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提升训练:文学文化常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他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B.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如“垂髻”指老人,“黄发”指小孩儿,“花甲”指人六十岁。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记”是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2.下列有关各种古典书籍的介绍,不符合《经典常谈》主张的一项是( )
A.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后来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
B.《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
C.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D.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诗;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太元中”的“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黄发垂髫”中的“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而“垂髫”则用来指小孩。
B.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饮酒》组诗等。
C.“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回延安》就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
D.“小生”“小旦”“小丑”“老生”“老旦”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年轻女子、年轻男子、滑稽人物、老年女子、老年男子。
4.关于文学文化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然勒功,出自《后汉书·窦融列传》。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
B.《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C.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问诊、问诊、切诊。气冲斗牛,指气势胜过怒气冲冲的斗牛,形容气势之盛。
D.治经,意思是研究儒家经典。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此句的“一顿”是数量词。在汉语中,数词和量词一般结合起来使用表示数量。
B.“足下”是下对上或同辈之间尊称对方的敬词,意思跟今天的“您”相近。“晚生”则是指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谦称自己。
C.学校文学社社刊“同宗溯源”栏目需要推荐两位同派大家,我们可以推荐苏轼和辛弃疾。
D.史书都有自己的编写体例,《史记》《左传》《战国策》的体例分别是:纪传体、国别体和编年体。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一篇演讲词。
B.《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文段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C.游记在内容上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线索;第二是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是游记的主体;第三是所感,即作者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
D.及笄是古时称男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7.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
B.《醉翁亭记》《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记”和“序”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C.《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宋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赠序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
D.《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如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邮票、船票等意象抒发了它们相思的内涵。
B.古时住宅旁边常栽桑树、梓树,桑树用于养蚕纺织,梓树用以做养生送死之具(棺材),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C.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句话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
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河阳”指的就是黄河的北岸,“汉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
9.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其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辨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C.《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D.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钱塘湖春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卖炭翁》都是他的作品。
10.下面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会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
C.李清照,号香山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她的一首豪放词。
D.“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牍”是指官府的公文,“尺牍”是指书信,此外“彩笺”“鸿雁”“双鲤”亦指书信。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大兄是对长辈的敬称。
B.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C.互文,是古诗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秦时明月汉时关”等。
D.《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12.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和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理说明文中往往蕴含着科学精神。如《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有》等,作者都按照逻辑顺序,在阐明物候、地质之理时,表现出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B.《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讲演。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以王阳明和作者的实例为论据,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C.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文章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核舟上所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均出自苏轼游赤壁时写过的作品。
D.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鲁迅在《社戏》中寻求一片乐土,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迁主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间的史事。
B.《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萧红,本文以女性特有的笔触,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刻画了一个很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C.《卖油翁》的作者是北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他的《归田录》。
D.杨绛的丈夫是钱锺书,字默存,他的代表作是小说《围城》。
1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凡的世界》是当代作家路遥写的一部小说,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刻画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中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其中哥哥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虽经历爱情的挫折和事业上的重重困境,却始终不改初衷,最终成为村里的“冒尖户”。
B.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创作了《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其中列夫·托尔斯泰拥有财富和地位,却始终处在内心追求与现实处境的矛盾之中。
C.《水浒传》中“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身高八尺,腰阔十围。手持一把禅杖,腰系一把戒刀。”这是对李逵的外貌描写。
D.《儒林外史》的四位“奇人”本领各不同。季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唐雎不辱使命》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均出自《战国策》。
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划线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C.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风格多样,讲究韵律,常见的词牌名有《如梦令》《念奴娇》《天净沙》等。
D.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对,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间。
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沈从文,他的作品还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B.过年时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气盈门。
C.《鲁滨逊漂流记》是美国作家笛福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回忆录式的冒险小说。
D.“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17.下列有关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陕北民歌“信天游”,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B.古诗词中常常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本文选自《科学大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D.《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18.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汉书》《后汉书》等经典著作。
C.《经典常谈》不但有学术的高度和深度,还有很强的普及性和通俗性,易被读者接受。
D.《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介绍了诗的源头、发展和《诗经》的形成等。
19.小语在做笔记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以下内容错误的一项( )
A.《回延安》这首诗作者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课文记述了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D.《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课文赞叹了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
20.某班为了分享名著阅读体验和探究成果,准备举办一次手抄报比赛。小新同学按要求初步确定了四个版面的内容安排,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版面一:人民艺术家——介绍《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
B.版面二:底层人物——分析《骆驼祥子》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C.版面三:语言特色——摘录《骆驼祥子》中充满东北地域特色的语句
D.版面四:阅读感悟——刊登同学们阅读《骆驼祥子》后的感想
2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春”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惊蛰”的“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B.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记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C.《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途中写的一首词,写于1936年2月。《沁园春 雪》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D.孟子,名轲,东周邹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22.选出下列对名著《骆驼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还没有等祥子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孙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
B.祥子从农村来到军阀混战的上海,省吃俭用,终于买成了第一辆车,成为自食其力的车夫。
C.祥子买的第一辆车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
D.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
2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作者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弦。
B.《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C.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等。
D.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2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婉约派是宋词一大流派,该派词作情思细腻,语言华美,代表词人有晏殊、李清照等。
