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一)教学课件:第9课《洛阳牡丹记》 (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一)教学课件:第9课《洛阳牡丹记》 (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6 14:4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导入新课"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这“第一香”指的是什么呢?(牡丹)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洛阳牡丹记》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欧阳修、了解积累素有“国花”之誉的牡丹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
2、通过诵读、疏通文意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了解。?
3、了解作者对待知识性问题是何等严谨,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重点:
精读文本主体部分,感悟、鉴赏作者对洛阳牡丹知识多方面的翔实记述。?
难点:
在总体感受文本基础上,启发学生对文本深刻的理趣、生活情趣的思考。2、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倡导古文,主张文章明道、致用,并奖掖、提拔后进,唐宋八大散文家中宋代五位大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在散文、诗歌创作和史传编写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以散文创作造诣最高。
他的文章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遵循法度又委婉巧妙,议论纡(yū)舒有致又富有内在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又十分严密。
他的《秋声赋》、《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传世佳作。他独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著《集左录跋尾》十卷,再创金石学的风气。有《欧阳文忠公集》.3、生僻字注音
绯桃fēi 一擫红yè 鹤翎红líng
斫 zhuó 缗mín 幄帟 wò yì
月坡堤 dī 衙校yá xiào 棠棣坊 dì fāng
藉覆 jiè fù 篦子bì 畦塍 qí chéng
蘸zhàn 磅(páng)礴(bó)瘿(yǐng)木
旌(jīng)其所异 樵(qiáo)者 鬻(yù)其园
笙(shēng)歌 溥(pǔ)x4、翻译重点句,解释重点词
第一段
重点句
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备:充当 出:超出 已:通“以” 敌:匹敌
洛阳所说的的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这些花,都是那些地方特别好的品种,可是到了洛阳,这些花才能充当众多牡丹中的一种,排列次序,不会超出三等以下的范围,哪一种也不能与洛阳牡丹分庭抗礼。 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花争高下。是洛阳者,是天下之第一也。
见:被 齿:提及,重视 誉:夸奖
而越州牡丹因产地远,很少见,当然更不被人重视,而即便是越州人也不敢自夸,拿来和洛阳牡丹一争高下。这样洛阳牡丹就稳稳地享有了天下第一的美誉。第二段重点词:
皆不减它出者 减:不及
而洛阳人不甚惜 甚:很
至牡丹则不名 名:用作动词,
呼其名,称其名第二段
重点句:
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著:显著,明显 假:凭借,借着
这意思就是说天下真正的花就洛阳牡丹一种,它的名声显著,不借称牡丹的名称就知道说的是它。洛阳人喜爱珍重洛阳牡丹到了这种程度。
第三段重点字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
昔:古时候 以:凭借 考:考察,测量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乖:不顺
此盖天地之中 盖:副词,大概。
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 华:通“花”第三段重点句
夫洛阳于周所有之土,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在天地昆仑旁礴之间,未必中也;又况四方上下,宜遍被四方上下,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周:周朝 里:里程 均:等同,差不多
乃:是 况:何况 被:及,遍及 自私:偏私
洛阳在周朝所拥有的地域里,四方诸侯来纳贡,道里远近差不太多,是九州的中央,可是在广大无比的天地之间,洛阳未必处在正中。又何况天地平和之气,应当是遍布四方上下的,不应是局限在某一地区之中而偏私于谁的。
第四段重点句及元气之病也,美恶隔并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
病:问题,毛病,缺点; 这里名词动用,出现问题
故:连词,所以,因此 偏:不公平
到了事物内在之气出了问题,美与恶两种因素的正常转换被阻隔,所以事物呈现极美与极恶的不同形态,这都是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平和。 花之钟其美,与夫瘿木拥肿之钟其恶,丑好虽异,而得分气之偏病则均。
之: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成分 钟:聚集,专注
偏病:偏:不公平;病:问题,毛病,缺点;偏病:尤言不正常。 均:等同,差不多
花卉专注于它的美丽,瘤子肿块专注于它的丑陋,在丑与好方面虽然很不相同,但都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常态,这点却是一样的。 段落大意1—2段:
主要写洛阳牡丹是牡丹之王(天下第一),并进一步说明在洛阳,牡丹是花中之王。
3—4段:
写洛阳牡丹绝世之美,原来在于“个性”。1、2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意在表明什么?作比较
