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测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测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0 17:10: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测试题原卷版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班级开展“致敬英雄人物,共筑强国梦想”专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完善。
1.以下是小组成员小科整理的一段资料,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历史的星空,因为有众多英雄人物而更加光辉灿烂。“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为了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鞠躬尽① (粹 瘁),他的故事也许鲜为人知,但他的成果家喻户晓。革命烈士闻一多,作为学者和诗人,他沥尽心血钻研学问,热情澎湃创作诗歌;作为民主战士,他视死如归,慷② (慨 概)淋漓地怒骂特务,以宝贵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念……这样的光辉榜样引导我们务实、向善、求美,带领我们抵达更高的人生境界。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 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鲜为人知( ) 热情澎湃( )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 请工整书写。(2 分)
鞠躬尽① (粹 瘁) 慷② (慨 概)淋漓
2.活动中,小文准备设置一个诗文互动环节,让同学们借助诗文来赞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请你帮他完善互动题板。(8分)
科学家精神互动题板
寻求新知 (1) ?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进取精神 (2) ? 。(王之涣《登鹳雀楼》)
乐业精神 (3)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
志向坚定 (4)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
无私奉献 (5) ? 。(杜甫《春夜喜雨》)
3.致敬航天英雄,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中国航天的辉煌篇章。小组成员小语梳理了中国探月工程发展史,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4分)
2004年,名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工程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正式实施。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了绕月飞行,并传回了第一幅月面图像。2010年,嫦娥二号继续进行拓展任务,为探月工程第二步验证和试验新技术、新设备。2013年,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释放了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进行勘测。2018年,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2020年,嫦娥五号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2024 年,嫦娥六号携带月球背面月壤样品返回地球,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4.小组成员小文搜集了一段与英雄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3 分)
2024年4月8日,感动中国2023 年度人物揭晓。老科学家俞鸿儒、特教老师刘玲琍、社区干部孟二梅……他们共同书写了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什么是英雄 。 。 。 ……每一位凡人英雄都像小小灯火,长明不灭他们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
①在我看来,英雄从来都不是神坛上高不可攀的人物
②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一颗无私奉献的心
③一个个发光发亮的名字,一段段让人红了眼眶的故事,一次次震撼人心的凡人壮举
④就像海燕能英勇地冲入暴风雨中展翅翱翔,英雄之伟大,正在其以平凡之身躯,成就不凡之事业
A. ②①④③ B. ③④①② C. ①②④③ D. ③①②④
5.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七年级成立学生读书会,下面一幅图片是读书会的标志。请你解说其主要构图要素及寓意。(不少于80字)(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下面是小诗分享的学术大家钱锺书的故事,请你和大家一起阅读,完成6—9题。(17分)
“书虫”钱锺书
陈小娟
①钱锺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化巨人。他的成就有来自天赋的因素,更是他勤奋苦读的结果。
②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是一位极其保守的儒家学者。在钱锺书出生前五年,清廷就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但他仍希望他的子弟也像他自己一样能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所以钱锺书从识字开始就未脱离过正统的儒家教育。他后来回忆道:“余童时从先伯父与先君读书,经、史、‘古文’而外,有《唐诗三百首》,心焉好之。”据钱锺韩回忆说,当他们兄弟俩在东林小学读书时,每天下午放学后,父亲就要他们去他办公室自修或教读古文,等到在校学生晚餐后,才带兄弟俩回家。回家后,除学校规定的作业外,还得读古文名著。
③中学期间,钱锺书读书非常用功,文章写得很好。常为父亲口授代书,代笔写信,甚至捉刀著文。杨绛回忆说,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穆的一本书(《国学概论》),上有锺书父亲的序文。据锺书告诉我,那是他代写的,一字没有改动”。其时的钱锺书为清华大一学生,还不到20岁。
④清华藏书之富,在当时各大学来说是数一数二的,中外古今图书无不应有尽有。学生还可以到书库里去看书,免借还之劳。来到清华,钱锺书宛然如鱼得水。“此中乐趣,不可形容,恐怕只有饥鼠入太仓之乐仿佛似之。”据同学回忆,钱锺书是在校借书最多的一位学生。