B.“诸子百家”中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C.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始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D.《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作家朱光潜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书信。
B.《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作者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
C.“乐府”是指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旧诗体,如《木兰诗》。
D.《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在《谈读书》一信中最后提到两种读书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二种方法是记笔记(须笔记纲要精彩和自己的意见)
2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
B.古代常用 “阴”“阳” 表示方位,山之南、水之北为阴,山之北、水之南为阳。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等。
2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山界》作者陆定一,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
B.《土地的誓言》在作者是作家端木蕻良,他的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
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呐喊》。是鲁迅写的一篇怀念保姆阿长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作者复杂的感情。
D.《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8.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子情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主要用平实、质朴的记叙表现深情;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则主要用细腻、生动的描写刻画人物。
B.古代小说集是了解古人生活和思想的窗口。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作品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刚刚学习了敬辞与谦辞的知识,小语准备活学活用。他对同桌小文说:“我们是学习伙伴,学习上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一定不吝赐教。”
D.《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故事,《女娲造人》是袁珂改编的神话传说,《伊索寓言》是后人以伊索的名义汇集的古希腊寓言故事集。
2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是萧红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捕捉老师日常生活琐事,包括饮食起居、会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片段组合的形式烘托出一个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B.常用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一般来说,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间接抒情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也是出自这部散文集。
D.“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乐府诗集》是南北朝郭茂倩编纂的。
30.小语同学整理了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请你帮他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报道,一经发表,引起强烈反响,“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呼也由此广为传颂。
B.《老山界》按时间顺序,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C.《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谱曲,冼星海作词。
D.《土地的誓言》的作者是端木蕻良,文章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沦陷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的决心。
《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提升训练:文学文化常识》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C D D C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C A B C B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C C AC C D D C
1.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综合。
B.垂髻:指小孩儿,古代小孩儿头发下垂,称为“垂髻”;黄发:指的是老人,老年人的头发会变黄,故称“黄发”;选项中的“垂髻”和“黄发”的对应关系是错误的;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C.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而《春秋》是“五经”之一,不属于“四书”。故选C。
3.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有误,在戏曲行当中,“小生”扮演年轻男子,“小旦”扮演年轻女子,“老生”扮演老年男子,“老旦”扮演老年女子,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有误。“气冲斗牛”的“斗牛”并非指怒气冲冲的斗牛,而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用来代指天空。该成语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后指气势很盛。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它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来反映历史事件,通过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十表、八书,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东周、西周、秦、齐等国的历史事件,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由西汉刘向校理群书时整理编订。所以,《史记》《左传》《战国策》的体例分别是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
故选D。
6.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有误,“及笄”是古代对女子年龄的称谓,指女子年在十五岁时,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女子到了十五岁行笄礼,表示已成年,可以插簪子了。而古代男子十五岁的称谓是 “束发”,这时要将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称为“弱冠”,表示已经成年;
故选D。
7.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不是宋朝文学家。
故选C。
8.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而”字在这里表示转折,强调了政府和人民在行为性质上的相反,而非递进关系;
故选C。
9.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先秦诸子散文的著作列举正确,但“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以偏概全。如《老子》多为简短语录,修辞较少;《论语》以平实说理为主。该选项表述不准确;
B.《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并非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该选项错误;
D.《钱塘湖春行》《卖炭翁》是白居易的作品,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的作品,该选项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曹刿论战》出自《左传》,而非《史记》,《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B.“会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有误。科举考试中,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皇帝亲自在宫殿中对考生进行面试,确定最终的名次,前三名分别称作 “状元”“榜眼”“探花”;
C.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香山居士”是白居易的号;
故选D。
11.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大兄”不是对长辈的敬称,而是对朋辈的敬称;
故选A。
12.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丁肇中以王阳明“格”竹子和自己在美国学习的实例为论据,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语言准确、严谨,而非“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所以选项表述不正确。故选B。
13.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 1362 年间的史事,而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史记》。故选A。
14.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
C.“这是对李逵的外貌描写”说法错误,这是对鲁智深的外貌描写,李逵的经典形象是黑矮粗壮,手持两把板斧;
故选C。
15.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有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并未运用借喻手法,本体(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人)与喻体(中国的脊梁)用“就是”来连接,属于暗喻;
C.有误,《天净沙》并非词牌名,而是曲牌名;
D.有误,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故选A。
16.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而不是沈从文。老舍的作品包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而沈从文的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
C.《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作品,而不是美国作家。这是一部冒险小说,不是回忆录式的;
D.“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诗出自李贺的《马诗》,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理想抱负;而不是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品质;
故选B。
17.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有误,《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故选C。
18.B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B.有误,《经典常谈》没有介绍《后汉书》;
故选B。
19.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故选C。
20.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
C.有误,《骆驼祥子》的语言是从北京市民社会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但又保持了口语的“原味儿”。“东北地域特色”应为“北京地域特色”;
故选C。
21.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而不是道家学派。故选D。
22.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识记。
B.祥子是从农村来到军阀混战的北平,而不是上海。
故选B。
23.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而不是朱自清。史铁生是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朱自清的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故选A。
24.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有误。词并非始于宋代,而是始于隋唐,到宋代达到鼎盛;
故选C。
25.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有误,乐府最初是古代的音乐行政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 112 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不仅仅局限于汉魏六朝时期,唐宋时凡可传唱的诗,都可称为乐府诗。
故选C。
26.A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古代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该项表述错误;
D.《白雪公主》出自《格林童话》,并非安徒生的作品,该项表述错误;
故选AC。
27.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有误,《阿长与 <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而非《呐喊》;《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故选C。
28.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主要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腻描写来表现母子情深;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则主要用平实、质朴的语言,通过记叙母亲的一些生活琐事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B.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而不是明代;
C.“不吝赐教”是敬辞,用于请别人指教自己,不能用于自己对别人,小语对同桌说“我一定不吝赐教”使用不当;
故选D。
29.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郭茂倩是北宋时期的人,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集》是北宋郭茂倩所编纂的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故选D。
30.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错误。应该是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