第一段用其它地方的牡丹和洛阳的牡丹作比较,意在表明:各地牡丹中,洛阳牡丹最棒。
第二段用洛阳其它花卉和牡丹作比较,意在表明:洛阳的各种花中,牡丹最棒。3、4段与1、2段有怎样的关系?3、4段紧承1、2两段。
前面说洛阳牡丹极美,这里回答了它为什么极美。
也映带着下文——不是洛阳地理位置使然,是洛阳人对它有着非比寻常的喜爱使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梳理文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翻译和重点词的解释。第五段重点句
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以姓著
或:有的,有时 以:用
旌:表明,显示
所:助词,相当于“之“和“的 “
志:名词作动词,作为标志
著:显著,著名
牡丹花的命名,有的用姓氏,有的用州县,有的用地区,有的用颜色,有的显示它的不同并以此作为标志。
第七段重点句 魏氏池馆甚大,传者云:此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 。
阅:看 税:征税,收费 乃得:于是才能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缗:一千个钱称为一缗
魏家池塘馆阁甚大,据说这种牡丹初面世时,有想去看一眼的,每人收费十多个钱,才让登舟渡池到养花的地方去看,魏家每天可收到上万钱。
重点字
斫以卖魏氏 斫:用斧头砍或削 以:用来
鬻其园 鬻:yù 卖
5—7段:
主要写牡丹的名称,突出魏花、姚黄,说明其“王中之王”与“(王)后”的特殊地位。
这里为什么详写魏、姚?是不是在卖弄掌故?作者详写魏、姚,其中颇多传奇色彩,读来饶有趣味。但这样写并不是在卖弄掌故,因为若无魏花(出自官家)、姚黄(出自民间)这样不寻常的品种,那么牡丹在洛阳何以能稳坐花中之王的宝座,就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所以详写魏花、姚黄的不同凡响,是说明洛阳牡丹特殊地位所不可缺少的内容。第八段重点句:
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
唯以:只因为 高第:高高的地位 薪:柴火
牡丹花最早不见于文字记载,只作为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上,但在花里面没有很高地位,与荆棘没大差别,当地人砍来当柴火。

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然未闻有以名著者。
然:但是 闻:听说 以:凭借 名:名目 著:显著,著称
自唐代武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开始兴盛,但还没有听说过凭特殊名目著称的。
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是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不及:比不上 若:像 是:指示代词,这
谢灵运说永嘉竹林中、水流边牡丹很多,但现在越地的牡丹比不上洛阳的,这足以说明洛阳牡丹自古以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兴盛过。
重点字:
计有若今之异者 计:估计,推想 若:像8段: 说明洛阳牡丹从什么时候开始兴盛——始盛于唐,然未有若今之盛。回答了洛阳牡丹何时取得特殊地位的问题。牡丹成名前有怎样的的境遇?“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 ”
“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
“自唐则天以后 ……未闻有以名著者 ”
“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第九段重点句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俗:习俗,风俗 大抵:大都 无:无论 虽:即使 然:这样
洛阳百姓的习俗,是大多喜欢花,一到春天,城里不分贵贱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担子卖苦力的也不例外。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
竟:副词,争着;争相。 张:张开,展开 幄:帐幕
帟:小帐幕
花开的时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争着游春赏花。往往在有亭台池塘的古庙或废宅处,形成临时街市,搭上帐幕,笙歌之声远近相闻。 第十段重点句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朵。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
进:进献 以:用 实:填塞 藉覆:藉,以物垫衬。覆,盖 动摇:晃动
所进献的不过是姚黄、魏花三数朵。用菜叶把竹
笼子里面垫好、盖好,使花在驿马上不晃动,用
蜡把花蒂封好,就可让花几日不落。 第十一段重点句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
大抵:大都 盖:连词,大概因为。说明原因,带有测度之意。 接:嫁接
一般洛阳人家家有牡丹,而很少有大树的,原因是牡丹要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种就不好。

姚黄一接头,直钱五千,秋时立券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直。
直:价值,价钱
姚黄一个接头值到五千钱,秋天时立下契约买定,嫁接好,到春天见到开花才付给工钱。
洛人甚惜此花,不欲传,有权贵求其接头者,或以汤中蘸杀与之。魏花初出时,接头亦直钱五千,今尚直一千。
或以:或,有的。以,用 蘸:物进入水中或其他液体中 直:价值,价钱
洛阳人特爱惜这种花,不愿意公开其中的技术秘密,有位权贵想买姚黄接头(了解其中秘密),有人于是用开水把接头烫死卖给那位权贵。魏花起初一个接头也要值到五千钱,现在也还值一千钱。
重点字:
人家治地为畦塍
治:整治,整理 畦塍:畦,田园中用土埂纷呈小块。塍,田间土埂。9—11段:
从习俗等方面说明洛阳牡丹给洛阳人带来的特殊生活内容。
从插牡丹、赏牡丹、进贡牡丹,到接种牡丹,牡丹花牵动着洛阳各个阶层人士的生活。9、10段内容和11段有何联系?9、10段:牡丹不仅为洛阳百姓所深宠,更为皇家所钟爱。(牡丹之盛)
11段:洛阳人牡丹嫁接技术之高。
用牡丹之盛衬托洛阳人技艺之高