⑤1935年,钱锺书携杨绛前往英国牛津留学。留学期间,他们把牛津总图书馆当成了第二个家,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饱蠹楼”。饱蠹楼藏书500万册,手稿6万卷。他们尽情地畅游在书海之中。
⑥钱锺书对书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1939年,他为了要照顾老父,决定辞了西南联大教职,到湖南安化蓝田镇的国立师范学院任教。当时处于抗战时期,交通不便。据同行的邹文海回忆说:“抗战初期,交通工具不敷分配,沿途旅客拥挤非凡,无法按时间到达目的地,我们10月就从上海订船票赴宁波。继而日人封锁海口,不有通航,一直到11月初才得到船公司通知,定期出发。到达宁波后,大家松口气,方感真正脱离了敌人的魔掌。从宁波到溪口,一节乘汽油船,一节乘黄包车,足足走了一天,此后则全部坐乘长途汽车,每站都得停留三天五天,不是买不到票,就是等待行李到达,没有一站是顺利通过的。”中途,大家利用候车时间就近游玩,但“锺书君却依然怡然自得,手不释卷。我走近去查究他看的是什么书,方知他翻的是英文字典。‘咦!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我那时才知道锺书君博闻强识,积学之深”。
⑦钱锺书读书喜欢在书上眉批及画线。他在清华读书时的同学回忆说,“他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笔画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多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他
(钱锺书)起劲时,图书馆库里的书,逐排横扫。他喜欢把书里精彩或重要的部分,在旁边用粗铅笔画上竖线。可惜我当时没有学乖,否则只去找他画有粗黑线的部分读,也可以省事省力多读很多书。”
⑧钱锺书读书时喜欢做笔记。这个习惯据说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因为图书馆的图书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他一生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其笔记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34000多页;一类是中文笔记,其数量与外文笔记差不多;第三类就是“日札”——他的读书心得,日札共二十三册、2000多页,八百零二则。这些笔记,不仅是钱锺书读书的收获,更是他一生奋读的足迹和记忆。
⑨“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晨书暝写细评论,诗律伤严敢市恩”,这是钱锺书对自己读书生活的最好写照。
(有删改)
6.请你简要概括文中体现钱锺书“书虫”特质的相关事件。(4分)
7.小诗将自己疑惑的地方进行了批注,请你帮她解惑。(4分)
批注内容小诗: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你:(1)
小诗:文章第⑧段画线句中加点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你:(2)
8.文章结尾处引用钱锺书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4分)
诗句知识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前句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全身心投入书籍和创作中,就像蜜蜂被窗户阻挡在外一样。后句则通过喜鹊在树上不得安宁的比喻,反映了他在创作过程中常常被外界事物打扰、无法专心的情况。市恩:给人好处以讨好别人。
9.请你结合学习生活,说说你是否也用过钱锺书的某种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让你有怎样的收获?(5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 10—12 题。(共 11分)
中国服饰文化
【材料一】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①据一些古籍资料显示,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所谓“交领”,是指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左边长、右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这一服饰的诞生,体现的是中国古人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从某种程度看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中国新闻网2020年11月16日)
【材料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一款创新性文化类节目——《衣尚中国》,是继《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之后的又一次创新,以服饰之美为切口,每期一个主题,介绍中华服饰的历史演变与现世创新,追根溯源,向世界传递中国元素与中国审美,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观众的多元审美之下,节目关注了服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碰撞,从传统文化中发据年轻人喜爱的元素,推选兼具时尚与经典、锋芒和内涵的养眼之作。
(腾讯网2020年11月26日)
【材料三】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更是诸多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除了具有表现某些象征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社会属性外,还有其最实用的价值,那就是保护人类身体的自然属性。一路变迁中,服饰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穿着,更承载着个人与国家的记忆。7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追求丰富多元的世界,也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着自信的中国。
(《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面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B.汉服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其中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是“交领”;上衣前襟右边长、左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是“右衽”。
