作)+什么事”的格式作结构拆分,形成短句主干;再将描述性的词语、时间状语、结果等附加信息加入短句主干、补充完整;调整表述,简化语言,避免用词的冗余。
原句: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改句: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他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这一成就将中华民族的国防自卫武器推向了世界前列。
表达效果区别:
原长句通过一句话概括了邓稼先的主要贡献,评价聚焦,句内逻辑关系一目了然;整个句子从邓稼先所处的位置、所做的事情到价值和意义,衔接紧密、一贯面下,气势如虹。改写为多个短句后,语势有所中断,会削弱对邓稼先评价的力量。
三.知识总结
1.积累运用: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学会根据需要运用长句和短句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2.综合阅读:感受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回顾上学期学过的课文,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方法来突出人物特点,整理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2.试着运用长短句交错的方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完第一单元,我们无不为这些杰出人物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所感动;也为作者精当的写作手法而折服。请同学们参与以“赞杰出人物·学写作手法”为主题的“阅读综合实践”活动,并完成各阅读综合实践任务。
二、教学新课
任务一:搜集资料·设计杰出人物图文卡片
1.学校计划在教学楼设置一条杰出人物长廊,需要给每个人物设计一张图文卡片。参照下面的示例,从本单元课文中再选定一个人物,以课文为基础,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对人物的认识,然后为他选取合适的照片,加上图注,并写一段精要的介绍文字,也可以直接选取人物自己的话或他人的评价。
预设1:
杰出人物图文卡片(示例一:总结概括式)
隐姓埋名二十八年,只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从三十四岁到生命最后,只为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完美诠释,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1986)
预设2:
杰出人物图文卡片(示例二:人物话语式)
1.“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列夫·托尔斯泰2.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预设3:
杰出人物图文卡片(示例三:他人评价式)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
任务二:整合知识·构建表现人物方法体系
2.本单元各篇课文在展现杰出人物的精神品格时,都综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比如记述典型事件,运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点睛式概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展开描绘。阅读这几篇课文,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各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总结作者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方法。全班同学交流。
(1)知识归纳:什么是写作手法?大致都有哪些种类?
预设:
写作手法 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都叫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手法等。
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等。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等。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结构手法:承上启下、点题等。
(2)请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各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总结作者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方法。全班同学交流。
预设1:
课文 写作手法 文本体现 体现的精神品质
《邓稼先》 记述典型事件 作者回国与邓稼先的会面、井下遇险不撤退 直接体现出邓稼先遵守工作保密纪律的品质、为新中国核武器事业无悔付出的精神、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
对比手法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 以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衬托邓稼先淳朴、谦和、没有私心
诗文引用 《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歌曲 以《吊古战场文》烘托出邓稼工作环境之艰苦,衬托出他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以《中国男儿》赞叹邓稼先是真正的“中国男儿”,有报国之赤忱,是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
细节描写 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面对好友的疑问,邓稼先选择谨慎处理,表现了他的严谨、实事求是。这背后既是对杨振宁多年友情的看重,更是对国家民族尊严的维护。
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我不能走”表现出邓稼先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精神。
…… ……
运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点睛式概括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直接表现邓稼先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贡献,侧面写出邓稼先工作挑战之大、意义之大,邓稼先决心之坚、能力之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对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作出概摇性评价,突出邓稼先精神的传统文化根源,高度赞叹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 ……
预设2:
课文 写作手法 文本体现 体现的精神品质
《说和做》 记述典型事件 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情况 体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起稿政治传单、演讲痛斥敌人、走在游行队伍前头 体现了闻一多作为“革命家”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细节描写 他从唐诗下手……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夜间睡得很少…… 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因一心钻研古籍而无暇顾及自己生活的情形,表现了他的治学专注和刻苦精神。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字写得多而工整,表现了他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
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大骂”“指着”等动作,具体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对闻一多先生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他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激愤心情,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他“做”了,……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写闻一多先生游行示威时的外貌,再现了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形象,表现出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运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点睛式概括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高度概括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预设3:
课文 写作手法 文本体现 体现的精神品质
《列夫·托尔斯泰》 抓住外貌细节展开多角度、多层面描写 1.正面特写,聚焦面部“多毛”的特征;2.细腻描写面部各个部位,用“镜头”放大;3.描写人物神态面容;4.写来访者的想象和心理落差,侧面烘托 突出其长相平凡甚至“粗劣”
欲扬先抑 先写其粗鄙、丑陋、普通的一面,再赞美其非同寻常的眼睛 突出“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
大量运用比喻、夸张修辞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突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界的丰富和充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突出托尔斯泰全方位的观察力和锐利、深刻的洞察力。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写出了托尔斯泰自我审视的冷酷和锐利。
运用议论的句子进行点睛式概括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这三句话看似在极力渲染托尔斯泰长相的粗劣、普通,但其实是在强调托尔斯泰是个“天才”,作者对托尔斯泰灵魂、精神的赞美与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
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
任务三:句型互换·体会长短句子不同效果
3.一个句子,可以写得长些,表达完备精细;也可以写得短些,表达简洁有力。很多作品都是长短句错落使用的。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下面的提示进行长短句互换练习,体会长句和短句不同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自选例子加以体会。
(1)《邓稼先》第一部分多使用短句,甚至有些短句独立成段。试将一些短句改写为长句,把单句成段的合并为一段,读一读,看看表达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提示:
短句改长句,首先要明这些短句共同反映的主题,进而根据各短句中的关键信息点构建逻辑框架,进而将它们组合成贯的叙述。
原句: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改句: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表达效果区别:
原文在表现列强对中国的侵占时,使用单句成段的形式来分别体现各国强占和“租借”的时长,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展示事实,短促有力,营造出压迫感,让人感觉到中国曾经的弱小无力,也体会到作者的痛心、愤怒。而改成长句后,不如短句鲜明、醒目,也缺失了短句带来的力量感、压迫感。
(2)《邓稼先》第二部分第2段是个长句,试着改写为短句,再比较一下,看看表达效果又有怎样的不同。
提示:
长句改短句,要根据句子的主要信息,按照“什么人+做(主要动作)+什么事”的格式作结构拆分,形成短句主干;再将描述性的词语、时间状语、结果等附加信息加入短句主干、补充完整;调整表述,简化语言,避免用词的冗余。
原句: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改句: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他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这一成就将中华民族的国防自卫武器推向了世界前列。
表达效果区别:
原长句通过一句话概括了邓稼先的主要贡献,评价聚焦,句内逻辑关系一目了然;整个句子从邓稼先所处的位置、所做的事情到价值和意义,衔接紧密、一贯面下,气势如虹。改写为多个短句后,语势有所中断,会削弱对邓稼先评价的力量。
三、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