8段和9—11段内容有什么关系?意在说明牡丹之所以成为名花而天下闻名,源自洛阳人对牡丹的独特情感及其种花技艺之高。总结思考:题目“洛阳牡丹”能简单的理解为“洛阳那个地方的牡丹花”吗?本文作者并不是着眼于事物的表面特征和一般的分类说明,而是用被说明事物最为鲜明的特征——洛阳牡丹的特殊性作为立意之本,紧扣这个中心,融汇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花卉与文学、花卉与生活、种花与赏花等丰富素材于一炉(极富人文色彩),写成了这篇绝妙的文字。5、文章结构
根据据欧阳修的《诗本义》记载,《洛阳牡丹记》,是记凡三篇。一日花品叙,二曰花释名,三曰风俗记。
(一):第(1)段--第(4)段,曰花品叙,“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主要写洛阳牡丹为各地牡丹之最;牡丹为洛阳各类花卉之王;以及辩证地看待了“洛阳地脉花最宜”的历史定论。
(二):第(5)段--第(8)段,曰花释名,“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肥”。
(三):第(9)段--第(11)段,曰风俗记,首略叙游宴及贡花,馀皆接植栽灌之事。 结构图解:洛阳牡丹记介绍牡丹花的品种(1——4)解释牡丹花名的由来(5—7)描写牡丹的兴盛时间及洛阳人对牡丹花的态度(8——11)1、天下牡丹,洛阳第一2、洛阳花众,唯重牡丹3、洛阳牡丹,凭借地气4、绝世之美,缘于个性5、概括列举,罗列命名6、姚黄牡丹,花中新贵7、魏花传奇,牡丹皇后8、牡丹受宠,历史不久9、洛阳之俗,人皆好花10、牡丹进御,贮藏不易11、嫁接需技,花王难觅花品叙 花释名 风俗记 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重点实词
1、备 才得备众花之一种
前人之述备矣
2、齿 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
3、假 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4、乖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充当详尽提及,重视凭借不顺5、钟 花之钟其美
6、旌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7、志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寻向所志
8、岁 一岁不过数朵
9、斫 斫以卖魏氏
10、鬻 其后破之,鬻其园集中表明,显示做标记做标记标记 名词年用斧头砍或削卖二、通假字:1、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 华,通“花”
2、列第不出三已下 已,通“以”
3、姚黄一接头直钱五千 直,通“值”三、古今异义:1、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古义:独自; 今义:不依靠他人。
2、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古义:偏袒自己;今义:只为自己。
3、而少大树者
古义:大棵; 今义:高大的树。
4、使马上不动摇
古义:颠簸;
今义:不坚定,不稳固,或使之不稳定。
5、在天地昆仑磅礴之间
古义:指广大的天地; 今义:山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1、及元气之病也 出现不平衡的情况
2、人税十数钱 交纳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1、东出青州 在东边
2、南亦出越州 在南边
3、魏氏日收十数缗 每天
4、岁遣衙校一员 每年五、重点虚词1、以 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
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
或以氏,或以州,或以色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
“以”的义项通常有:把、拿、按、来、凭、用、
因为、认为


因为凭借用用2、然:
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
连词,表转折,但是
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
连词,表转折,然而
予甚以为不然 正确、对的
虽负担者亦然 指示代词,这样3乃 四方八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
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
人家治地为畦塍种之,至秋乃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的义项通常有:于是、竟然、却、才、你的、甚至、是是才是于是就才竟然4盖:此盖天地之中 副词,大概
盖其不接则不佳 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一段,表原因,因为
5以为 予甚以为不然
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
6无 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后遂无问津者认为把…当作无论没有六、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1、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2、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3、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4、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
5、姚黄者,千叶黄花。
6、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1)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2、定语后置:
(1)人有欲阅者
(2)人有数其叶者 六、特殊句式:(三)省略句:
1、使(之于)马上不动摇
2、牡丹初不载(于)文字,唯以药载(于)《本草》
3、土人皆取(之)以(之)为薪
4、姚氏居(于)白司马坡
5、然花不传(于)河阳,传(于)洛阳
(四)被动句
1、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六、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