C.《衣尚中国》以服饰之美为切口,关注了服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碰撞,介绍中华服饰的历史演变与现世创新,。传递中国元素与中国审美。
D.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运用作引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古籍资料,说明了汉服的历史悠久。
B.“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最”和“之一”强调了汉服历史悠久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C.《衣尚中国》是继《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之后的唯一创新
D.题目“中国文化服饰”点明了说明对象,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汉族服饰文化、《衣尚中国》之“美”、服饰的象征价值和文化意义。
12.服饰文化是诸多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国服饰文化的意义。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博览群书的古人也值得我们学习,请你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16题。(11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记吾当二十上下时,先兄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吾栉沐①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然如此能记,时亦不过六七年耳。出三十则减五六,四十则减去八九,随看随忘,如隔世事矣。自恨以彼资性,不曾闭门十年读经史,致令著述之志不能畅快。尔辈努力自爱其资,读书尚友。
(节选自傅山《训子侄》,有删减)

【注】①栉(zhì)沐:梳头洗面。
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及鲁肃过寻阳 语境推断法:结合整句意思:等到鲁肃“过”寻阳的时候,可以推断“过”的意思 (1)
先兄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 查阅词典法:①安定;②平定;③止,停;④确定,决定;⑤必定,一定……[《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2) (填序号)
自恨以彼资性 成语助记法:抱恨终身 (3)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5.请你结合【甲】文分析吕蒙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
16. 【甲】【乙】两文都有关于“劝学”的内容,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孙权和傅山分别是如何进行劝学的。(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7—18题。(4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答: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四、整本书阅读(共5分)
19.好的封面,或传递书的整体内容,或呈现代表人物,或展示主题情感……或兼而有之,请从下列三幅画中选择一幅合适的画作为小说《骆驼祥子》的封面,并结合小说内容阐述理由。
我选择 图,理由:
五、作文(50分)
20.作文(50分)
请以“这里的风景真美”为题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测试题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班级开展“致敬英雄人物,共筑强国梦想”专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完善。
1.以下是小组成员小科整理的一段资料,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历史的星空,因为有众多英雄人物而更加光辉灿烂。“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为了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鞠躬尽① (粹 瘁),他的故事也许鲜为人知,但他的成果家喻户晓。革命烈士闻一多,作为学者和诗人,他沥尽心血钻研学问,热情澎湃创作诗歌;作为民主战士,他视死如归,慷② (慨 概)淋漓地怒骂特务,以宝贵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念……这样的光辉榜样引导我们务实、向善、求美,带领我们抵达更高的人生境界。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 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鲜为人知( ) 热情澎湃( )
【答案】xiǎn pàì (每空1分,共2分)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 请工整书写。(2 分)
鞠躬尽① (粹 瘁) 慷② (慨 概)淋漓
【答案】①瘁 ②慨
2.活动中,小文准备设置一个诗文互动环节,让同学们借助诗文来赞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请你帮他完善互动题板。(8分)
科学家精神互动题板
寻求新知 (1) ?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进取精神 (2) ? 。(王之涣《登鹳雀楼》)
乐业精神 (3)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
志向坚定 (4)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
无私奉献 (5) ? 。(杜甫《春夜喜雨》)
【答案】(1)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匹夫不可夺志也(5)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3.致敬航天英雄,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中国航天的辉煌篇章。小组成员小语梳理了中国探月工程发展史,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4分)
2004年,名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工程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正式实施。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了绕月飞行,并传回了第一幅月面图像。2010年,嫦娥二号继续进行拓展任务,为探月工程第二步验证和试验新技术、新设备。2013年,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释放了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进行勘测。2018年,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2020年,嫦娥五号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2024 年,嫦娥六号携带月球背面月壤样品返回地球,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答案】①嫦娥一号 ②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 ③首次实现月球采样返回 ④2024年(每空1分,共1分。第②空和第③空意思对即可)
4.小组成员小文搜集了一段与英雄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3 分)
2024年4月8日,感动中国2023 年度人物揭晓。老科学家俞鸿儒、特教老师刘玲琍、社区干部孟二梅……他们共同书写了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什么是英雄 。 。 。 ……每一位凡人英雄都像小小灯火,长明不灭他们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
①在我看来,英雄从来都不是神坛上高不可攀的人物
②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一颗无私奉献的心
③一个个发光发亮的名字,一段段让人红了眼眶的故事,一次次震撼人心的凡人壮举
④就像海燕能英勇地冲入暴风雨中展翅翱翔,英雄之伟大,正在其以平凡之身躯,成就不凡之事业
A. ②①④③ B. ③④①② C. ①②④③ D. 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①②句是对横线前的问题“什么是英雄 ”的回答,运用“不是……是……”的句定式,从反、正两方面定义“英雄”;④句紧承②句,通过比喻,进一步阐释英雄的伟大之处;③句“一个个发光发亮的名字”与后文“每一位凡人英雄”相照应,为第四句。故句子的正确顺序是:①②④③。(3分)
5.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七年级成立学生读书会,下面一幅图片是读书会的标志。请你解说其主要构图要素及寓意。(不少于80字)(4分)
【答案】答案:图标由图案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图案正中是一本打开的书籍,书页上方是一个发着光灯泡,灯泡中心是D和L两个字母的融合体,取“点亮”二字的声母。图案下面的“点亮读书会”五个大字。寓意是读书照亮人生之路,或读书让生活充满光明。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看图可知,这个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分是图案,下部分是文字。上部图案正中是一本黄色线条的、打开的书。书页上方有一个黄色线条的、发光的灯泡。灯泡中心是两个大字的英文字母D和L,从图形可以联想到“点亮”二字的拼音首字母。图片下部分的文字是“点亮读书会”五个大字。“点亮”二字是蓝色的,“读书会”是黑色的,进而突出了“点亮”两个字,结合图片和文字,整个标志可以理解为通过读书点亮自己的人生,读书会为自己的生命带来光明、希望等。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下面是小诗分享的学术大家钱锺书的故事,请你和大家一起阅读,完成6—9题。(17分)
“书虫”钱锺书
陈小娟
①钱锺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化巨人。他的成就有来自天赋的因素,更是他勤奋苦读的结果。
②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是一位极其保守的儒家学者。在钱锺书出生前五年,清廷就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但他仍希望他的子弟也像他自己一样能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所以钱锺书从识字开始就未脱离过正统的儒家教育。他后来回忆道:“余童时从先伯父与先君读书,经、史、‘古文’而外,有《唐诗三百首》,心焉好之。”据钱锺韩回忆说,当他们兄弟俩在东林小学读书时,每天下午放学后,父亲就要他们去他办公室自修或教读古文,等到在校学生晚餐后,才带兄弟俩回家。回家后,除学校规定的作业外,还得读古文名著。
③中学期间,钱锺书读书非常用功,文章写得很好。常为父亲口授代书,代笔写信,甚至捉刀著文。杨绛回忆说,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穆的一本书(《国学概论》),上有锺书父亲的序文。据锺书告诉我,那是他代写的,一字没有改动”。其时的钱锺书为清华大一学生,还不到20岁。
④清华藏书之富,在当时各大学来说是数一数二的,中外古今图书无不应有尽有。学生还可以到书库里去看书,免借还之劳。来到清华,钱锺书宛然如鱼得水。“此中乐趣,不可形容,恐怕只有饥鼠入太仓之乐仿佛似之。”据同学回忆,钱锺书是在校借书最多的一位学生。
⑤1935年,钱锺书携杨绛前往英国牛津留学。留学期间,他们把牛津总图书馆当成了第二个家,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饱蠹楼”。饱蠹楼藏书500万册,手稿6万卷。他们尽情地畅游在书海之中。
⑥钱锺书对书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1939年,他为了要照顾老父,决定辞了西南联大教职,到湖南安化蓝田镇的国立师范学院任教。当时处于抗战时期,交通不便。据同行的邹文海回忆说:“抗战初期,交通工具不敷分配,沿途旅客拥挤非凡,无法按时间到达目的地,我们10月就从上海订船票赴宁波。继而日人封锁海口,不有通航,一直到11月初才得到船公司通知,定期出发。到达宁波后,大家松口气,方感真正脱离了敌人的魔掌。从宁波到溪口,一节乘汽油船,一节乘黄包车,足足走了一天,此后则全部坐乘长途汽车,每站都得停留三天五天,不是买不到票,就是等待行李到达,没有一站是顺利通过的。”中途,大家利用候车时间就近游玩,但“锺书君却依然怡然自得,手不释卷。我走近去查究他看的是什么书,方知他翻的是英文字典。‘咦!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我那时才知道锺书君博闻强识,积学之深”。
⑦钱锺书读书喜欢在书上眉批及画线。他在清华读书时的同学回忆说,“他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笔画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多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他
(钱锺书)起劲时,图书馆库里的书,逐排横扫。他喜欢把书里精彩或重要的部分,在旁边用粗铅笔画上竖线。可惜我当时没有学乖,否则只去找他画有粗黑线的部分读,也可以省事省力多读很多书。”
⑧钱锺书读书时喜欢做笔记。这个习惯据说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因为图书馆的图书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他一生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其笔记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34000多页;一类是中文笔记,其数量与外文笔记差不多;第三类就是“日札”——他的读书心得,日札共二十三册、2000多页,八百零二则。这些笔记,不仅是钱锺书读书的收获,更是他一生奋读的足迹和记忆。
⑨“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晨书暝写细评论,诗律伤严敢市恩”,这是钱锺书对自己读书生活的最好写照。
(有删改)
6.请你简要概括文中体现钱锺书“书虫”特质的相关事件。(4分)
【答案】①热爱读书,钱锺书是清华在校生借书最多的一位;②把牛津总图书馆当成第二个家,尽情畅游书海;③出行途中手不释卷;④读书时喜欢写批注、画线,一生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7.小诗将自己疑惑的地方进行了批注,请你帮她解惑。(4分)
批注内容小诗: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你:(1)
小诗:文章第⑧段画线句中加点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你:(2)
【答案】(1)(2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钱锺书对知识的渴望和读书时的快乐,同时也突出了清华藏书的丰富。
(2)(2分)加点词均为数量词,这些具体的数量词不仅让读者对钱锺书所做笔记的数量一目了然,还凸显了钱锺书读书数量之多、笔记内容之丰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8.文章结尾处引用钱锺书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4分)
诗句知识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前句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全身心投入书籍和创作中,就像蜜蜂被窗户阻挡在外一样。后句则通过喜鹊在树上不得安宁的比喻,反映了他在创作过程中常常被外界事物打扰、无法专心的情况。市恩:给人好处以讨好别人。
【答案】“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展现了钱锺书沉浸书海、满怀诗情,有时难免遭受打扰的情况;“晨书暝写细评论,诗律伤严敢市恩”体现了钱锺书在创作过程中的勤奋、严谨和对诗歌艺术的勇敢探索与创新。作者通过引用钱锺书的诗句,表达了对钱锺书一生勤奋苦读、痴迷读书以及严谨治学态度的敬佩、赞美之情。
9.请你结合学习生活,说说你是否也用过钱锺书的某种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让你有怎样的收获?(5分)
【答案】示例:我用过钱锺书在书上画线、写评语和做笔记的读书方法。读书时,我会在书上画出重点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不仅加深了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方便我在日后进行复习和回顾。此外,我也会及时整理读书笔记,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方法让我更加高效地学习,学习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 10—12 题。(共 11分)
中国服饰文化
【材料一】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①据一些古籍资料显示,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所谓“交领”,是指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左边长、右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这一服饰的诞生,体现的是中国古人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从某种程度看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中国新闻网2020年11月16日)
【材料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一款创新性文化类节目——《衣尚中国》,是继《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之后的又一次创新,以服饰之美为切口,每期一个主题,介绍中华服饰的历史演变与现世创新,追根溯源,向世界传递中国元素与中国审美,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观众的多元审美之下,节目关注了服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碰撞,从传统文化中发据年轻人喜爱的元素,推选兼具时尚与经典、锋芒和内涵的养眼之作。
(腾讯网2020年11月26日)
【材料三】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更是诸多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除了具有表现某些象征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社会属性外,还有其最实用的价值,那就是保护人类身体的自然属性。一路变迁中,服饰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穿着,更承载着个人与国家的记忆。7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追求丰富多元的世界,也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着自信的中国。
(《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面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B.汉服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其中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是“交领”;上衣前襟右边长、左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是“右衽”。
C.《衣尚中国》以服饰之美为切口,关注了服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碰撞,介绍中华服饰的历史演变与现世创新,。传递中国元素与中国审美。
D.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运用作引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古籍资料,说明了汉服的历史悠久。
B.“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最”和“之一”强调了汉服历史悠久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C.《衣尚中国》是继《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之后的唯一创新
D.题目“中国文化服饰”点明了说明对象,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汉族服饰文化、《衣尚中国》之“美”、服饰的象征价值和文化意义。
12.服饰文化是诸多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国服饰文化的意义。
【答案】10.B 11.C 12.通过服饰反映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体现中国的宽厚仁爱,与世无争;
向世界传递中国元素和中国审美,增强文化自信;
有助于唤起人民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现自信的中国。
【解析】10.本题考查材料内容辨析。
B.根据材料一“所谓‘交领’,是指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左边长、右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可知,本项“上衣前襟右边长、左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是‘右衽’”表述有误;
故选B。
1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辨析。
C.根据材料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一款创新性文化类节目——《衣尚中国》,是继《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之后的又一次创新”可知,本项“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之后的唯一创新”表述有误;
故选C。
12.本题考查筛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一“这一服饰的诞生,体现的是中国古人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从某种程度看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直接提炼;
根据材料二“以服饰之美为切口,每期一个主题,介绍中华服饰的历史演变与现世创新,追根溯源,向世界传递中国元素与中国审美,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可概括为:向世界传递中国元素和中国审美,增强文化自信;
根据材料三“服饰除了具有表现某些象征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社会属性外,还有其最实用的价值,那就是保护人类身体的自然属性”“7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追求丰富多元的世界,也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着自信的中国”可概括为:有助于唤起人民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现自信的中国。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博览群书的古人也值得我们学习,请你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16题。(11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记吾当二十上下时,先兄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吾栉沐①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然如此能记,时亦不过六七年耳。出三十则减五六,四十则减去八九,随看随忘,如隔世事矣。自恨以彼资性,不曾闭门十年读经史,致令著述之志不能畅快。尔辈努力自爱其资,读书尚友。
(节选自傅山《训子侄》,有删减)

【注】①栉(zhì)沐:梳头洗面。
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及鲁肃过寻阳 语境推断法:结合整句意思:等到鲁肃“过”寻阳的时候,可以推断“过”的意思 (1)
先兄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 查阅词典法:①安定;②平定;③止,停;④确定,决定;⑤必定,一定……[《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2) (填序号)
自恨以彼资性 成语助记法:抱恨终身 (3)
【答案】(1)经过(2)④(3)遗憾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答案】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15.请你结合【甲】文分析吕蒙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
【答案】示例:①知错就改,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意识到错误,开始读书学习。②聪明善学:吕蒙在短时间内实现学识的进步,让鲁肃都感叹他不再是“吴下阿蒙”。
16. 【甲】【乙】两文都有关于“劝学”的内容,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孙权和傅山分别是如何进行劝学的。(4分)
【答案】孙权先指出吕蒙“学”的必要性,再现身说法,指出“学”的益处,使吕蒙无可推辞;傅山将自己年轻和中年两个时期读书的资质记性进行对比,揭示了资质记性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减退的道理,以此告诫后辈要勤勉并爱惜自己的资质,读书尚友。
【参考译文】【乙】得我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我的)哥哥子由为我指示确定了五十三篇(文章)。我(清晨)梳头洗面完毕开始诵读,等到(家里人)做好早饭喊(我)吃(的时候),五十三篇就顺口而出,(而且)不差失一个字。但能像这样记诵,时间也不过六七年罢了。超出三十岁(记忆力)就减去十分之五六,四十岁(以后)就减去十分之八九,随时看随时忘,像是隔世的事了。我遗憾在有那样好的资质记性时,不曾闭门十年苦读经史,导致(现在)著述的志向不能顺利完成。你们要努力(并)爱惜自己的资质,在读书上与古人做朋友。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7—18题。(4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答:
【答案】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近酒家,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解析】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具有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特点的水边夜色的景象描绘出来。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表现了诗人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伏虎和愤慨。
【解析】 考查对诗歌抒发情感的把握。可分析具体诗句,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后主荒淫误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这是一种忧时伤世的思想。
四、整本书阅读(共5分)
19.好的封面,或传递书的整体内容,或呈现代表人物,或展示主题情感……或兼而有之,请从下列三幅画中选择一幅合适的画作为小说《骆驼祥子》的封面,并结合小说内容阐述理由。
我选择 图,理由:
【答案】 示例一:我选A图,因为A图画面上有古城楼,暗示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画面还有车夫和人力车,表明故事的人物和人物的身份。
示例二:我选C图,因为画面上有一批高大的罗陀。和一个低垂着头的人物,骆驼跟小说的相关情节有关,祥子因它而得名。人物低着头,暗示了祥子不堪生活重压。
【解析】 题目要求从三幅图中选择一幅作为小说《骆驼祥子》的封面,好的封面,或传递书的整体内容,或呈现主要人物,或展示主题情感等。因此,要和小说的内容联系起来。A图上面有古城楼,暗示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画面还有车夫和人力车,表明故事的人物和人物的身份可以作为封面。B图画面内容与小说似乎没有关联,不适合作小说《骆驼祥子》的封面。C图画面上有一匹高大的骆驼,和一个低垂着头的人物。骆驼跟小说的相关情节有关,祥子因它而得名;人物低着头,暗示了祥子不堪生活重压,也可以作为封面。据此理解作答。
五、作文(50分)
20.作文(50分)
请以“这里的风景真美”为题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写作导引】
一、审题立意
所谓的风景,是能够引起人审美与欣赏的欲望,带给人以愉悦的享受和温馨的感受,以及美好的回忆的景象。所观之物,所生之感都是美的,好的,才称其为风景。;“风景”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成长阶段中的多处,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情”与“景”交融.而“你”,则是这时光场景中的主角,陪伴我左右,影响我心灵,照亮我成长。这个“你”可以是父母、师长、朋友,也可以是一位走进你心灵的文化名人,“你”的外延很大,除了人物,甚至可以是一种感受至深的物件,一种传统习俗文化,甚至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还可以把它抽象到精神。而文题中的“地方”也不容忽视。它代表的是一个处所,一个环境,而这个环境,在行文中,最好不要单一的写一个,而要写两个、三个为宜。这样,才能突出“就”这个词。你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如果只写一个地方,文章内容显得太单薄了
写风景就是写生活,歌颂美的生活。我们可以这样来构思:用优美的文字原生态地描绘你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美好感人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加以个性化的感悟、点睛式的表达,歌颂人性美好的一面.可以叙述历程,描述故事。每个人的“风景”不同,我们可以从中摄取不同的画面,从不同层面展示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体验:可以选择一个中心事件,突出一个重要细节,来表现生活的美好;也可以夹叙夹议,抒发对美丽风景的感受体味。不同的生活经历必然产生不同的感受,这种不同之处就是我们写作的重点,只有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文章才可能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二、构思导引
(一)运用镜头组合式。可以着眼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历史生活等,多角度地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如从生活中提炼三个镜头:镜头一,同窗友爱图;镜头二,家庭温馨图;镜头三,师生谐趣图。以此表现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平凡的生活中会发现许多美丽风景的主题。
(二)写成记叙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个或一群人来演绎他们身上闪光的品质。如:以旅游途中看到的“一群去布达拉宫朝圣的僧侣”为素材,在对他们的描写的基础上揭示“人之所以变得世俗、迷惘,是由于缺乏信仰,从而找不到人生的方向。那些虔诚的僧侣,心中怀着对信仰的敬畏,一路上不畏艰难,只为达到心中的那片圣地”的主题,最后巧妙点题:“不要忘记,川藏公路上,有一群虔诚的朝圣者,那是沿途最美的风景。”
(三)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如:开篇着力描写麓山美丽的“枫景”,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此文写的肯定是“风景”,接着读来才知不然,老人——麓山“执勤员”,才是文章要叙写的主人公……当“我”再次回头望去时,只见“两位身着绿军装的老人站在枫树底下,和枫林的美景融为一色”,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四)从伟大人物身上汲取写作“营养”。 如从荷兰伟大画家凡高身上寻找到了“最美的风景”,他“多苦多难的一生”,却“对生命充满了渴求和热爱”,经历着种种苦难,却用画布呈现出最美的风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